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準備好了嗎
【“十四五”教育暢想】
麵對製造業(ye) 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
職業(ye) 教育準備好了嗎
作者:趙晶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
智能化是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重要特征,是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也是各國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根本路徑。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越來越依賴於(yu) 人才的競爭(zheng) ,搶占製造業(ye) 智能化先機,人才是根本。技術技能人才是實現智能製造生產(chan) 實踐的關(guan) 鍵性投入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人才類型。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主體(ti) ,要主動把握機遇、積極迎接挑戰,全麵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智能化升級助力。
技術技能人才是搶占製造業(ye) 智能化先機的重要保障
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實現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重要一環,在製造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更新迭代、產(chan) 業(ye) 的技術革新過程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是推動製造業(ye) 智能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chan) 業(ye) ,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到來,智能化成為(wei) 製造業(ye) 轉型的基本方向。發達國家致力於(yu) 運用工業(ye) 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優(you) 勢保持製造業(ye) 的領跑地位。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突飛猛進,既取得了產(chan) 出規模世界第一的矚目成績,也實現了軌道交通、通信設備等領域的重大技術和產(chan) 業(ye) 化突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ya) 慶於(yu) 10月9日撰文稱,2019年中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達28.1%,連續10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截至2020年6月,中國製造業(ye) 重點領域企業(ye) 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1%和71.5%。但是,隨著國際競爭(zheng) 的日益加劇,我國製造業(ye) 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匱乏等問題嚴(yan) 峻,製造業(ye) 大國地位仍然承受巨大衝(chong) 擊。因此,積極提高中國製造的智能化水平,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進程、提升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根本路徑。
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是根本。製造業(ye) 智能化的競爭(zheng) 越來越依賴於(yu) 人才的競爭(zheng) ,人力資本是實現智能製造由理論創新到生產(chan) 實踐的關(guan) 鍵性投入要素。製造業(ye) 智能化轉型,既需要拔尖創新人才實現高精尖科技突破,也需要技術技能人才實現生產(chan) 一線的快速應用和高效產(chan) 出。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實現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重要一環,在製造業(ye) 生產(chan) 方式的更新迭代、產(chan) 業(ye) 的技術革新過程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是推動製造業(ye) 智能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製造業(ye) 智能化發展為(wei)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提供指引和方向
新生產(chan) 模式要求技術技能人員具有新的技術技能體(ti) 係和認知能力,倒逼職業(ye) 教育進行育人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獲取和整合能力以及終身學習(xi) 能力。
曆史上每一次工業(ye) 革命都會(hui) 催生新的教育形態和發展模式,也會(hui) 促使教育內(nei) 部自發產(chan) 生改革動力。製造業(ye) 智能化是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重要特征,其發展需求為(wei)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提供了改革方向: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目標發生變革。製造業(ye) 智能化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的高度融合,實現傳(chuan) 統製造和信息物理係統集合的生產(chan) 過程。由此引致分散化、個(ge) 性化、專(zhuan) 業(ye) 化的生產(chan) 模式要求技術技能人員具有新的技術技能體(ti) 係和認知能力,倒逼職業(ye) 教育進行育人模式改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獲取和整合能力以及終身學習(xi) 能力。
