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過度“打卡”不可取

朱四倍 發布時間:2020-02-26 12:11: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為(wei) 了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繼教育部之後,不少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紛紛發聲,要求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chuan) 學習(xi) 視頻等,這似乎讓不少家長和學生放心不少。

  事實上,“打卡”不是什麽(me) 新鮮事,但上升到需要糾偏的程度,恐怕也是難言之痛。據報道,在一些中小學,每天早上“打卡”,中午“打卡”,晚上還要“打卡”,如果“打卡”次數不夠、提交作業(ye) 不及時,開學後還要被處分。此外,一些大學也不遑多讓,大學生也加入到“打卡”大軍(jun) 的行列,不僅(jin) 要健康“打卡”、學習(xi) “打卡”,有些還發展到了情緒、心理波動也要“打卡”的地步。一些報道則顯示,“打卡”愈演愈烈的背後或許夾雜著利益的成分。

  “打卡”作為(wei) 一種督促檢查手段是有必要的,但以“打卡”次數和準時與(yu) 否作為(wei) 標準來衡量學習(xi) 好壞和身體(ti) 健康,結果恐怕會(hui) 南轅北轍。從(cong) 本質上說,“打卡”的過度使用是追求痕跡主義(yi) 的表現。痕跡主義(yi) 是一種片麵注重痕跡而不顧效果的工作方式,凡事求痕、單純看痕,家長和學生能不累嗎?

  進一步說,推崇“打卡”的背後是沒有考量到現實需求和學生訴求,有推卸責任的嫌疑。非常時期有非常辦法,這不難理解,但不應該以“打卡”論成效,以“打卡”論得失。當學校和教師通過這種“打卡”的方式向教育行政部門證明“我在場”時,就是在以“打卡”的痕跡而非學習(xi) 的效果和育人的實踐來代替教學的呈現。當遇到問責時,“打卡”反倒成為(wei) 避責的最好借口。更要命的是,背後隱藏的邏輯是“打卡”就是學習(xi) ,就是完成了任務。這是把“打卡”作為(wei) 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

  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過度“打卡”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有著作秀和表演的嫌疑,在實際中容易引起師生的反感,從(cong) 而導致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產(chan) 生隔閡和矛盾。

  “打卡”是手段,不是目的,“打卡”的不恰當運用混淆了手段和目的二者的關(guan) 係。常識告訴我們(men) ,痕跡管理隻是一種手段並非最終目的,倡導留痕是檢驗工作的一種形式但並非唯一形式,更不是工作實效的檢驗標準。力戒浮於(yu) 表麵、流於(yu) 形式的“打卡”,才能還師生靜心安心舒心的學習(xi) 環境。

  (作者係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