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裏,那些燈光從未熄滅
“用真摯的情感真實記錄鄉(xiang) 村教師無私奉獻、甘為(wei) 人梯的精神品格。”2011年6月17日,由光明日報社、北京廣播電視台聯合舉(ju) 辦的大型係列公益活動“尋找最美鄉(xiang) 村教師”啟動,以農(nong) 村中小學教師為(wei) 特定對象,通過深入尋找、發掘、宣傳(chuan) 有代表性的、高素質的鄉(xiang) 村教師,在全社會(hui) 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當年教師節來臨(lin) 之際,石蘭(lan) 鬆、張桂梅、任影等10位老師入選。第二年,活動由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在100多天的時間裏,參與(yu) 尋找的記者多達數百人,足跡遍布22個(ge) 省、市、自治區。此後,光明日報各地記者和央視等媒體(ti) 的同仁們(men) 一起深入各地尋訪,一批又一批“最美鄉(xiang) 村教師”的事跡被廣泛傳(chuan) 播。
這些年過去了,那些“最美鄉(xiang) 村教師”都還好嗎?他們(men) 所在鄉(xiang) 村的教學狀況有了哪些改變?近日,本報多個(ge) 記者站聯動,對部分“最美鄉(xiang) 村教師”榮譽稱號獲得者進行了回訪。
初心未變:教書(shu) 育人理念深植鄉(xiang) 土
9月22日,在安徽省臨(lin) 泉縣城關(guan) 希望小學一棵結滿了果實的柿子樹下,任影坐在輪椅上,深情地說:“感謝‘尋找最美鄉(xiang) 村教師’活動,讓鄉(xiang) 村教育和鄉(xiang) 村教師得到了更多的關(guan) 注和關(guan) 愛。”作為(wei) 首屆“最美鄉(xiang) 村教師”榮譽獲得者,任影至今還記得當時活動的情景。
1986年,正讀高二的任影患上有“不死的癌症”之稱的類風濕性關(guan) 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導致全身癱瘓。她先後兩(liang) 次參加高考,都因為(wei) 身體(ti) 原因未能跨進大學之門。理想破滅和身體(ti) 癱瘓的雙重打擊,將任影推向人生的穀底。為(wei) 了不拖累家人,她兩(liang) 度自殺,又被家人從(cong) 死神麵前拉了回來。
漸漸地,家人和社會(hui) 的關(guan) 心喚醒了任影對生活的希望,讓她重新發現了生命的價(jia) 值。任影開始自學,並堅持義(yi) 務為(wei) 村裏的孩子們(men) 補課。1998年,家裏人以最快的速度蓋起了兩(liang) 間茅草房,並用長木板搭起課桌。任影還用樹枝配上廢注射器的外殼自製了一枝“加長粉筆”,艱難地練習(xi) 板書(shu) 。22年來,她就是這樣為(wei) 孩子們(men) 上課的。
任影把學校起名為(wei) “希望小學”。她說:“之所以取名‘希望’,因為(wei) 我熱愛教育,這是我人生的希望,同時也期盼農(nong) 村教育大有希望,期盼更多的孩子成才。”從(cong) 1998年的1個(ge) 學前班24名學生,到目前的覆蓋小學6個(ge) 年級300多名學生,22年來,上千名學生從(cong) 這裏走出。
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張,20年過去,任影辦學的地方由城關(guan) 鎮任莊變成了城南街道。任影也通過自學考試拿到了二級心理谘詢師證書(shu) ,並擔任了臨(lin) 泉縣青年創業(ye) 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
現在,任影又麵臨(lin) 著一次人生的選擇。從(cong) 2016年開始,學校因為(wei) 城市建設即將拆遷。“哪怕有一個(ge) 學生,我也要把學校辦下去。這是我的初心,不會(hui) 改變。”任影笑著說道。
同是9月22日,廣西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村刁望教學點傳(chuan) 來一陣琅琅讀書(shu) 聲,教學點唯一的教師、首屆“最美鄉(xiang) 村教師”榮譽獲得者石蘭(lan) 鬆正通過多媒體(ti) 教學設備給二年級的4名學生上語文課。放學後,他還要開船護送學生們(men) 回家。
距離刁望教學點直線距離不足10米的地方,停靠著幾艘鐵皮機動船,其中紅色鐵棚的船特別顯眼。石蘭(lan) 鬆穿上救生衣,在紅色鐵棚船旁停下腳步,迎接學生上船。
