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地區再次發現喜馬拉雅魚龍化石
近日,記者從(cong)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員在珠峰地區新發現三疊紀海洋霸主——喜馬拉雅魚龍的化石。喜馬拉雅魚龍是青藏高原迄今已知的最龐大的史前動物,該發現將有助加深對這一史前海洋頂端捕食者的了解,推進對喜馬拉雅地區中生代海洋生態體(ti) 係的研究。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多個(ge) 科考分隊先後在定日地區和聶拉木地區進行了野外考察,重點對晚三疊世含魚龍化石地層進行詳細踏勘,陸續發現了一些線索,找到一些脊椎動物化石骨片,但距突破性的發現仍差臨(lin) 門一腳,曾經產(chan) 出大量魚龍骨骼的化石層位仍藏匿在大山深處。
2023年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演化綜合考察隊抵達拉薩,再次開啟了因疫情而被擱置已久的特提斯喜馬拉雅區古生物考察與(yu) 尋找珠峰地區中生代海生脊椎動物的科考之旅。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和研究員倪喜軍(jun) 的帶領下,考察隊集合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力量隊伍,終於(yu) 在定日縣崗嘎鎮有了重大突破和發現,在崗嘎南部三疊紀曲龍共巴組的至少三個(ge) 層位的岩層中,發現了脊椎動物骨骼化石。從(cong) 骨骼結構上判斷,它們(men) 正是大家尋找了很久的大型魚龍化石。
據了解,這些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重建了青藏高原生物群從(cong) 始新世至上新世逐漸演替的過程,魚類、爬行類等化石的證據從(cong) 生物地理學的角度展示了高原生物從(cong) 西藏走到世界各地遠達非洲、歐洲和美洲的多樣性演變外溢效應,而魚龍化石的發現則揭示世界屋脊“滄海變雪山”的環境巨變。
“青藏高原是一個(ge) 巨大的‘生命演化實驗室’。青藏高原古生物的一係列新發現都在幫助古生物學家全麵審視青藏高原在影響新生代生物多樣性演變進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鄧濤說,我國珠峰地區的魚龍化石,主要分布於(yu) 晚三疊世曲龍共巴組海相地層中,在今年4月開展的進一步考察中,除定日的崗嘎外,科考隊在聶拉木土隆、318國道的62號道班等多處的曲龍共巴組地層中都發現了魚龍化石。除了較大型的成年魚龍化石骨骼外,也發現了小的、纖細的肋骨,可能是喜馬拉雅魚龍幼體(ti) 的化石骨骼或小個(ge) 體(ti) 的魚龍新類群。
科考隊已經打開了發現的大門,後續對這些材料的研究將會(hui) 獲得更多的發現和成果。與(yu) 魚龍化石相伴生的大量菊石、雙殼等化石,也為(wei) 了解三疊紀古海洋生態係統提供了更多信息。除了尋找大化石,科考隊員還在剖麵上係統采集了岩石樣品,以期開展沉積學和地球化學分析,了解更多的特提斯喜馬拉雅古海洋環境信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喜馬拉雅——山水人文的影像探尋》新書發布會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行
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中國藏學出版社、雅昌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喜馬拉雅——山水人文的影像探尋》(以下簡稱《喜馬拉雅》)新書發布會13日在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行。[詳細] -
《喜馬拉雅——山水人文的影像探尋》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5月13日上午,由中國國家地理、中國藏學出版社、雅昌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喜馬拉雅——山水人文的影像探尋》(以下簡稱《喜馬拉雅》)新書發布會在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行。 [詳細] -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守護人:負重50斤裝備 徒步近20公裏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日喀則市亞東縣,森林密布、河穀縱橫,因其原始森林密布,地勢複雜,森林防火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是森林防火季,日喀則市森林消防大隊都會在亞東縣靠前駐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