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聯合國教育減貧合作40年
我國從(cong) 1979年開始接受聯合國的發展援助。40多年來,聯合國機構對我國的援助領域廣泛,減貧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nei) 容,有些項目持續合作至今。40多年來,我國與(yu) 聯合國相關(guan) 機構的教育合作改善了農(nong) 村地區的教育發展情況;與(yu) 聯合國教育合作取得的經驗,也為(wei) 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減貧與(yu) 發展提供了借鑒,對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教育脫貧攻堅戰,亦有啟發和借鑒意義(yi) 。
近期,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常務副主任周滿生研究員,作為(wei) 深入參與(yu) 我國與(yu) 聯合國機構教育合作項目的專(zhuan) 家,接受了本報專(zhuan) 訪,回顧了多年來中國與(yu) 聯合國的教育合作情況,並分析了各項合作對於(yu) 全國甚至全球教育發展的意義(yi) 。
多方合作,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
記者:我國從(cong) 1979年開始接受聯合國的發展援助,40多年來,聯合國與(yu) 我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有哪些?
周滿生:從(cong) 1982年起,我國與(yu) 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開展了幼兒(er) 園與(yu) 小學銜接、學前教育師資培訓、學前教育機構一體(ti) 化教育的教學策略等多個(ge) 兒(er) 童早期教育與(yu) 發展領域合作項目,為(wei) 開展兒(er) 童早期教育與(yu) 發展項目奠定了重要基礎。1986—1995年,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hui) 的支持下,甘肅省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了一項國際教育合作項目“在初等教育中提高小學生成就水平的聯合革新計劃”;2001—2010年,教育部與(yu) 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在貧困地區合作開展了“早期兒(er) 童養(yang) 育與(yu) 發展”項目。2001年,為(wei) 加速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全麵普及和發展,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將在全球範圍內(nei) 倡導的愛生學校引入我國,並成為(wei) 我國教育部與(yu) 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在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兩(liang) 個(ge) 合作周期中,以促進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普及和提高為(wei) 目標的基礎教育項目的主線及核心內(nei) 容。
記者:這些項目的開展是建立在我國教育怎樣的發展需求之下?
周滿生:當時,在西部特別是邊遠、貧困的農(nong) 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義(yi) 務教育的普及從(cong) 供和求兩(liang) 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困難和差距。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的師資質量低、資源匱乏、觀念陳舊、管理模式、對質量的評價(jia) 模式單一,貧困家庭仍要負擔一定的教育費用。農(nong) 村和貧困家庭的兒(er) 童,在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方麵還麵臨(lin) 障礙。西部地區小學及初中學齡兒(er) 童的入學率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在平等入學方麵,女童處於(yu) 弱勢,在最貧困和邊遠地區,女童的輟學率高於(yu) 男童,女童完成小學六年初等教育的比例也低於(yu) 男童。
在學前教育方麵,隨著經濟社會(hui) 改革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學前教育體(ti) 製機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但在2000年,全國仍有60%的3—6歲幼兒(er) 沒有接受過幼兒(er) 園(班)教育,農(nong) 村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僅(jin) 為(wei) 35%,且城鄉(xiang) 差距大,貧困地區的農(nong) 村幼兒(er) 園規模和質量遠不能滿足需求。越來越多進入城鎮的流動兒(er) 童、遠離父母的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和殘疾兒(er) 童迫切需要接受早期教育。
針對我國農(nong) 村貧困地區在不同時期教育發展所麵臨(lin) 的問題和挑戰,教育部與(yu) 聯合國相關(guan) 機構進行合作,有針對性地在貧困地區進行試點,尋求解決(jue) 方法,並希望形成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的經驗,在我國其他地區甚至其他國家進行推廣。
總結經驗,科學有效推動教育發展
記者:在這些項目中,“革新計劃”開展的時間最早。請您簡要回顧一下這個(ge) 項目的開展經過和取得的成效。
周滿生:“革新計劃”從(cong) 1986年9月開始實施,甘肅圍繞計劃六因素中的前四個(ge) 因素,即關(guan) 注學前教育、教材教法研究,重視教師培訓、家長社會(hui) 參與(yu) 。1989年,項目擴散到全省14個(ge) 地市的500多所小學,覆蓋學生6萬(wan) 多人。1993年,項目擴散到全省各地的1000多所學校。參與(yu) 這項綜合實驗的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實驗學校的校長、教師萬(wan) 餘(yu) 人,進入實驗的學生有十多萬(wan) 人。
