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孫浩:農村教育不單單是“守”出來的
從(cong)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畢業(ye) 7年後,孫浩以教師的身份回到了這所學校。
那是2000年,身邊好友都相約去大城市“闖一闖”,孫浩也有些按捺不住,“不知道宿州以外的地方是什麽(me) 樣子”。但有一天,孫浩站在橋上看著奔流遠去的汴河,突然不想走了。
“我想了想,我既然是師範學校畢業(ye) 的,就應該當個(ge) 老師,回到自己念小學的母校也不錯。”很快,孫浩就決(jue) 定留下來。他當時想過去城裏當老師,“但我自己也想為(wei) 家鄉(xiang) 的父老百姓做一點事情”。
再次站在汴河中心小學,孫浩感覺時間像是靜止了。他眼前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好多窗戶已經沒了玻璃,舊課桌沒了抽屜,黑板因為(wei) 油漆脫落而變得斑駁,校園裏沒有操場,隻有一片雜草叢(cong) 生的荒地。
母校不僅(jin) 沒有太多變化,還更破敗了。孫浩心裏五味雜陳。在世紀之交,在這個(ge) 一切仿佛都欣欣向榮的年代,這所農(nong) 村小學像被甩在了時代後麵,悄然衰落,這讓孫浩有些沮喪(sang) 。
在這裏就讀的學生,不少都是進城務工浪潮下的留守兒(er) 童。“他們(men) 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沒人管,沒人問。等長大一些,他們(men) 很多也像他們(men) 的父母那樣出去打工。一代一代打工,是無法根本上改變貧困的命運的。”那些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眼中滿是警惕、迷茫。“沒有人看了不會(hui) 動容的,這不是孩子該有的眼神。”孫浩連說了兩(liang) 遍“太可憐了”。
他不自覺地想為(wei) 他們(men) 做些什麽(me) 。冬天的鄉(xiang) 下很冷,班上孩子們(men) 有的臉凍得通紅,有的手上凍裂了一道道血口子。孫浩就弄來溫水給孩子們(men) 泡泡手、焐焐臉,到城裏買(mai) 來凍瘡膏給孩子們(men) 塗在手上臉上,又弄來煤球爐取暖。
班上有一對留守兄妹,父母常年不在家,平日裏兄妹二人互相照顧,身上的衣服似乎很久沒洗過,頭發也常常髒得打結。孫浩就承擔起照顧他們(men) 的任務,帶他們(men) 到集鎮上洗澡、理發,周末還帶他們(men) 到自己家吃飯。
一天,孫浩正在上課,有個(ge) 中年婦女背著個(ge) 蛇皮口袋朝教室走來,那對兄妹衝(chong) 出教室跑向她——那是他們(men) 剛打工回來的媽媽。不少孩子趴在窗戶上看著,眼裏還噙著淚,“每當提到爸爸媽媽,孩子們(men) 總默默流淚”。
為(wei) 了緩解孩子們(men) 對父母的思念,孫浩在教室的一麵牆上設計了一個(ge) 欄目,張貼孩子們(men) 的全家福。很多孩子的“全家福”都是幾張小照片剪好後“拚湊”在一起的。孫浩在本子上記下每個(ge) 學生家長的聯係方式,跟他們(men) 約定好通話時間,讓孩子們(men) 可以常常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
孫浩下課後很少回辦公室,而是和孩子們(men) 一起遊戲、聊天,他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孩子們(men) 。孩子們(men) 也喜歡他,總愛圍在他身邊,爭(zheng) 著搶著和他討論問題,還常把自家的花生、青菜帶來送給他,和別人提起他都是“俺孫老師”。
但對孫浩來說,這些還不夠,他更想幫孩子們(men) “走出去”,讓他們(men) 去外麵的世界看看,在外麵也能真正立住腳跟。“有個(ge) 說法是‘親(qin) 其師信其道’,孩子們(men) 已經這麽(me) 信任我,我要考慮怎麽(me) 在課堂上教給他們(men) 更多”。
初執教時,孫浩生怕自己這個(ge) 新手“帶歪了”孩子們(men) ,千方百計想得到一本專(zhuan) 業(ye) 的數學教學參考書(shu) 。當時附近隻有兩(liang) 家書(shu) 店,賣的多是暢銷書(shu) ,孫浩跑了一趟又一趟,卻無功而返。當時的校長常聽孫浩念叨買(mai) 書(shu) 的事,就親(qin) 自去外地給他買(mai) 回了一本參考書(shu) 。這本書(shu) 又厚又沉,但孫浩總隨身帶著,幹農(nong) 活休息時也不忘拿出來翻一翻。
