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一根網線讓城鄉教育走向“零距離”

董碧水 發布時間:2020-02-25 12:1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受疫情影響,全國的中小學暫緩開學,開啟了線上新學期。為(wei) 讓地處山區的農(nong) 村孩子同步享受到網絡課堂的教育,浙江省常山縣選擇了幾乎覆蓋全縣的華數數字電視作為(wei) 教育平台。這讓浙江省常山縣芳村鎮泮坑村的詹水有犯了難:一雙兒(er) 女正讀小學,因妻子患病欠債(zhai) ,一家老小全靠他一人打工養(yang) 活,家中一直沒有網絡、電視,住的也還是幾十年前的泥牆房。

  常山縣教育部門發現,教育平台運行了幾天後,在全縣兩(liang) 萬(wan) 餘(yu) 名中小學生裏,仍有125名像詹水有的孩子一樣,因家庭困難,沒有網絡,沒有電視、電腦,無法收看課程。

  得知這一情況,常山縣委縣政府當即統籌相關(guan) 單位,免費為(wei) 這些困難家庭購買(mai) 電視、安裝線路。2月14日,為(wei) 難之中的詹水有迎來了安裝數字電視、送來彩色電視機的工作人員。

  “一個(ge) 都不能少!”常山縣委主要負責人說,要讓每名九年義(yi) 務教育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借助網絡開課。

  在浙江,一根網線早就串起了城鄉(xiang) 課堂。

  城鄉(xiang) 教育走向“零距離”

  前不久,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高亭中心小學三年級教室,一堂生動有趣的科學課——“天氣日曆整理”正在進行。這是一堂跨越海峽的科學課:除了眼前的學生,隔著屏幕,授課的應建成老師麵對的還有遠在外島、有半個(ge) 小時船程的長塗小學的11位三年級學生。

  兩(liang) 個(ge) 攝像頭、4隻麥克風、一台多媒體(ti) 教學一體(ti) 機,分別“入駐”在兩(liang) 校教室。這些新裝備通過一套高清視頻直播係統,突破大海的天然阻隔,讓兩(liang) 校的教學課堂畫麵雙向實時同步展示。

  據浙江省教育廳統計,截至目前,全省有1558所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結成785對幫扶對子,開課同步課堂5萬(wan) 餘(yu) 次,參與(yu) 師生236萬(wan) 人次。而在受援802所鄉(xiang) 村學校中,有321所是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學和教學點。

  浙江省教育廳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融合、開放、創新、平等、共享”的互聯網思維,正在破解“公平、均衡”的教育問題,也在重塑浙江教育的理念、課程形態,進而重構教育生態。

  借助互聯網絡,一根網線連起了城市與(yu) 農(nong) 村的課堂。去年3月,為(wei) 了讓城鄉(xiang) 孩子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高亭中心小學與(yu) 長塗小學兩(liang) 所學校成為(wei) “互聯網+義(yi) 務教育”遠程同步課堂的結對學校。

  高亭中心小學校長郭央鬆告訴記者,為(wei) 了準備同步課堂,學校老師都會(hui) 和長塗小學的老師在課前進行教研討論、同步備課。結束後,兩(liang) 校教師還要通過視頻,就課堂內(nei) 容、教學設計等進行現場研討、交流,一起批改作業(ye) 。

  打破傳(chuan) 統教育教研模式,克服地域、時間阻礙,一根網線就將城區優(you) 質學校優(you) 秀老師的課堂教學同步到了鄉(xiang) 村、海島。長塗小學校長屠華為(wei) 認為(wei) ,異地同課堂,兩(liang) 地孩子無障礙溝通的上課模式,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岱山是海島縣。長塗小學在遠離縣城的長塗島,6個(ge) 班級、18位老師,全校84名學生中,有60名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最少的一個(ge) 班隻有8名學生,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袖珍學校”。

  “隨著學生的流失,學校的師資也變得大不如前。”屠華為(wei) 坦言,同步課堂讓長塗小學孩子同步享受到了城區學校優(you) 質的教學資源,看到和屏幕裏其他學校的同學一樣,最開心的就是孩子。

  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城鄉(xiang) 學校的遠程同步課堂在浙江並不是新鮮事。

  浙江省紹興(xing) 市柯橋區目前有14所中小學校參與(yu) 了同步課堂的結對。除了區內(nei) 7所小規模小學與(yu) 城區5所小學結對,柯橋城區學校的同步課堂還延伸到區外的6所小規模小學,最遠的甚至延伸到新疆阿瓦提縣。截至去年12月,共開展317次城鄉(xiang) 同步課堂,參與(yu) 師生數有近1.8萬(wan) 人次,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及拓展課程。

  浙江省紹興(xing) 市柯橋區教育體(ti) 育局局長任宏亮介紹,早在2014年,柯橋就進行教育“互聯網+”的嚐試,並實現了學校交互電子白板、錄播設備和無線網絡的全覆蓋。

