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讓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王莉 林敏 張思雨 發布時間:2020-10-19 11:13:00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郭誌雲(yun) 老人(中)在家中接受記者采訪。西藏日報記者 王莉 張思雨 攝

  個(ge) 人簡介:

  郭誌雲(yun) ,男,88歲,漢族,山西襄汾人。1932年出生,1948年2月參加革命,195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59年6月進藏。在藏工作30多年間,先後擔任西藏山南隆子縣加玉邊防區區委書(shu) 記、隆子縣委農(nong) 牧部部長、山南地區中學校長、山南地區文教局副局長、洛紮縣委副書(shu) 記、山南地區農(nong) 牧局局長等職務。1988年離休,現居山西省臨(lin) 汾市襄汾縣。

  2020年8月5日,我在襄汾老家見到了3位來自西藏的客人,他們(men) 的到來,讓88歲的我心潮澎湃,思緒萬(wan) 千。西藏,我夢裏的故鄉(xiang) ,不知不覺中,我與(yu) 她相別已有32個(ge) 年頭了。

  1959年6月初的一天,在山西省臨(lin) 汾市曲沃縣委組織部工作的我接到上級的通知,讓我趕緊處理好手頭工作,安排好家人,準備赴西藏工作。從(cong) 太原出發前,組織上還給我們(men) 開了動員會(hui) ,我當時積極性特別高。可當我們(men) 乘坐的汽車爬到唐古拉山口時,我才發覺進藏遠比我想象的更加艱難。路途顛簸加之高寒缺氧,我們(men) 當中的好些人呼吸困難,頭痛欲裂。那時候,雖然我們(men) 都很緊張,但沒有一個(ge) 人後退。大家互相支持,相互鼓勵,終於(yu) 到達了拉薩。

  在拉薩稍作休整後,我分到了山南隆子縣加玉區工作。為(wei) 了更好地和當地群眾(zhong) 交往交流,宣傳(chuan) 黨(dang) 的政策,我帶著鋪蓋和數量不多的大米、白麵住到了當時加玉區最窮的一個(ge) 群眾(zhong) 索朗多布傑家。

  每每到吃飯的時候,索朗多布傑一家人總是把家裏僅(jin) 有的糌粑往我碗裏放,寧可自己餓著也要讓我吃飽,我也總是把蒸好的大米和饅頭遞到他們(men) 的手裏。在和索朗多布傑一家人的相處中,我學會(hui) 了如何燒牛糞爐子、打酥油茶、捏糌粑,親(qin) 人般的相處讓我感覺像在家裏一樣,也贏得了索朗多布傑一家人及附近群眾(zhong) 的信任和支持。群眾(zhong) 們(men) 親(qin) 切地稱呼我為(wei) “阿爸書(shu) 記”。

  民主改革工作結束後,按照黨(dang) 中央和上級的安排,我們(men) 全力動員群眾(zhong) 抓生產(chan) ,而修通水渠方便灌溉成為(wei) 了當務之急。第二天,由鄉(xiang) 村幹部、農(nong) 民群眾(zhong) 、木工巧匠組成的勘測組便出發了,途中,有人被荊棘劃傷(shang) 了腿,加之長時間趕路和勘測地形導致大家又饑又餓,等抵達引水地點時,所有人都精疲力竭。附近的藏族群眾(zhong) 見我們(men) 又饑又渴,趕快給我們(men) 送來了糌粑和茶水。最終,經過勘測,我們(men) 研究決(jue) 定人工造渠,在荊棘叢(cong) 中挖渠引水,在懸崖峭壁上撐起木質水槽,附近的藏族群眾(zhong) 也踴躍參與(yu) 。這次人工造渠引水讓百畝(mu) 旱地變成水田,潺潺流水聲中,群眾(zhong) 們(men) 歡呼雀躍。

  1961年10月,我調到隆子縣三安曲林區擔任邊防區委書(shu) 記。這裏有藏族、珞巴族等多個(ge) 民族。群眾(zhong) 信息閉塞。為(wei) 更好地向群眾(zhong) 宣傳(chuan) 黨(dang) 的好政策,促進民族團結,我和同事多次下鄉(xiang) 調研,最終決(jue) 定,充分利用恢複邊境小額貿易往來這一良機,廣泛發動鄉(xiang) 村幹部和群眾(zhong) ,用自己親(qin) 身感受,向前來進行小額貿易的珞巴族群眾(zhong) 大力宣傳(chuan) 黨(dang) 在西藏的政策和民主改革後發生的巨大變化。同時,還多次召開邊民座談會(hui) ,邀請各民族代表開展座談。在會(hui) 上,參會(hui) 同誌坦誠相待,充分尊重各自不同的風俗習(xi) 慣、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經過多次的交往、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成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的普遍共識。

  隨後的幾年裏,我的愛人和孩子們(men) 也先後進藏讀書(shu) 、工作,並與(yu) 當地群眾(zhong) 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至今我還有3個(ge) 孫子分別在曲鬆、丁青、拉薩工作。如今,每每聊及我們(men) 一家人在西藏的生活,兒(er) 孫們(men) 總是很興(xing) 奮,孩子們(men) 覺得,西藏,留給我們(men) 一家人太多溫暖的回憶,也留下了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團結友愛、平等互助、同甘共苦。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