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今年夏天,一條“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shu) 前還在工地打工”的熱搜讓孫川成為(wei) 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對象。孫川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中學,今年高考,他以675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機械、航空與(yu) 動力類專(zhuan) 業(ye) 錄取。
“我是我們(men) 家的第一個(ge) 大學生。”孫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川出生於(yu) “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的一個(ge) 農(nong) 村家庭,父親(qin) 常年在外打工,母親(qin) 是小學代課教師。孫川是家中長子,從(cong) 小就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幫父母幹農(nong) 活。
高考結束後,孫川在冕寧縣一個(ge) 工地做了1個(ge) 月小工,為(wei) 自己賺取學費、生活費,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對於(yu) 未來,孫川說自己很期待大學生活,希望可以踏踏實實學習(xi) ,也計劃在學校找一些勤工助學的崗位。
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ti) 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像孫川家一樣,實現大學生“零的突破”。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對此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數據跟蹤,“中國大學生學習(xi) 與(yu) 發展追蹤研究”總結了2011-2018年全國本科生家庭情況,發現70%以上大學生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其中,69.74%的第一代大學生來自農(nong) 村,70%為(wei) 非獨生子女,76.89%大學生的父母從(cong) 事普通職業(ye) 。
這些第一代大學生不僅(jin) 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讓一個(ge) 又一個(ge) 家庭的生活水平實現質的跨越。
“我的家鄉(xiang) 在黑龍江省伊春市翠巒區,是一個(ge) 總人口數僅(jin) 4萬(wan) 多人的小城,我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光。”朱鎔寬是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能源學院空天熱物理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在他看來,作為(wei) 家中的第一個(ge) 大學生,這不隻是一個(ge) 身份,更是一份選擇、一份事業(ye) 。
雖然出身平凡,但是很多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的學業(ye) 毫不遜色。
2019年,華東(dong) 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嬌對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在校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顯示,無論是來自農(nong) 村還是城市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在本科期間的學業(ye) 表現都與(yu) 來自非第一代大學生家庭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其中包括學生的在校期間掛科數、學習(xi) 成績排名以及獲得的獎學金級別3項指標。
在學校的5年多時光裏,95後朱鎔寬成為(wei) 一名黨(dang) 員,本科期間拿到節能減排大賽國家級一等獎,申請了3項國家發明專(zhuan) 利,碩士期間跟隨導師從(cong) 事航天國防方麵的研究工作。5年間,他先後擔任院學生會(hui) 主席、研究生會(hui) 主席、校學生會(hui) 主席。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第一個(ge) 大學生。隨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cong) 2003年的17%增長到2019年的51.6%,我國已從(cong) 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
在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看來,“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支撐、服務、引領能力不斷增強。
“高校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承擔60%以上的國家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承建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產(chan) 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有力推動了創新型國家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高校在醫療救助、疫苗研發、檢測產(chan) 品和療效藥物篩選等方麵作出了積極貢獻。”陳寶生在不久前撰文指出。
而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向著理想的大學“踏浪而來”。
在北京理工大學就讀的大四學生李沃林不僅(jin) 是家裏的第一個(ge) 大學生,甚至還是家裏的第一個(ge) 高中生。來到大學,他認為(wei) 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眼界的變化。
“我的家在農(nong) 村,上學是在縣城。剛來到北京時,感覺自己就是井底之蛙。來到大學後,認識了很多牛人,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學習(xi) 到很多。未來我會(hui) 爭(zheng) 取繼續深造,不僅(jin) 實現自我價(jia) 值,也擔起家庭的責任。”李沃林說。
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wei) 例,記者了解到,今年來自全國28個(ge) 省份268所中學的317名農(nong) 村學子獲得清華大學自強計劃降分錄取優(you) 惠認定,最終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華大學,認定人數及錄取人數均創曆史新高。今年北京大學校本部在全國共錄取國家專(zhuan) 項計劃190人;築夢計劃規模進一步擴大,共有553人獲得加分,其中108人考入北大。
不僅(jin) 是高等教育,“十三五”期間,教育公平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2019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wan) 所、在校生2.82億(yi) 人,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清零,義(yi) 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全民終身學習(xi) 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初步建成,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未來,我國的高校還將成為(wei) 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不久前的一次會(hui) 議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指出,普及化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將發揮兩(liang) 個(ge) 作用:第一個(ge) 作用是戰略重器,要成為(wei) 立足當下、贏得未來的國之重器;第二個(ge) 作用是戰略引擎,要成為(wei) 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銳實力的戰略引擎。
而當這些家庭第一代大學生麵向未來時,他們(men) 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自己一樣,成為(wei) 家裏的“第一個(ge) ”。
上高中時,朱鎔寬逐漸意識到教育資源的匱乏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本科畢業(ye) 後,他決(jue) 定去廣西金秀支教1年,擔任高中物理教師。“1年來最大的願望就是所教學生中能夠有更多人成為(wei) 家裏的第一個(ge) 大學生,走出大山,走向更多彩的世界;也希望他們(men) 中有更多人投身家鄉(xiang) 建設。”朱鎔寬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果洛的孩子“飛”出高原
從淩晨在火車站見麵開始,19名來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姑娘就成了上海浦東外事服務學校(以下簡稱“浦東外事”)教師王玉林日夜牽掛的孩子。[詳細] -
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比例逐年下降
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在近日舉行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上,校長邱勇作了題為《全麵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麵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的主旨報告》。[詳細] -
高校提前打響2021年“就業戰”
剛剛過去的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季還沒讓人緩過神來,最近幾周,迎來集中返校沒多久的各大高校,又開始提前布局2021屆畢業生的“就業大計”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