黃河支流青海隆務河蛻變記:從“臭水溝”到特色生態走廊
在青海高原,隆務河畔素有“金色穀地”美譽。發源於(yu) 此間的熱貢藝術,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遺”名錄。
隆務河全長170千米,其中流經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境內(nei) 46.6千米,於(yu) 隆務峽匯入黃河,屬於(yu) 黃河在青海東(dong) 部的支流。
然而,曾因環保設施不完備、沿河居民環保觀念滯後、生活垃圾入河——這一度讓養(yang) 育了萬(wan) 千熱貢兒(er) 女的母親(qin) 河——隆務河成為(wei) “臭水溝”。
“那時候,每家每戶都習(xi) 慣把垃圾倒入河裏,廁所就建在河邊,汙水也是直接排到河道裏。”同仁市隆務街社區居民孔小紅說。
孔小紅告訴記者,她在隆務河邊居住了40多年,以前河灘裏垃圾很多。
如今,當地斥資改造河道,隆務河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說,“現在路也修好了,河道兩(liang) 邊都建起了景觀和綠化帶,環境好了,天氣好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到河邊散步。”
隆務河自南向北貫穿同仁市隆務鎮,城鎮段從(cong) 上遊鐵吾水電站引水口至下遊曲麻溝與(yu) 隆務河交匯處,河道總長約6.5公裏。同仁市於(yu) 2017年啟動了隆務河城鎮段生態文化休閑景觀帶工程,規劃建設用地約55公頃,總投資2.6億(yi) 元。
同仁市水利局局長馬承斌介紹,上述項目主要建設內(nei) 容為(wei) 新建攔水堰、液壓壩、汀步潛壩、堤防、防護欄杆、高邊坡治理、湖心島修整等,配套液壓壩電氣係統、河道岸線亮化及管理信息化係統等。設計隆務河重點城鎮段防洪標準可達到50年一遇,新增水麵麵積39萬(wan) 平方米,同時可改善水生態環境,有效增加水麵、濕地和綠化麵積,為(wei) 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hui) 和生態效益。
項目以隆務河為(wei) 紐帶,提出既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又盡量保持同仁自然風貌,打造同仁市特色生態走廊,帶動“熱貢”這座曆史文化名城長足發展。
在保證河道安全泄洪前提下,恢複了河道生態濕地功能,這讓隆務河水生態係統的改善有目共睹。
“沿著濱河棧道鍛煉跑步,看著河水越來越清澈,岸邊的景色越來越美,心情十分舒暢。”這是不少同仁市民共同的心聲。
近年來,黃南州同仁市重視水生態治理,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係統,一幅幅優(you) 美如畫的河道風景逐漸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
馬承斌介紹,同仁市還以“河湖長製”工作為(wei) 抓手,強化各級河湖長、責任河長巡河力度,充分運用“河湖長通”APP,對重點河段敏感水域實時動態監管,實現巡河、管理、防治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
如今,隆務河河暢岸綠景美,居民徜徉河邊,總會(hui) 情不自禁地放慢腳步,靜下心來享受這沿途的美景。
青海省水利廳此前消息,過去十年,是青海水利發展最快、民眾(zhong) 受益最多、投資強度最大、改革成效最好的十年,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隆寶灘斑頭雁數量超過其全球種群數量1%
據青海省林草局9日消息,日前,黃河青海流域春季水鳥同步調查工作順利完成。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隆寶灘國際重要濕地的斑頭雁監測數量超過其全球種群數量的1%。[詳細] -
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青海分庫項目獲批
記者30日從青海省林草局獲悉,近期,“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青海分庫”項目獲得國家林草局批複。 [詳細] -
青海高原“小三亞”:生態黃河、璀璨非遺引客來
“沉寂了許久,今年五一小長假,德吉景區終於迎來開門紅,”奧鬆多傑說,“根據市場表現來看,景區‘開門紅’的效果甚至好於預期。我們對今年的文旅發展充滿期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