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專業博士擴招,數量和質量如何保證“並駕齊驅”

陳鵬 發布時間:2020-10-21 10:27:00來源: 光明日報

  從(cong) 今往後,報考博士的考生都會(hui) 遇到一個(ge) 問題:到底是考學術博士,還是專(zhuan) 業(ye) 博士?盡管考生個(ge) 體(ti) 選擇存在差異,但毋庸置疑的是,專(zhuan) 博招生,將在最近幾年迎來高峰。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教育部印發《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稱,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guan) 鍵領域和社會(hui) 重大需求為(wei) 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大幅增加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進一步創新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9年,累計授予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321.8萬(wan) 人、專(zhuan) 業(ye) 博士學位4.8萬(wan) 人。有專(zhuan) 家預測,大幅擴招後,專(zhuan) 業(ye) 博士年均授予量將達到2萬(wan) 人以上,接近當前博士規模的三分之一。

  專(zhuan) 業(ye) 博士與(yu) 學術博士“水平相當但本質不同”

  今年起,一係列針對研究生教育的調整和優(you) 化政策不斷出台,“擴招”是其中一個(ge) 明顯的信號。這次《方案》又明確提出,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提高至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數量。

  事實上,2017年專(zhuan) 業(ye) 碩士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到2018年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人數占比近58%,專(zhuan) 業(ye) 碩士招生提高至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並不存在問題。換句話說,這一《方案》對於(yu) 博士培養(yang) ,特別是專(zhuan) 業(ye) 博士的發展呈現出最意味深長、也最值得關(guan) 注的變化。

  何謂專(zhuan) 業(ye) 博士?專(zhuan) 業(ye) 博士和學術博士,究竟有多大區別?

  “專(zhuan) 業(ye) 博士與(yu) 學術博士都處於(yu) 博士教育層次,培養(yang) 目標指向不同,學術博士更強調‘頂天’,致力於(yu) 對前沿理論問題的原創性研究;專(zhuan) 業(ye) 博士著眼於(yu) ‘立地’,強調對複雜工程技術或管理問題創造性解決(jue) 。”武漢大學教授劉亞(ya) 敏這樣描述兩(liang) 者的差別。

  1920年,哈佛大學最早啟動教育學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博士項目,設立教育博士,旨在解決(jue) 實際的教育問題,“在實踐領域尋求職業(ye) 發展”;而學術博士作為(wei) “學科守護者”,仍以學術性研究為(wei) 價(jia) 值取向。

  “從(cong) 設立之初,這就是兩(liang) 種水平相當但本質不同的學位。”在蘭(lan) 州大學教授包水梅看來,“專(zhuan) 業(ye) 博士和學術博士,本質區別在於(yu) 人才培養(yang) 目標、知識結構、培養(yang) 模式及人才質量標準不同。”具體(ti) 地看,學術博士培養(yang) 目的重在學術創新,專(zhuan) 業(ye) 博士主要培養(yang) 特定社會(hui) 職業(ye) 的專(zhuan) 門應用型人才,如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等,培養(yang) 目的重在應用技術能力。

  目前,許多高校對專(zhuan) 業(ye) 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實踐工作經驗。考生於(yu) 麗(li) 報考專(zhuan) 業(ye) 博士前,已經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崗位工作了7年。她選擇報考了專(zhuan) 業(ye) 博士,原因是想“帶著問題去讀”。

  專(zhuan) 業(ye) 博士占比小,學術博士麵臨(lin) “市場錯位”

  1997年,我國專(zhuan) 業(ye) 博士首次設立於(yu) 臨(lin) 床醫學領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設立工程、口腔醫學、教育、獸(shou) 醫、臨(lin) 床醫學和中醫學六種專(zhuan) 業(ye) 博士類型,2018年共招收專(zhuan) 業(ye) 博士6784人。

  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規模年年增長。即便是這樣,在一些人看來,我國專(zhuan) 業(ye) 博士的培養(yang) 規模仍有可擴大的空間。他們(men) 給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裏,專(zhuan) 業(ye) 博士占博士學位授予總數的一半以上。

  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顯示:這20年間,我國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擴大約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總數僅(jin) 擴大6.4倍。

  “2018年,我國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數量處在曆史最高位,依然隻占當年博士招生總數95502人的7.1%。”王坦告訴記者,“不管是從(cong) 絕對數量上還是占比上看,我國專(zhuan) 業(ye) 博士與(yu) 學術博士相比,差距巨大。”

  專(zhuan) 業(ye) 博士發展駛入快車道,還有一個(ge) 因素不可忽視——市場的需求。

  《方案》提出,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發展滯後,類別設置單一,授權點數量過少,培養(yang) 規模偏小,不能適應行業(ye) 產(chan) 業(ye) 對博士層次應用型專(zhuan) 門人才的需求。

  “從(cong) 結構上看,學術博士所占比例過高,供給大於(yu) 需求,他們(men) 的傳(chuan) 統就業(ye) 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機構從(cong) 事教學或學術研究工作的通道越來越窄。”劉亞(ya) 敏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術博士到行業(ye) 、企業(ye) 從(cong) 事技術研發或管理工作。這樣一來,現實供給和實際需求“發生了錯位”,需要通過供給側(ce) 結構性調整,增設專(zhuan) 業(ye) 博士類型,擴大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規模,以滿足行業(ye) 、企業(ye) 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博士就業(ye) 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趨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傳(chuan) 毅表示,美國科學基金會(hui) 每年針對畢業(ye) 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蹤調查顯示,僅(jin) 有約一半的博士在大學或四年製學院任教。