在實施重點和方法上,“革新計劃”實驗從(cong) 分析邊遠、落後和不發達地區小學教育質量低下的現象入手,進行追因研究;把影響教育質量的四個(ge) 關(guan) 鍵因素(學前準備、師資培訓、教材教法改進、社區支持)作為(wei) 實驗因子和革新活動的重點活動領域;以革新教育思想為(wei) 指導,以人員培訓為(wei) 基本手段,以“雙向參與(yu) ”為(wei) 特征,著重傳(chuan) 播新的教育思想,激發全體(ti) 教師進行教育革新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研究為(wei) 機製,結合革新實驗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研究專(zhuan) 題,舉(ju) 辦和組織校際、縣際、省際和國際交流研討和合作研究;等等。
這項實驗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育效益。提高入學率和學前教育率,降低留級率、輟學率,追求按時學完率是反映“革新計劃”實驗結果的重要內(nei) 容。實驗建立和應用了多種評價(jia) 方式,促進了兒(er) 童入學前的有效準備。實驗促進了幼小銜接,密切了學校與(yu) 家庭的聯係,縮小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距,在思想觀念上也是個(ge) 革新和進步;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教育革新隊伍,培養(yang) 了一大批有誌於(yu) 教育改革的骨幹力量,為(wei) 順利實施實驗的各項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改進了教學方法;形成了農(nong) 村社區與(yu) 小學教育雙向參與(yu) 的新局麵。
記者:請您再簡要回顧一下“早期兒(er) 童養(yang) 育與(yu) 發展”項目的開展過程,以及該項目取得的經驗。
周滿生:這個(ge) 項目的預期目標是,探索農(nong) 村以社區為(wei) 基礎的學前教育發展機製和路徑,建立適宜農(nong) 村的靈活多樣的學前教育服務形式,為(wei) 保障適齡幼兒(er) 接受公平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先期摸索經驗,提供示範引領。
在國家政策方麵,加強對幼教事業(ye) 發展問題的調查研究,依托研究單位對幼兒(er) 教育政策進行回顧研究、支持學前教育立法調研等工作;定期舉(ju) 行地方試點策略研討和經驗交流,資助試點地區自主設計,開展因地製宜的項目活動;在中西部開展愛生幼兒(er) 園項目,建立農(nong) 村低成本、多樣化的早期教育機構模式,為(wei) 特殊幼兒(er) 提供隨班就讀的機會(hui) 等;在更加偏遠、沒有幼兒(er) 園的地方試行“父母支持兒(er) 童入學準備”實驗項目及多種形式的走教、非正規教育項目等;充分運用國際資源,邀請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進行合作,為(wei) 項目提供技術保證。如在指南研發過程中,教育部召集了中方21位兒(er) 童發展和學前教育領域的學者多次參加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舉(ju) 辦的全球性和亞(ya) 太地區的培訓,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總部聘請專(zhuan) 家來中國進行了兩(liang) 次培訓。專(zhuan) 家多方位指導使項目執行和評估能力顯著提高。
記者:“愛生學校”是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在全球範圍內(nei) 倡導的減貧項目,因此需要在不同國家因地製宜地開展。那麽(me) ,這個(ge) 項目在我國是如何開始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周滿生:的確,這個(ge) 項目從(cong) 一開始就在探索多樣化的愛生學校中國模式,為(wei) 農(nong) 村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學校的改進、為(wei) 每一個(ge) 農(nong) 村學齡兒(er) 童包括女童的平等入學和有效學習(xi) 提供可資借鑒的模式和樣板;結合國家政策和國際理念,製定和實施《中國愛生學校標準》,使之成為(wei) 學校有效改進的指南,促進義(yi) 務教育特別是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的全麵普及和提高。在2001—2005年周期內(nei) ,“愛生學校”項目以試點為(wei) 主,通過教師培訓改變師生關(guan) 係、營造互動式的教學氛圍;通過校長培訓,創新學校的管理方式,為(wei) 在更大範圍內(nei) 的項目實施奠定基礎。在2006—2010年周期,項目兼顧深化試點和標準製定,擴大了試點地區和試點內(nei) 容,強調全方位改善學校氛圍與(yu) 環境,保障兒(er) 童在入學、學習(xi) 過程、師生關(guan) 係、家校關(guan) 係和學校生活中的平等、全納、積極參與(yu) 和有效學習(xi) ;把“愛生學校”理念擴大到“愛生”與(yu) “愛師”並重,凸顯教師在建設愛生學校中的重要作用;把標準的製定納入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與(yu) 教育部的合作計劃,多渠道擴大愛生學校的影響。
助力減貧,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經驗
記者:我國與(yu) 聯合國相關(guan) 機構的教育合作項目時間跨度很長,在我國不同時期的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實踐中探索出了不同的經驗。請您簡要分析一下這三個(ge) 項目的經驗和影響。
