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高校提前打響2021年“就業戰”

王燁捷 王昕 發布時間:2020-10-12 14:0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上海外國語大學各學院老師利用雙選會(hui) 與(yu) 企業(ye) HR對接用人需求。上海外國語大學供圖

  剛剛過去的2020屆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季還沒讓人緩過神來,最近幾周,迎來集中返校沒多久的各大高校,又開始提前布局2021屆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大計”了。

  “提前了解用人單位需求,打破固定思維,大膽拓展各類行業(ye) 與(yu) 領域。”9月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ju) 辦的2021屆應屆生就業(ye) 校企交流會(hui) 上,該校就業(ye) 指導中心主任曹姝婧說。這場交流會(hui) ,比往年早來了半年多,上海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薑鋒出席並給上海市外辦、阿斯利康、中國工商銀行等15家優(you) 秀用人單位頒發證書(shu) 。曹姝婧介紹,2021年,學校會(hui) 在原有的校企聯動基礎上,加強“走出去”力度,拓寬就業(ye) 渠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就業(ye) 季”剛剛過去,2021屆應屆生“就業(ye) 戰”已經在各大高校打響。

  “就業(ye) 熱身賽”提前到來

  8月中旬開始,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研究生文柯(化名)每天都關(guan) 注輔導員在年級群裏發的大量秋招相關(guan) 信息,“說實話,很焦慮。作為(wei) 明年畢業(ye) 的學生,今年的特殊情況也是讓我措手不及。”此前,文柯本在寒假前就計劃好2月開始實習(xi) ,結果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的計劃延後了3個(ge) 多月,一直到5月底她才得以向輔導員申請返滬,在上海開始實習(xi) 。

  文柯算是“幸運兒(er) ”。受疫情影響,他的同學、本已經在武漢一公司拿到實習(xi) offer的大學生方成(化名),回河南老家過年,因為(wei) 無法返回武漢而遭遇毀約。

  最近,複旦新聞學院的輔導員蔡老師每天都在年級公告群裏推送秋招的最新信息,除了媒體(ti) 就業(ye) 信息,她也會(hui) 推房地產(chan) 、銀行等行業(ye) 的招聘信息,提醒同學們(men) “裏麵有合適的崗位”。

  “學校和學院能做的就是和企業(ye) 對接,提供就業(ye) 崗位、就業(ye) 信息給學生,學校就業(ye) 辦專(zhuan) 門開講座給學生講簡曆、麵試經驗,前段時間還轉發了教育部錄製的就業(ye) 前景分析、崗位分析的視頻課程。”蔡老師介紹,班級輔導員今年從(cong) 學生們(men) 一返校就開始做“就業(ye) 輔導”,“一般就是大家跟我一對一聯係,從(cong) 實習(xi) 階段就開始與(yu) 有困惑的同學一對一電話單獨聊。”

  而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提前到來的就業(ye) 籌備工作被校方稱為(wei) “就業(ye) 熱身賽”。今年8月,這所學校通過自有平台舉(ju) 辦空中雙選會(hui) ,有意思的是,這場“雙選會(hui) ”針對的人群是“2021屆畢業(ye) 生”。近40家用人單位的近150個(ge) 職位,向上外2021屆學生開放,學生簡曆投遞量近1500份。

  上外東(dong) 方語學院2021屆朝鮮語專(zhuan) 業(ye) 學生石雪童就通過雙選會(hui) 找到了一個(ge) 律所的實習(xi) 機會(hui) 。小石的這個(ge) 就業(ye) 方向,讓她跳出了以前的“固定思維”,“鍛煉了我的綜合能力,讓我對求職更加有信心,感覺朝鮮語可以在不同行業(ye) 發揮不同的作用!”

  記者注意到,為(wei) 了幫助2021屆學生更好地研判就業(ye) 形勢、按需提升求職能力,上外還邀請各行業(ye) 的校外專(zhuan) 家為(wei) 學生在線開展2021屆專(zhuan) 場求職能力提升訓練營。訓練營共8期,持續一個(ge) 月,內(nei) 容涵蓋了職業(ye) 規劃、簡曆、筆試、麵試等各個(ge) 求職環節,在線收聽達到8000人次。

  求職方向出現新變化

  疫情之後,並非所有行業(ye) 都迎來“求職寒冬”。麵對特殊環境,2021屆應屆生開始特別關(guan) 注一些“新的發展機遇”。今年7月,人社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9個(ge) 新職業(ye) ,其中“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 互聯網營銷師”等與(yu) 互聯網相關(guan) 的職業(ye) 占了5席。