  這一比例在我國更低。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博士畢業(ye) 生到高校和科研機構任職的比例僅(jin) 約38%。

  王坦的研究印證了這個(ge) 趨勢,“隨著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和學術勞動力崗位的逐步飽和,博士畢業(ye) 生去向呈多元化趨勢,博士學位和學術職位間的傳(chuan) 統聯係開始脫鉤,我國的博士畢業(ye) 生已越來越多地從(cong) 事非學術性工作。”

  對於(yu) 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規模的增幅,劉亞(ya) 敏難以給出準確的判斷,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計劃將主要用於(yu) 專(zhuan) 業(ye) 博士”。她預計,專(zhuan) 業(ye) 博士近幾年將以增量調整為(wei) 主,逐步過渡到存量調整為(wei) 主,“10年後,我國專(zhuan) 業(ye) 博士很可能與(yu) 學術博士將並駕齊驅”。

  專(zhuan) 業(ye) 設置不能盲目追求數量擴張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研三的劉藝南正準備考博。她並未受到“專(zhuan) 業(ye) 博士擴招”政策的影響。一方麵,各高校對於(yu) 專(zhuan) 業(ye) 博士招生的具體(ti) 計劃還未出台,另一方麵,在新聞學領域,並未設置專(zhuan) 業(ye) 博士。

  到底哪些領域要增設專(zhuan) 業(ye) 博士?標準又是什麽(me) ?

  《方案》提出,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設置的重點是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公共衛生、公共政策與(yu) 管理等對知識、技術、能力都有較高要求的職業(ye) 領域,也可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按照成熟一個(ge) 、論證一個(ge) 的原則,在其他行業(ye) 產(chan) 業(ye) 或專(zhuan) 門領域中設置,一般應具有較好的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發展基礎。

  理論上,大幅擴招,要通過增設專(zhuan) 業(ye) 博士類別來達到。目前,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等需求旺盛的專(zhuan) 業(ye) 碩士尚無相應的專(zhuan) 業(ye) 博士類型。在設置專(zhuan) 業(ye) 博士時,是否應該存在與(yu) 之對應的學術學位?

  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是一個(ge) 整體(ti) ,從(cong) 成熟的專(zhuan) 業(ye) 碩士向專(zhuan) 業(ye) 博士過渡是一個(ge) 自然而然的趨勢,但並不表明所有的專(zhuan) 業(ye) 碩士都一定會(hui) 有與(yu) 之對應銜接的專(zhuan) 業(ye) 博士。劉亞(ya) 敏表示,“這既取決(jue) 於(yu) 對博士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要,也取決(jue) 於(yu) 高校自身的培養(yang) 條件”。

  我國在專(zhuan) 業(ye) 博士點審批、類型設置、招生計劃等方麵,政府起著主導作用,市場調節顯得相對弱化。王坦建議,專(zhuan) 業(ye) 博士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類別增設、布點增加和數量擴張。

  專(zhuan) 業(ye) 博士與(yu) 學術博士須避免同質化

  記者調查發現,前些年,擁有學術博士學位授權點是申請專(zhuan) 業(ye) 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重要支撐,學術博士的博導數量是申請專(zhuan) 業(ye) 博士點的必要條件,但問題隨之而來。

  王傳(chuan) 毅坦言,專(zhuan) 業(ye) 博士入校後,如果沿用培養(yang) 學術博士的條件與(yu) 方法,可能會(hui) 陷入一個(ge) 困境——即若在降低學術要求的同時,沒有強化實踐創新的培養(yang) 導向,既不“學”,也不“專(zhuan) ”,專(zhuan) 業(ye) 博士很容易淪為(wei) 學術博士的次等品。

  類似的問題在專(zhuan) 業(ye) 碩士層麵已然存在。

  按照相同邏輯,近十年國家大幅度提高專(zhuan) 業(ye) 碩士的招生數量,學生們(men) 對專(zhuan) 業(ye) 碩士的接受度不斷提升。和專(zhuan) 業(ye) 碩士一樣,專(zhuan) 業(ye) 博士對專(zhuan) 業(ye) 實踐基地、校外導師的數量和質量都要求頗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學輕術”的傳(chuan) 統觀念之中。

  王坦發現,專(zhuan) 業(ye) 博士培養(yang) 出現了兩(liang) 個(ge) 極端:一種是將其視為(wei) “編外人員”,既把它排除在學術博士培養(yang) 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較為(wei) 成熟獨立的培養(yang) 模式;另一種是將其視為(wei) “附屬品”,幾乎照搬學術博士培養(yang) 模式,與(yu) “複合型、實踐性”人才的培養(yang) 目標背道而馳。

  “專(zhuan) 業(ye) 博士的建設麵臨(lin) 的關(guan) 鍵問題是,尋找一條避免與(yu) 學術博士同質化發展的路徑,即如何加強實踐性。”包水梅建議,這種實踐性要在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培養(yang) 全過程中加以體(ti) 現,課堂教學可與(yu) 實踐教學交替進行,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重,改革學位論文呈現形式,可采用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等形式,同時,將專(zhuan) 業(ye) 博士教育與(yu) 相應行業(ye) 的執業(ye) 資格考試相銜接。

  “專(zhuan) 業(ye) 博士教育發展迎來了一個(ge) 重大的機遇期,但仍然麵臨(lin) 著同質化問題,並且隨著規模增長,培養(yang) 條件的優(you) 化更為(wei) 緊迫,產(chan) 教融合基地和雙導師隊伍的建設以及教育評價(jia) 機製改革都必須盡快推進。”王傳(chuan) 毅說。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