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為新時代造就更多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

錢軍 發布時間:2020-10-19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召開六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聚焦質量、提升品質,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間,全國文藝工作者勠力同心,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以各種藝術形式忠實記錄了“中國抗疫”這一幅驚心動魄的畫卷,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為(wei) 抗擊疫情所做的無私奉獻和崇高精神,在服務人民群眾(zhong) 、堅定民族自信、培養(yang) 愛國情操等方麵對社會(hui) 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成績背後,我國的文藝創作和國家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戰略相比,和特殊時期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和國際傳(chuan) 播需求相比,和全國人民不斷提升的文化和精神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以及創作浮躁、低俗、急功近利的態度仍然存在,導致我國文藝創作在發揮文化自信、凝聚社會(hui) 共識、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麵還有很多不足。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首先需要藝術教育體(ti) 係和全社會(hui) 造就更多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這就需要理清新時代文藝人才培養(yang) 中的三個(ge) 主要問題,即為(wei) 什麽(me) 要培養(yang) 、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麽(me) 去培養(yang) 。

  文藝工作者是人民群眾(zhong) 中的一個(ge) 特殊群體(ti) 。他們(men) 從(cong) 事的工作能通過文藝創作表現一個(ge) 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ge) 時代的風氣。很多文藝工作者是社會(hui) 知名人士,相比一般人更受社會(hui) 關(guan) 注,有更大的社會(hui) 影響力。隨著時代發展,在當今的互聯網社交環境中,文藝工作者不僅(jin) 通過作品供給著全國人民的精神食糧,更通過個(ge) 人品行魅力成為(wei) 很多人的精神榜樣。在某種意義(yi) 上,他們(men) 的一舉(ju) 一動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風貌,關(guan) 乎時代的思想動向,更關(guan) 乎社會(hui) 的安定團結。因此,要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戰略高度認識培養(yang) 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的重要性。

  德藝雙馨,即在“德”的方麵具有正確價(jia) 值觀,在“藝”的方麵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這些是我們(men) 在藝術教育中需要首先樹立的標準。為(wei) 此,我們(men) 必須突出“三個(ge) 強化”的理念。一是強化“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理念和導向。10月17日正值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周年,回顧70年的發展曆程,我們(men) 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隻有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充分向人民學習(xi) ,才能找到藝術創作真正的源泉。北京電影學院的創辦者陳波兒(er) 、章泯、鍾敬之、吳印鹹等不僅(jin) 是開辟中國電影事業(ye) 的藝術家和教育家,更是具有紅色風韻的人民革命家。70年來,一代代北京電影學院師生們(men) 秉承創辦者們(men) 創立的藝術觀和辦學理念,紮根人民、服務人民、從(cong) 人民中汲取靈感,用我們(men) 的智慧和創造力在銀幕上呈現出時代華章。二是強化文藝人才培養(yang) 和創作中的家國情懷。隻有具有人文素養(yang) ,才能在藝術創作中具備更高的思想能力和藝術能力,才能跳出藝術創作者個(ge) 人的狹窄視野,從(cong) 家國情懷的大格局中進行藝術創作。北京電影學院建校以來,所培養(yang) 出的優(you) 秀藝術人才無不是將藝術創作緊密聚焦“家國情懷”,才獲得人民的長久喜愛。以謝飛、鄭洞天等為(wei) 代表的第四代電影人,將溫暖的理想主義(yi) 詩意與(yu) 深切的現實主義(yi) 關(guan) 懷緊密結合,引領新時期紀實美學的發展;以張藝謀、陳凱歌等校友為(wei) 代表的第五代電影人則將對民族文化曆史的憂患、反思與(yu) 國際化藝術表達緊密結合,開創了中國新浪潮電影美學。而後漸次崛起的一代代從(cong) 北京電影學院走出的優(you) 秀校友更是與(yu) 時俱進,掀起一次次凸顯時代風采的藝術文化思潮。70年來,學校培養(yang) 的人才、參與(yu) 的創作始終與(yu) 國家的需求緊密相連。他們(men) 塑造的銀幕形象不論是領袖人物,還是普通百姓,抑或是英雄模範,都體(ti) 現出中國大氣、包容、厚重而堅韌的國家風度。而我們(men) 參與(yu) 的紀錄影像、科教影像等的拍攝製作,更是直接呈現出我們(men) 國家與(yu) 民族雍容、自信、昂揚與(yu) 進步的風度,從(cong) 開國大典到抗美援朝,從(cong) 重大工程建設到“兩(liang) 彈一星”,從(cong) 改革開放到奧運、世博,從(cong) 應對“非典”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發展的每個(ge) 重大時刻,都有我們(men) 培養(yang) 出的藝術人才所塑造的光輝銀幕形象、記錄下的輝煌銀幕景觀和彰顯出的卓絕國家風度。三是強化文藝工作者的創新能力。與(yu) 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文藝創作的重要依托,尤其在新時期的文藝創作中,文藝作品的創作手法、表現方式都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而更新,比如互聯網與(yu)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在重構文藝作品的消費方式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文藝作品正在衝(chong) 出電影院和博物館,通過短視頻、流媒體(ti) 等全新的形式走向更加廣闊的消費場景。隻有深刻理解了這些時代變革的方向,理解了藝術和科技融合的諸多可能性,理解了全新文藝載體(ti) 的藝術語言和技術手法,才能讓文藝創作插上與(yu) 時俱進的科技翅膀,更好地創作出新時代的文藝精品,獲得更大的社會(hui) 影響力。

  在這個(ge) 社會(hui) 飛速發展、國際形勢快速變化的新時代,推動我國文藝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的繁榮,首先需要高度認識到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培養(yang) 對於(yu) 國家的戰略意義(yi) 和價(jia) 值,隻有更多的德才兼備的文藝人才,以舉(ju) 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為(wei) 崇高使命去投入到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創作中,才能讓更多的文藝作品張揚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價(jia) 值。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六年前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men) 今天必須深刻思考並開展行動的緊迫事業(ye) 。作者:錢軍(jun) (北京電影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