  這些新職業(ye) 的出現,引起了同學們(men) 的廣泛關(guan) 注。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在秋招中開放的崗位相較於(yu) 去年都有大幅增加。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將麵向2021年應屆畢業(ye) 生開放5000個(ge) 崗位,總招聘量預計較去年提升42%,這也是騰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校招。字節跳動秋招為(wei) 應屆生開放超過6000個(ge) 工作崗位,這一數字超過了該公司往年同期招聘規模。

  互聯網之外,醫療行業(ye) 也成為(wei) 2021屆畢業(ye) 生眼中的一個(ge) “風口”。前程無憂聯合應屆生求職網發布的《2020中國優(you) 秀大學畢業(ye) 生需求和求職報告》顯示,生物製藥相關(guan) 行業(ye) 招聘量擴大,且醫科畢業(ye) 生的求職感覺最好,覺得“求職難”的學生比例最低。

  此外,許多之前對公務員和事業(ye) 編製沒有興(xing) 趣的大學生,也開始考慮這一職業(ye) 發展方向。“我準備去考公了。主要因為(wei) 經過疫情,想要更穩定一點的工作。”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研究生單林(化名)告訴記者。

  也有一部分即將畢業(ye) 的高校學生麵對莫測的求職環境,選擇了繼續學業(ye) 。“之前我還打算本科畢業(ye) 直接工作的,但疫情之後覺得還是先讀個(ge) 研緩緩更好。”湖南大學信息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學生李曉雯(化名)說。

  教育機構也成為(wei) 近年越來越多高校畢業(ye) 生的選擇。但受這次疫情影響,這些機構的工作機會(hui) 呈現“不穩定性”。安雨(化名)在杭州一教育機構負責招聘事務,他向記者透露:“很多學生因為(wei) 疫情找工作艱難,而教育機構門檻相對較低而來。不過留存率不高,預計他們(men) 在明年暑假前就會(hui) ‘跑路’。”

  年輕人已提前預判“海歸競爭(zheng) 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經曆了2020屆這次特殊的就業(ye) 季,2021屆應屆生們(men) 對各種情況都做好了提前預判。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班班長曹鬆(化名)就提前預判到了“海歸競爭(zheng) 力”。他告訴記者,2021屆畢業(ye) 生人數本身就多,但還要同時考慮到受疫情影響而來的“海歸潮”,“我感覺,競爭(zheng) 會(hui) 相當激烈。”

  梧桐果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活躍求職的歸國海外留學生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目前,每7名留學生中就有5人回國,此前,有媒體(ti) 將當前的海歸潮評價(jia) 為(wei) “一個(ge) 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

  上海浦東(dong) 青年人才群體(ti) 的一大特色就是留學歸國人才多。把留學歸國人才用好、用到位,一直是浦東(dong) 地區人力資源發展的突破口。該區積極聯動上海市歐美同學會(hui) 、劍橋大學上海校友會(hui)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上海校友會(hui) 等校友組織,廣泛推送招募信息,已有300多個(ge) 名校畢業(ye) 生報名“留在浦東(dong) 實習(xi) ”。

  畢業(ye) 於(yu) 英國德蒙福特大學金融專(zhuan) 業(ye) 本科的張馳斌受疫情影響未能及時回英國讀研,他現在浦東(dong) 川沙新鎮河長辦公室實習(xi) 。“我在網上看到報名鏈接,川沙離我家近,就報名了。”張馳斌原本的計劃是研究生畢業(ye) 後去金融機構工作,但實習(xi) 一段時間下來,他發現鄉(xiang) 鎮也能有所作為(wei) ,“我以前以為(wei) 鄉(xiang) 鎮、農(nong) 村都是農(nong) 田,現在發現有很多年輕人在村裏做民宿,社區裏的公共設施和服務也很健全。”

  曹鬆告訴記者,除了一群優(you) 秀的“海歸”,2021屆畢業(ye) 生可能還會(hui) 麵臨(lin) 來自國內(nei) 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競爭(zheng) 壓力。以金融行業(ye) 為(wei) 例,盡管國有四大行、投行、券商等企業(ye) 都明確了今明兩(liang) 年的“擴招”,但這種“擴招”門檻都較高。

  “擴招是擴招了,但很多用人單位會(hui) 把招聘條件圈得特別小,有機會(hui) 去應聘的人不會(hui) 太多。比如前段時間杭州餘(yu) 杭的清北專(zhuan) 項計劃,針對的就隻是這兩(liang) 所學校的學生。還有很多單位為(wei) 了幫扶當地的高校,招聘時主要招當地學生。”曹鬆說。

  “很多麵對選項困惑的同學,主要問題是‘焦慮’。實習(xi) 、畢業(ye) 論文、找工作都壓在頭上,他們(men) 感覺壓力大,也比較盲目,不知道怎麽(me) 選擇。”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焦慮,複旦大學輔導員蔡老師的建議是:“每個(ge) 人跟著自己的節奏就好。”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