“石老師,我們(men) 來啦!”“石老師,我的救生衣還沒穿好”……學生們(men) 結伴走到湖邊,石蘭(lan) 鬆一一招呼上船,檢查他們(men) 救生衣的穿戴方式,一一安排坐穩扶好。隨著一陣“噠噠噠”的機械聲響起,輪船緩緩啟動,向彼岸駛去。
1985年,因為(wei) 上級領導一句“山裏孩子不能沒有老師,你回村當代課老師吧”的囑托,正值青年的石蘭(lan) 鬆來到刁望教學點,默默將教書(shu) 育人的根紮下。
大龍洞村地處石山庫區,刁望、內(nei) 澤莊、石盤幾個(ge) 屯附近的孩子都在刁望教學點上學,村莊與(yu) 教學點之間是陡峭懸崖和深不見底的湖水,孩子繞道上學費時費力,乘私家竹排上學險象環生。
為(wei) 了讓更多孩子方便上學,石蘭(lan) 鬆砍下自家門口的椿樹,找人建造了一艘小木船,每天劃船接送孩子上下學。石蘭(lan) 鬆就這樣堅持著,先後撐壞了8艘木船,但從(cong) 沒有發生過學生落水事件。
石蘭(lan) 鬆的事跡逐漸被外界知曉,愛心人士籌錢為(wei) 學校購置了一艘鐵皮機動船,石蘭(lan) 鬆為(wei) 這艘機動船取名“希望之船”。“這艘‘希望之船’,不僅(jin) 僅(jin) 是孩子們(men) 上下學的交通工具,更是他們(men) 通向外界、走向未來的希望之舟。”石蘭(lan) 鬆說。
如果說石蘭(lan) 鬆用希望之船載著大山裏的學生奔赴美好,那麽(me) ,在淮北平原上,任影則用病弱之軀為(wei) 學生們(men) 打造起托舉(ju) 希望的學校。
此生有幸:見證並參與(yu) 鄉(xiang) 村教育的蝶變
“木棉喜暖在南方,樺樹耐寒守北疆……”9月22日,海南省澄邁縣永發鎮儒林小學二年級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樹之歌》。拄著雙拐講課的曾維奮仍舊筆直地站在講台前,就像記者2014年第一次見到他時那樣。
1995年曾維奮以“優(you) 秀畢業(ye) 生”的身份畢業(ye) ,被分配到澄邁中學工作。上班前一個(ge) 月,他卻意外摔斷了腰椎骨,導致下半身癱瘓。靠著自學按摩和堅持康複訓練,2001年,曾維奮終於(yu) 拄起雙拐站上講台,成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教師。
19年過去了,曾維奮仍拄著雙拐堅守鄉(xiang) 村講台,不僅(jin) 撐起了鄉(xiang) 村孩子的夢想和希望,也因自強自立的人生經曆成為(wei) 學生的榜樣,培養(yang) 出了一批批優(you) 秀畢業(ye) 生。隻有他的愛人梁蘭(lan) 花知道,曾維奮至今都會(hui) 因癱瘓引起的並發症痛到失眠。
讓曾維奮無比欣慰的是,學校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了。現在的儒林小學教室裏貼了瓷磚、裝了空調,圖書(shu) 角裏整齊地碼放著各類圖書(shu) 。政府還建了新的教師公寓,每個(ge) 教師都分到了一個(ge) 40平方米的套間作為(wei) 休息室。而曾維奮以家離學校近的理由,將自己的休息室騰給了暫時沒住處的駐村扶貧幹部。
讓我們(men) 再把目光從(cong) 南國轉向大西北。
16年前,那個(ge) 紮著馬尾辮的女大學生吳健,如今已年屆不惑,但她仍是一臉陽光、樸素利落,充滿激情地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裕民小學的講台上。
2004年,吳健大學畢業(ye) 後離開家鄉(xiang) ,隻身來到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偏僻的扁擔溝中心學校支教。本來,支教期隻有一年,吳健卻將這短期的誌願行動變成了一生的選擇。
2013年9月,在光明日報發起的“尋找最美鄉(xiang) 村教師”中,吳健獲“特別關(guan) 注教師”稱號。近年來,吳健以扁擔溝為(wei) 樣本,見證了鄉(xiang) 村教育的蝶變,也以此為(wei) 窗口看到了一個(ge) 巨變中的中國。
在扁擔溝中心學校上學的孩子,大部分來自從(cong) 西海固搬遷移民過來的家庭,很多孩子周一背來一布袋幹糧饃,就著開水一直吃到周五。吳健說:“後來,學校有了營養(yang) 午餐,頓頓都有肉,孩子們(men) 營養(yang) 跟上了,明顯有精神了。”
以前,孩子們(men) 要走很遠的路,現在學校有了十幾輛免費校車;以前,鄉(xiang) 村學校沒有宿舍,支教老師隻能住在門房,如今學校建了周轉房,每人一套、窗明幾淨;以前扁擔溝中心學校全是80年代的舊平房,如今嶄新的塑膠操場、音樂(le) 室、美術室、錄播室,硬件設施在全市都是一流的……周邊的生態也改善了,每天早上被子上的沙塵也不見了。
同一片藍天下,懷揣著同樣的信念,有同樣奮鬥的人。