周滿生:“革新計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階段,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由甘肅省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和基層教育工作者根據該省教育質量低下的實際,通過參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而進行的一項大規模、長時期的綜合教育革新實驗。“革新計劃”的革新實踐就是聯合國倡導的通過援助教育減貧增智、“教育革新為(wei) 發展服務”理念的本土化典型案例,是中國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領域合作的最佳範例之一。
“早期兒(er) 童養(yang) 育與(yu) 發展”項目開展的有關(guan) 支持農(nong) 村早期教育、對弱勢兒(er) 童的教育、民辦幼兒(er) 園管理等一係列政策研究,受到教育部和有關(guan) 部門的重視,為(wei)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同年11月《國務院關(guan) 於(yu) 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兩(liang) 個(ge) 重要文件的出台提供了政策實踐策略和政策理論基礎方麵的有力支持。合作項目還支持了國家級指南培訓包的開發,並對各省份主要行政和教研負責人進行了培訓。
“愛生學校”項目以促進農(nong) 村九年義(yi) 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為(wei) 重點,特別是紮根西部貧困、偏遠和少數民族地區,堅持多樣化的試點,堅持從(cong) 理念到手段、從(cong) 措施到製度,為(wei) 貧困地區兒(er) 童特別是女童平等接受現代教育開拓創新,為(wei) 成功跨越“最後一公裏”探索了因時因地、以兒(er) 童為(wei) 本的有效途徑,積累了可推廣的經驗。約2500所愛生學校試點校成為(wei) 項目地區促進農(nong) 村兒(er) 童特別是貧困兒(er) 童及女童平等入學和有效學習(xi) 的樣板,帶動更多的農(nong) 村學校改善了辦學理念和校園環境、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記者:聯合國組織與(yu) 我國的教育合作項目對於(yu) 其他國家教育發展和減貧工作是否具有參考價(jia) 值?這些項目在推動我國今後的國際教育合作方麵又有哪些幫助?
周滿生:聚焦於(yu) 兒(er) 童,確保每一個(ge) 人都擁有良好的生命開端,享有充分的教育和未來發展的潛能,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方向,也是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基礎。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教育人口大國,學齡兒(er) 童數量龐大,是發展中大國辦大教育的典型。中國在基礎教育中的成就,特別是在為(wei) 上億(yi) 的學齡人口提供免費、公平而有質量的九年義(yi) 務教育方麵所作的貢獻,就是對國際減貧事業(ye) 的最大貢獻。例如,“愛生學校”項目在農(nong) 村和貧困地區所開創的多樣化的試點和所積累的經驗及資源,也可為(wei) 在其他類似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確保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提供參照。
發展中國家在幼兒(er) 教育中實現公平是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我國政府在幼兒(er) 教育的普及行動中,將中央政府資金向貧困地區傾(qing) 斜,以鄉(xiang) 鎮幼兒(er) 園的大力發展來增加覆蓋效應,同時對村級和分散的小園進行帶動。項目紮根貧困的基層實際,培養(yang) 了一批想做、能做、會(hui) 做的政府幹部,他們(men) 能夠動員社會(hui) 資源,擴大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
記者:這些合作項目對於(yu) 我國正在進行的教育脫貧攻堅戰,有什麽(me) 啟發和借鑒作用?
周滿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聯合國組織與(yu) 中國合作開展的這些扶貧典型案例,在多年的實踐中,被證明是切實有效的,也是可以複製推廣的。這些項目得到國際組織的充分肯定,在許多國際會(hui) 議上被介紹推廣。在我國合作實施各省份,也享有較高的聲譽。當然在發展中國家間由於(yu) 國情不同,也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偏差和實施差異,在我國區域間、省域間也同樣如此。教育脫貧首先是思想認識的轉變,是文化救助,要因人因戶精準實施教育脫貧,防止“學習(xi) 無用論”的再度滋生,防止脫貧複貧人口子女輟學的再生。其次,教育脫貧要堅持政府主導、家庭參與(yu) 、社區配合緊密結合。同時,教育脫貧要與(yu) 產(chan) 業(ye) 幫扶、就業(ye) 幫扶緊密結合起來,改善貧困人口的就業(ye) 環境和提升就業(ye) 發展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山南市乃東區開展法律進校園主題活動
連日來,西藏山南市乃東區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青少年(護苗)誌願服務隊、各鄉鎮、街道黨工委在各小學及乃東中學開展“青春與法同行”法律進校園活動。[詳細] -
西藏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共設置7大類40個技能培訓項目
近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人社廳了解到,結合當前勞動力市場技能崗位需求及緊缺職業(工種)實際,自治區勞動就業服務局製定了《2020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就業重點群體技能培訓實施方案》。[詳細] -
西藏昌都市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連日來,西藏昌都市堅持把穩就業作為“六穩”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確處理好高校畢業生政府就業與市場就業的關係,緊盯市場和區外就業兩個渠道,努力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