孫浩曾經一度成了別的老師課堂上的“不速之客”。教師走進課堂,總能看到端坐在教室後麵的孫浩。有的老師不願讓別人旁聽自己上課,孫浩常被“請”出教室,他就趴在窗沿下偷聽別的老師怎麽(me) 講課。
那時,孫浩最期待的是區裏組織的教師集體(ti) 培訓,一想到有專(zhuan) 家來上課,他能興(xing) 奮很久。哪裏有老教師的講座,哪個(ge) 區又請到專(zhuan) 家了……孫浩對這些信息“門兒(er) 清”,有的講座他需要蹬著自行車跑幾十公裏,有的甚至前一天就去蹲守。
孫浩發現,農(nong) 村孩子的學習(xi) 基礎較為(wei) 薄弱,而且完全沒有預習(xi) 的習(xi) 慣,有人連教材上簡單的知識點都難以掌握。“我在課本的基礎上再降低一點難度,由易過渡到難,由淺過渡入深,這樣更容易讓他們(men) 建立學習(xi) 的信心和成就感。”
除了教數學,孫浩還兼任音樂(le) 、美術、體(ti) 育等課程教師。音樂(le) 課上,他教孩子們(men) 唱少先隊隊歌、《社會(hui) 主義(yi) 好》等歌曲,孩子們(men) 唱得整齊洪亮;美術課上,他讓孩子們(men) 畫家鄉(xiang) ,畫父母;上體(ti) 育課沒有操場,他就帶孩子們(men) 在草地上一起做遊戲……而今,很多孩子已經跨過汴河,在城裏成家立業(ye) 。
從(cong) 2009年開始,孫浩被選為(wei) 宿州市、區“送培送教”首席專(zhuan) 家,成為(wei) “老師的老師”。在給其他老師做講座時,孫浩不免有些緊張,“大家感覺我還是太年輕了,下麵坐著的有資曆比我老得多的教師,也有名牌大學畢業(ye) 的教師”。但一堂講座下來,大家眼中的質疑大都變為(wei) 肯定,“他們(men) 聽完後發現,這個(ge) 農(nong) 村教師在課堂上居然真的有獨到之處”。
從(cong) 教20年來,孫浩早已從(cong) 教學“新手”成長為(wei) 宿州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安徽省最美教師、安徽省“優(you) 秀援疆教師”,近日又入選2020年“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
如今,汴河中心小學有明亮的教室、嶄新的辦學設備,農(nong) 村教師有了更多的學習(xi) 機會(hui) 。孫浩見證了農(nong) 村教育的發展,也仍堅守著這汴河邊上的三尺講台,繼續迎接一個(ge) 個(ge) 新挑戰。最近他忙著錄網課,研究線上教學。
“作為(wei) 知識湧流的起點,講台不能因循守舊,我們(men) 老師也要進步。”年輕時,孫浩以為(wei) 農(nong) 村教育是“守”出來的,現在他有了新的體(ti) 悟:“農(nong) 村教育不單單是堅守‘守’出來的,也在於(yu) 進取。我們(men) 必須與(yu) 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才幫助孩子們(men) 走得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今年夏天,一條“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前還在工地打工”的熱搜讓孫川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而當這些家庭第一代大學生麵向未來時,他們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自己一樣,成為家裏的“第一個”。[詳細] -
果洛的孩子“飛”出高原
從淩晨在火車站見麵開始,19名來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姑娘就成了上海浦東外事服務學校(以下簡稱“浦東外事”)教師王玉林日夜牽掛的孩子。[詳細] -
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比例逐年下降
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在近日舉行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上,校長邱勇作了題為《全麵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麵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的主旨報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