技術技能人才學曆層次需提升。製造業(ye) 智能化的重要特征是重複性、低技術的崗位逐漸被智能設備和係統取代,人力消耗大量減少。智能化生產(chan) 過程中與(yu) 信息化的高度融通以及流程優(you) 化的提升要求生產(chan) 一線的技術技能工人擁有更加多元的知識結構、複雜化的操作技能以及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加快製造業(ye) 領域勞動力結構的升級,提升學曆水平,加快培養(yang) 更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崗位快速更迭要求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製造業(ye) 智能時代在創造出大量新的產(chan) 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衍生出例如機器人操作和維護、工業(ye) 數據工程師等全新的職業(ye) 方向,就業(ye) 形式上出現了更多自由職業(ye) 者和兼職崗位,工作內(nei) 容上也更加體(ti) 現專(zhuan) 業(ye) 協作。製造業(ye) 智能化產(chan) 生的新興(xing) 崗位巨大供需差,要求職業(ye) 院校準確把握專(zhuan) 業(ye) 方向,根據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變化對專(zhuan) 業(ye) 鏈進行及時調整和更新,以實現智能化產(chan) 品在性能、質量和生產(chan) 效率方麵質的飛躍。
技術技能含金量要有效增加。智能化先導性技術的出現和發酵會(hui) 引致技術集群的產(chan) 生,且貫穿產(chan) 品設計、生產(chan) 、銷售、服務等全生命周期,對勞動力會(hui) 產(chan) 生強烈的“替代效應”,重複性和程序性任務構成的崗位被低成本技術取代,但更加凸顯高複雜性、高智能化崗位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從(cong) 業(ye) 人員通過增加技術技能的含金量,突破製造業(ye) 價(jia) 值鏈低端鎖定、提升全球價(jia) 值鏈分工地位。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與(yu) 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凸顯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ye) 院校的學生和家長對製造業(ye) 職業(ye) 發展和專(zhuan) 業(ye) 提升普遍存在誤解,認為(wei) 製造業(ye) 存在著工作重複、勞動密集、工資水平低、晉升渠道單一、學曆水平低、工作環境差等特點,製造業(ye) 領域的很多工作被認為(wei) 缺乏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製造業(ye) 智能化的逐漸深入,人才匱乏無疑成為(wei) 發展的巨大屏障,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與(yu) 發展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尤為(wei) 突出。具體(ti) 可以總結為(wei) 以下幾方麵:
人才培養(yang) 模式明顯滯後。當前,我國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模式仍然較為(wei) 傳(chuan) 統和保守,以教師課堂傳(chuan) 授為(wei) 核心,新興(xing) 教學方法仍不成熟,未能被廣泛采用。涉及智能製造領域的新模式、新技術的教育教學方法運用尚處於(yu) 初級階段。此外,製造業(ye) 智能化趨勢需要進一步加大專(zhuan) 業(ye) 融合,亟須探索跨專(zhuan) 業(ye) 的教育模式。
專(zhuan) 業(ye) 布局結構調整不及時。製造業(ye) 智能化強調過程和跨界融合,涉及多專(zhuan) 業(ye) 交叉更替,動態化調整是應對智能化人才需要的關(guan) 鍵步驟。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調整的意識缺失、步伐緩慢,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發展需求嚴(yan) 重脫節,教學內(nei) 容與(yu) 生產(chan) 一線無法實現緊密對接。從(cong) 目前職業(ye) 教育的專(zhuan) 業(ye) 設置來看,普遍存在專(zhuan) 業(ye) 設置過窄、崗位匹配單一的情況,有些低成本專(zhuan) 業(ye) 設置過多,有些緊缺專(zhuan) 業(ye) 甚至還處於(yu) 空白狀況,無法滿足製造業(ye) 智能化發展的剛性需求。
產(chan) 教融合不夠深入。智能化製造業(ye) 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在車間進行密集型生產(chan) ,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從(cong) 應用知識、技術、技能解決(jue) 相對確定性問題向不確定轉變,要在實際生產(chan) 環境中麵對更為(wei) 複雜的技術問題,核心要求是實現高水平的產(chan) 教融合。當前,產(chan) 教融合流於(yu) 形式、不可持續、缺乏製度等問題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接收的知識與(yu) 實習(xi) 實訓接觸的生產(chan) 技術皆與(yu) 一線存在較大偏差,很難在實際工作中適應崗位要求。
