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江蘇高校:把科研科教“書寫”在“抗疫”一線

申冉 發布時間:2020-03-04 16: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15分鍾檢測試劑盒、互聯網監控煎藥係統、體(ti) 溫異常檢測儀(yi) 、消殺機器人、應急焚燒車……免疫力課程、抗“疫”一線分享、心理輔導指南、疫情防治指導、農(nong) 業(ye) 線上谘詢……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江蘇,一批批剛走出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被送上抗“疫”一線,一批批科教服務應時而生。

  疫情需求就是“實驗室”攻關(guan) 目標

  如何提高核酸檢測結果精準性和時效性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一大難關(guan) 。為(wei) 此,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與(yu) 南京大學校友企業(ye) 江蘇美克醫學技術有限公司,緊急研發出15分鍾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IgM/IgG抗體(ti) 檢測試劑盒(免疫層析法),目前已在湖北、江蘇、北京多地疾控中心、醫院得到應用。

  疫情發生後各類場所的體(ti) 溫測量需求急劇上升,南京理工大學研製出新型人體(ti) 體(ti) 溫異常檢測熱像儀(yi) ,專(zhuan) 注於(yu) 異常溫度檢測,對進入熱像儀(yi) 視場的所有異常溫度點做到實時報警、迅速監測,精度達0.1℃,理論上預警異常溫度點每秒可達1600萬(wan) 個(ge) ,滿足所有人流量密集場所的防疫需求。

  在湖北孝感、襄陽,由蘇州大學相城機器人智能裝備研究院捐贈的兩(liang) 台消殺機器人正在“忙碌工作”。其中“風神”智能遙控履帶自走式消毒機器人每小時可噴灑4萬(wan) 多平方米,一台機器可以代替20個(ge) 人工,在顯著提高作業(ye) 效率、提升消殺效果的同時,也降低了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滿足了疫期對場所消殺的高要求。

  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參與(yu) 研發的移動式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車,緊急馳援了武漢方艙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這批醫療廢物焚燒車不僅(jin) 提高處置效率,還避免醫療廢物收集、運輸等過程中的二次擴散隱患及風險,確保疫區醫療廢物在原地得到安全、有序、高效解決(jue) 。

  走出課堂讓教學走進抗“疫”前線

  由於(yu) 疫情影響,在東(dong) 南大學醫學院王立新教授的人生第一堂“免疫學原理與(yu) 技術”網課上,每天在現實中更新的疫情動態,讓學生們(men) 對這門課程產(chan) 生了前所未有的興(xing) 趣。早在開課前,46名學生就一下子提出了108個(ge) 問題,線上線下、現實與(yu) 課堂的連接,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xi) 、關(guan) 注社會(hui) 現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王立新教授認為(wei) ,這樣的形式“基本達到了對大學教育的要求”。

  疫情發生以來,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已先後三批派出醫護人員,奮戰在抗“疫”前線。2月29日,身在湖北奮戰的“導師們(men) ”,為(wei) 南京大學的學生上了一堂特殊的“黨(dang) 課”,做出了鮮活的榜樣。呼吸與(yu) 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代靜泓說,在來到湖北之後,接到了一個(ge) 南大醫學院研究生的電話,表示想選擇呼吸專(zhuan) 業(ye) 。“我問他為(wei) 什麽(me) ?他告訴我,‘因為(wei) 疫情讓我看到了作為(wei) 呼吸科醫生的責任和擔當。’”

  麵對疫情給民眾(zhong) 帶來的嚴(yan) 峻心理創傷(shang) ,河海大學社會(hui) 發展研究所發起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社會(hui) 心態與(yu) 行為(wei) 調查》,為(wei) 政府部門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和重要決(jue) 策依據,為(wei) 醫療機構提供參考指南。

  南京醫科大學編印的《戰“疫”必勝-科學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問答》等指導性書(shu) 籍,用通俗語言向大眾(zhong) 普及專(zhuan) 業(ye) 防治知識;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修訂的《江蘇省新冠肺炎中醫辨治方案(試行第三版)》等方案,已為(wei) 大批抗“疫”一線醫療團隊診療提供了權威指導。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充分運用農(nong) 技耘APP、南農(nong) 易農(nong) APP、微信視頻等信息化手段為(wei) 農(nong) 戶開展線上谘詢服務,發布技術指導方案,遠程對農(nong) 戶進行一對一指導;揚州大學組織技術團隊通過網絡、電話、直播等途徑,為(wei) 基層農(nong) 技推廣部門、農(nong) 民提供春耕的線上指導和谘詢。

  走出課堂、走出實驗室,走進全民全力抗擊疫情的大潮中,作為(wei) 科教大省的江蘇,該省各高校正在把科研科教事業(ye) “書(shu) 寫(xie) ”在“抗疫”一線,為(wei) 疫情防控、各業(ye) 複工複業(ye) 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