9月22日,細雨蒙蒙。坐落於(yu) 莽莽群山中的四川省通江縣碧溪小學校園內(nei) ,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手持額溫槍的廖占富正在校門口,有序地為(wei) 學生測量體(ti) 溫。
51歲的廖占富是今年秋學期才從(cong) 石廟子村教學點調到中心校碧溪小學任教的。
1988年,廖占富來到通江縣碧溪小學火天崗教學點當了代課教師。為(wei) 留住他,經村民撮合,他與(yu) 8年前就在火天崗代課的張興(xing) 瓊結為(wei) 夫妻。後來,廖占富考為(wei) 正式教師,調到了石廟子教學點,與(yu) 妻子張興(xing) 瓊隔山相望,他與(yu) 妻子一人撐起了一所學校。30多年來,夫妻倆(lia) 讓兩(liang) 個(ge) 小山村走出了20多名大學生。他們(men) 的事跡被各大媒體(ti) 報道,2013年,廖占富、張興(xing) 瓊被評為(wei) “全國最美鄉(xiang) 村教師”。
當時的石廟子教學點是一所修建於(yu) 清代光緒年間的廟宇,教室由兩(liang) 旁廂房改建而成。“采光不好,隻能在微弱的自然光下教學,時間久了,眼睛隱隱作痛。”廖占富最擔心的就是刮風下雨,“有一次吹大風,教室的屋頂被掀開,滾落的瓦片差點傷(shang) 到學生。”
2014年,縣財政劃撥經費,在廟宇旁300米處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磚混結構的新校舍後,廖占富的擔憂才被徹底解決(jue) 。如今的中心校,不但修了教學樓、學生宿舍樓,還新建了教師周轉房,音體(ti) 美、計算機等功能室各類設施設備一應俱全。
2017年,上林縣為(wei) 每個(ge) 教學點都配備了白板和多媒體(ti) 設備,刁望教學點告別了黑板和粉筆板書(shu) 。“以前教學全靠自己琢磨,現在有多媒體(ti) 教學資源,教學方便多了。”石蘭(lan) 鬆樂(le) 嗬嗬地說。
石蘭(lan) 鬆利用平台上的教學資源,選擇下載一些課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這套設備功能很豐(feng) 富,具有黑板功能的白板設備,石蘭(lan) 鬆在演示過程中對此讚不絕口,他表示有些還沒學完,會(hui) 繼續學習(xi) 。
“這些年,學校變化很大,傳(chuan) 統教學模式也帶來了改變。”石蘭(lan) 鬆感慨道。站在操場望去,房前屋後的山坡、湖堤都已加固,沿湖邊都裝上了防護欄。宿舍、閱覽室、廁所都建起來了,幹淨整潔的食堂裏,電冰箱、保溫櫥、消毒櫃、不鏽鋼餐桌一應俱全,廚房有專(zhuan) 人負責,為(wei) 石蘭(lan) 鬆減輕不少工作。
希望之光:照亮孩子們(men) 的追夢人生
鄉(xiang) 村,是有別於(yu) 城市的存在。在中國,再偏遠的鄉(xiang) 村,都沒有讓教育缺位;再偏僻的鄉(xiang) 村學校,都匯聚著愛的力量。
9月1日,雲(yun) 南迎來線下開學第一天,各大中小學校收聽收看由中共雲(yun) 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主辦的創新思政品牌課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第一講由張桂梅主講“信仰的力量”。大講堂上,張桂梅深情講述了自己創辦華坪免費女子高中的緣由。
張桂梅也是“最美鄉(xiang) 村教師”稱號獲得者。20多年前,還在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的張桂梅發現,許多山區貧困家庭的父母不願意讓女孩子繼續上學。一次到山村家訪時,張桂梅看到一個(ge) 未成年女孩在路邊哭泣,原來她的父母要讓她嫁人換嫁妝,但她不想嫁人,想繼續上學。張桂梅到女孩家裏反複勸說其父母讓孩子繼續上學,並表示自己願意承擔女孩的所有學習(xi) 費用。可是女孩的父母始終沒有答應。
張桂梅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發誓一定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更多的山區貧困女孩能夠免費讀高中,實現大學夢,從(cong) 而阻斷代際貧困,改變一個(ge) 個(ge) 山區貧困家庭的命運。
2008年,在張桂梅的多年奔走呼籲下,全國第一個(ge) 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終於(yu) 成立了。12年來,華坪縣乃至麗(li) 江市貧困山區許多初中畢業(ye) 的女孩,走進了華坪女子高中的學堂。曆屆高中畢業(ye) 生升學率100%,超過1600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今年高考,159個(ge) 考生中,70人上一本,600分以上的17人。