  短短幾年內(nei) ,城鄉(xiang) 學校就從(cong) “A端單獨為(wei) B端授課”“AB端同步教學”到“多點互動教學”,在此基礎上,柯橋區還推廣“5團隊6同步”模式,讓城鄉(xiang) 學校借以從(cong) “磨”到“合”到“融”,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融為(wei) 一體(ti) ,鄉(xiang) 村學生不出校門就體(ti) 驗到城區優(you) 質學校老師的課堂。

  位於(yu) 浙南山區的遂昌縣有23所小學,其中縣城僅(jin) 4所,其餘(yu) 均分布在鄉(xiang) 下,驅車近則半個(ge) 小時,遠則3個(ge) 小時還未必能到達。城鄉(xiang) 教學資源的優(you) 質均衡,成為(wei) 這個(ge) 山區縣的“老大難”。借助“互聯網+”,15所結對學校開展的同步課堂、遠程專(zhuan) 遞課堂、教師網絡研修、名師網絡課堂、區域走教課堂、師徒結對課堂等共計586節課,涉及語、數、英、科、音、美等6門學科,參與(yu) 師生近萬(wan) 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義(yi) 務教育”的城鄉(xiang) 學校結對幫扶,讓農(nong) 村學校的老師孩子們(men) 受益頗多。而隨著同步課堂的常態化,鄉(xiang) 村學校的孩子享受優(you) 質教育的同時,也將自身學校獨特的資源傳(chuan) 輸給城區。

  “旗語”是一種利用旗幟傳(chuan) 遞信號的溝通方式。長塗小學是“小海軍(jun) 基地學校”,這裏的每名同學都會(hui) 熟練操作旗語,學校借助島上駐軍(jun) 優(you) 勢,則開發出極具海島特色的《旗語》課程。隨著兩(liang) 校的結對,課程通過同步課堂的平台,被送到了高亭小學。

  1+1≥2

  浙江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朱國清認為(wei) ,城鄉(xiang) 學校結對的同步課堂,不僅(jin) 打破了傳(chuan) 統教學局限,在實現優(you) 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同時,也為(wei) 城鄉(xiang) 教育均衡、優(you) 質教師資源的互動共享,打開了新的思路和路徑。

  浙江省嘉興(xing) 市南湖區在全區遴選城市優(you) 質學校與(yu) 農(nong) 村偏遠薄弱學校建立共同體(ti) ,以集團形式開展小範圍校區間互聯網教育的同時,通過一位教師幫扶一位教師、一個(ge) 年級幫扶一個(ge) 年級的精準指導,使同步課堂不僅(jin) “助學”,更“育師”。

  他們(men) 還依托“之江匯”教育廣場,牽頭組織市名師、市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等開發網絡課堂、視頻課例、微課,涵蓋的中小學音樂(le) 、語文、英語等13門學科,通過網絡麵向結對學校開放服務,“發揮名師的示範引領,促進全區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互聯網+”技術運用的同步課堂,不僅(jin) 為(wei) 城鄉(xiang) 之間的孩子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一起學習(xi) 的課堂,也為(wei) 老師們(men) 聯結起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xi) 的紐帶。“孩子們(men) 受益了,老師們(men) 也在成長。”浙江省寧波市惠貞書(shu) 院小學部校長鄭穎說。

  據悉,自從(cong) 將“互聯網+”技術引入教學之後,浙江省寧波市惠貞書(shu) 院小學部的青年教師們(men) 便常常與(yu) 結對的修人學校、靈峰學校的教師們(men) 開展網絡研討,在共享優(you) 質資源中共同進步。同為(wei) 數學老師的鄭穎說,同步課堂,備課老師不僅(jin) 需要準備自己學校的授課方式,還要考慮對方學校的教育質量,“這就要求老師每次上課之前,都要做好預設和調整。”

  而在不少結對學校還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教研”“校內(nei) +校外”,實現城鄉(xiang) 結對學校、老師、同學間的多元交流。

  據悉,下一步,浙江還將進一步加大“互聯網+義(yi) 務教育”城鄉(xiang) 學校結對的幫扶擴麵,到2021年,實現全省所有鄉(xiang) 村小學和鄉(xiang) 村薄弱初中學校“互聯網+義(yi) 務教育”結對幫扶全覆蓋;到2022年,全省所有義(yi) 務教育學校全部實現“互聯網+”結對。

  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包括城鄉(xiang) 同步課堂、遠程專(zhuan) 遞課堂、教師網絡研修、名師網絡課堂4種幫扶方式的“互聯網+義(yi) 務教育”,結對學校至少確定其中兩(liang) 種,“原則上所有結對學校都要實施‘城鄉(xiang) 同步課堂’”。朱國清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