製造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缺乏吸引力。近年來,雖然製造業(ye) 領域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數量逐年提升,但是服務於(yu) 第二產(chan) 業(ye) 的比重仍然偏小,特別是先進製造業(ye) 領域的重大關(guan) 鍵技術環節缺乏頂尖人才。長期以來,我國職業(ye) 院校的學生和家長對製造業(ye) 職業(ye) 發展和專(zhuan) 業(ye) 提升普遍存在誤解,認為(wei) 製造業(ye) 存在著工作重複、勞動密集、工資水平低、晉升渠道單一、學曆水平低、工作環境差等特點,製造業(ye) 領域的很多工作被認為(wei) 缺乏發展前景。
著眼“大職業(ye) 教育”,係統推進製造業(ye) 智能化領域人才培養(yang) 改革
展望“十四五”,讓人才培養(yang) 模式與(yu) 製造業(ye) 智能化全麵融合已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急迫的改革任務,需要采取多種手段進行調整和完善。
製造業(ye) 智能化趨勢產(chan) 生的人才需求變化對職業(ye) 教育完善治理體(ti) 係,推進層次、專(zhuan) 業(ye) 、教師等改革創新提供了新機遇、新挑戰。展望“十四五”,讓人才培養(yang) 模式與(yu) 製造業(ye) 智能化全麵融合業(ye) 已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急迫的改革任務,需要采取多種手段進行調整和完善。
堅定創新觀念和意識,係統推進具有針對性的製造業(ye) 智能化領域人才培養(yang) 改革。在政策和製度保障方麵給予適當傾(qing) 斜,對製造業(ye) 智能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領域的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製造業(ye) 智能化相關(guan) 的龍頭職業(ye) 院校。建立保障製造業(ye) 智能化專(zhuan) 業(ye) 領域教師成長的體(ti) 製機製,確保優(you) 質教師資源繼續留在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內(nei) ,確保人才培養(yang) 模式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創新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動態融合發展和一體(ti) 化教學模式,創建更多技術課程和學習(xi) 計劃,幫助學生應對現實生產(chan) 中的挑戰並創新製造技術。
突出類型教育特色,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發展本科階段高等職業(ye) 教育是我國製造業(ye) 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也是發達國家職業(ye) 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快建設以服務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主的本科職業(ye) 教育,在學製、學位、招生考試製度、管理體(ti) 製、學校設置等諸多領域開展係統性規劃,致力於(yu) 推廣和運用新的製造技術,為(wei) 製造業(ye) 智能化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培養(yang) 和成長通道,提升製造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吸引力。
強化開放辦學,實現更高層次、更加深入、更加全麵的產(chan) 教融合。以製造業(ye) 智能化人才需求為(wei) 引領,將產(chan) 教融合落實到人才培養(yang) 、教育教學的各個(ge) 環節。加強行業(ye) 、企業(ye) 和學校的合作,鼓勵將行業(ye) 的相關(guan) 培訓納入學校課程,學生和教師接受行業(ye) 人員的指導。專(zhuan) 業(ye) 發展規劃要緊密結合國家和區域製造業(ye) 發展規劃,加大專(zhuan) 業(ye) 間的開放融合,設計更加開放的課程教學資源。鼓勵行業(ye) 企業(ye) 直接參與(yu) 到學校的專(zhuan) 業(ye) 調整、課程設計、教學評價(jia) 和國際先進課程的引進。
著眼“大職業(ye) 教育”,充分發揮培訓的重要作用。加強對職業(ye) 院校的改革,形成特色突出、結構合理、布局優(you) 化的培訓發展格局。激發職業(ye) 院校培訓活力,創新培訓模式,為(wei) 工人提供所需強大的技術技能、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專(zhuan) 業(ye) 技能的機會(hui) 。以成本核算為(wei) 基礎,進一步優(you) 化撥款製度,向先進製造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傾(qing) 斜,重點支持製造業(ye) 智能化領域實習(xi) 實訓基地建設,為(wei) 學生和一線工人提升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搭建平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拉薩市青少年實踐基地周末興趣班開班
10月17日上午,拉薩市教育局青少年實踐基地2020年周末興趣班舉行開班儀式,這標誌著拉薩市在探索素質教育新模式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詳細] -
製止校園浪費,學校的“手”伸向哪裏
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教學偏重學科教學和知識傳授,而對學生的生活教育方麵有所偏忽,致使對學生的生活教育有所偏失,校園浪費現象由此不可避免。[詳細] -
食育是改變浪費習慣的有效方式
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複雜,如何構建有針對性的措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思考。緩解浪費是一個改變飲食陋習、逐步建立文明新習慣的過程,尋找有效的方式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命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