華坪女子高中每年入學的女孩子普遍基礎較差,為(wei) 何能夠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靠堅持!再艱苦的條件也要堅持下去!”張桂梅的回答很簡單。
我們(men) 回訪的“最美鄉(xiang) 村教師”,都被學生們(men) 譽為(wei) 心中的榜樣,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
在四川省通江縣碧溪小學,除了當班主任、教語文,廖占富還有一個(ge) 身份——全校教師的“思政教師”。他給老師們(men) 上黨(dang) 課,潛移默化地影響在校的每一名教師。
“培育最美少年、培養(yang) 最美教師、建設最美學校”,是碧溪小學辦學目標。麵對新崗位,廖占富耳畔時常響起的是,已退休在家的妻子、全國最美鄉(xiang) 村教師張興(xing) 瓊反複叮囑他的那句話,“老廖,你到中心校工作,一定不要失了我們(men) ‘全國最美鄉(xiang) 村教師’的本色,既要當好大家的榜樣,更要樹立好自己心中的標杆,爭(zheng) 當一名新時代合格的人民滿意教師!”
在安徽臨(lin) 泉縣城關(guan) 希望學校,教師們(men) 都喊任影“二姐”,許多教師都是被任影的事跡所感動而選擇來校從(cong) 教的,李花就是其中之一。
李花的同學原本就在希望學校教書(shu) ,從(cong) 同學那裏得知任影的事跡,師範學校畢業(ye) 的李花決(jue) 定前來應聘。“第一次試講的點評,我就知道這是個(ge) 有情懷的人。”在任影的鼓勵下,李花自考了本科文憑,原本學美術的她,現在還兼著數學課。
有了孩子後,李花毫不猶豫地把孩子也帶到學校上學,“我想讓孩子以二姐為(wei) 榜樣,做一個(ge) 自強不息的人”。
無數堅守:讓“村小”成為(wei) 鄉(xiang) 村最美的風景
對廖占富來說,今年秋季學期又成了他工作的新起點。隨著老百姓陸續到城鎮買(mai) 房,村上的學生越來越少。新學期石廟子教學點僅(jin) 有的4名學生升到中心校碧溪小學,他再也沒有招到新生,在村小工作了32年的廖占富,隻好回到了中心校教書(shu) 。
看著環境越來越好,學生卻越來越少的學校,曾維奮同樣憂心忡忡。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鄉(xiang) 村小學的拆並,孩子們(men) 大多都轉到了鎮上的中心學校讀書(shu) ,儒林小學是其中極少數得以保留的鄉(xiang) 村學校之一,但已經隻設1至3年級,將來也可能被拆並。
35年彈指一揮間,一茬又一茬學生在石蘭(lan) 鬆護送下走出大山,教學點的學生也一年比一年少了,“2018年有12個(ge) ,2019年有8個(ge) ,如今僅(jin) 剩4個(ge) 。”石蘭(lan) 鬆說,“隻要有學生來,我都會(hui) 盡自己的能力去教好。”
這樣的困擾也讓任影有些躊躇。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學校撤並,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縣城借讀,“最多的時候,我們(men) 有300多名學生,操場上都是孩子,可喜人了。”任影眼神有些暗淡,“現在隻有20多個(ge) 學生,但我們(men) 還要按6個(ge) 年級上課。”
“由於(yu) 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xiang) 發展水平以及區域內(nei) 收入水平差距持續存在,農(nong) 村教育問題變得日益複雜多樣。”東(dong) 北師範大學中國農(nong) 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鄔誌輝告訴記者,“當縣域義(yi) 務教育發展不均衡與(yu) 城鎮化相遇時,進一步引發縣鎮巨班大校化、鄉(xiang) 村學校小規模化,加劇了解決(jue) 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複雜性。”
在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儲(chu) 常連看來,鄉(xiang) 村教育明顯的進步得益於(yu) “兩(liang) 免一補”“義(yi) 務教育”政策的施行,使更多的貧困孩子能輕鬆地走進課堂,完成九年義(yi) 務教育階段的學業(ye) 。而遠程教育的普及,拓展了農(nong) 村孩子的視野,他們(men) 有了更大的求知空間。“但目前農(nong) 村中小學優(you) 秀教師流失現象非常嚴(yan) 重。農(nong) 村師資本就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嚴(yan) 重缺血。”
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認為(wei) ,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鄉(xiang) 村學校不可能消亡,村小的曆史使命不可能終結。“一個(ge) 地方的學校撤並很容易,沒有學生,自然而然就會(hui) 撤並,但要恢複,可能性將會(hui) 很小。”顧明遠認為(wei) ,如果鄉(xiang) 村小學未被兼並,最好將其保留並辦好,這樣至少能保證兒(er) 童就近入學,他們(men) 既享受到祖輩的照顧,家庭又節省了開支。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美好藍圖。農(nong) 村要真正實現現代化,首先要辦好鄉(xiang) 村教育,讓一代代有文化、有抱負、根在鄉(xiang) 村的農(nong) 村娃振興(xing) 家鄉(xiang) ,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村小在,有文化、有理想、有情懷的教師就來了,鄉(xiang) 村裏便有了文化,有了引領人向上的力量。”為(wei) 此,顧明遠呼籲,在硬件投入上,要毫不吝嗇地給予鄉(xiang) 村教育必要的經濟補償(chang) ;在師資配備上,努力為(wei) 鄉(xiang) 村教育輸入新鮮血液,讓村小成為(wei) 鄉(xiang) 村最美的風景。
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hui) 提出,要讓鄉(xiang) 村學校獲得更多優(you) 質教育資源,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強鄉(xiang) 村師資隊伍建設上。
“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難點和重點是在農(nong) 村,沒有農(nong) 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在教育現代化與(yu) 精準扶貧共同推進的背景下,厘清農(nong) 村教育發展實況、補齊農(nong) 村教育這塊短板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guan) 鍵,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山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張茂聰認為(wei) 。
在采訪中,這些鄉(xiang) 村教師表示,農(nong) 村孩子的天空也需要被照亮,而他們(men) 則願意做燭照亮孩子前行的微光。“生源流失是客觀現象,但我們(men) 鄉(xiang) 村老師並不是剩下來的。”任影說。(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周仕興(xing) 、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建宏、張文攀、王曉櫻、陳怡、張勇 本報通訊員 李雪群、程聰、李強 聯合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北京三年新增9萬學前教育學位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學前教育學位,提升幼兒園普惠率,基本形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全市學前教育體係。[詳細] -
“微信使用說明書”為何暖心
在信息化社會,麵對老年人的“數字困境”,需要年輕人來幫助父母和祖父母輩,進行“文化反哺”。[詳細] -
西藏日喀則市交管部門開展安全教育活動
為加大交通安全宣傳力度,不斷提高交通參與者安全出行意識,近日,日喀則市交管部門開展“暢行中國,交警同行”國慶、中秋交通安全主題宣傳活動。[詳細] -
西藏那曲巴青縣公安局組織學生開展警營文化活動
近日,西藏那曲市巴青縣公安局組織雅安鎮完小學生在雅安鎮派出所舉辦“感受警營文化,播撒從警夢想”主題夏令營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