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家訪絕不是故紙堆裏的“文物”

伍裏川 發布時間:2020-10-21 10:3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不客氣地說,現在家訪越來越式微。這需要改變。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yu) 學生工作的具體(ti) 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製度,將家校聯係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係學生情況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這一“家訪新政”從(cong) 製度上、考核上、主體(ti) 責任上布局,回應了學生和家長的內(nei) 心關(guan) 切。

  15年前,《河南日報》一篇調查報道直指“老師上門少了”。5年前,《南方日報》的調查報道則發問:“家訪少了,師生關(guan) 係遠了?”而如今,網絡上依然有人不斷表示不解:為(wei) 什麽(me) 去學生家裏家訪的老師越來越少了?

  這15年正好貫穿了我的孩子從(cong) 幼兒(er) 園到高中的時光。這期間,隻有幼兒(er) 園的老師上過一次門,中小學老師沒有一位上門家訪過。寫(xie) 這篇文章的時候,順便問了一下80後的同事,從(cong) 中學名校畢業(ye) 的她說,“從(cong) 未有過家訪”。這並非一種極端,而是很多家庭的“體(ti) 驗”。誠然,仍有學校、教師堅持家訪,今年4月,河南省遂平縣一位女教師題為(wei) 《疫情之下的家訪,一個(ge) 也不能少》的文章令人感動。但總體(ti) 上,家訪越來越“邊緣”,越來越“低調”,甚至出現了形式主義(yi) 。

  家訪越來越少,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十幾年前才有的。從(cong) 我上世紀70年代末上小學,一直到90年代初高中畢業(ye) ,從(cong) 未有一位教師以家訪名義(yi) 上我家來。我內(nei) 心曾經期待有加,現在隻能引為(wei) 憾事。在基層語境中,“家訪製度”本身就十分模糊,家訪更像是一種額外的關(guan) 懷,而不是體(ti) 現教育理念的責任。

  前述“總體(ti) 方案”對落實家訪製度作出明確要求,可謂綱舉(ju) 目張,抓到了家訪缺失的根本。

  多年來,家訪的要求雖然寫(xie) 在文書(shu) 之中,但一般說來,是否家訪並不影響教師考核。而進入新媒體(ti) 時代,“微家訪”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麵對麵的實地家訪,甚至連“微家訪”也逐漸式微,滑落為(wei) “群發布”“群通知”“群會(hui) 議”。不得不說,當下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背負的各項任務較多,承壓較重,而家訪工作不僅(jin) 難以量化,還顯得成本較高,教師進行家訪的主動性大為(wei) 弱化,遂以形式化的、變了味的“家訪”應付差事。

  曾有地方教育部門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班主任每學年必須對班上所有學生進行一次家訪。事實上,這樣的要求並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況且不執行的後果並沒有體(ti) 現。這說明,要想重振家訪機製,教育部門、學校首先要嚴(yan) 格管理起來、督促起來。不折不扣地落實製度,將家訪納入評價(jia) 體(ti) 係,使之成為(wei) 與(yu) “課時”一樣重要的項目。

  家訪體(ti) 現的是家校共同承擔教育責任之深意。說到底,它是課堂教育向家庭範疇的延伸,是教育文化對俗世生活進行的打探、共商與(yu) 共鳴,以喚起對教育事業(ye) 的共同重視與(yu) 尊重。

  筆者幼年時,有教師“跑爛鞋”,把出於(yu) 各種原因被家長“拽”回家務農(nong) 的學生請回教室。這當然充分顯示了為(wei) 人師長者的責任感,但我更認為(wei) ,這是一種對於(yu) 教育文化、教育藝術的致敬。在我高中畢業(ye) 麵臨(lin) 著是複讀還是從(cong) 軍(jun) 之關(guan) 鍵選擇時,我的英語老師曾經給我寫(xie) 過信,對我這個(ge) “英語渣”“語文尖子”鼓勵有加。手寫(xie) 書(shu) 信與(yu) 星空下的話語,成為(wei) 家訪的一種彌補,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家訪。

  這種回憶催生我的深度思考——我們(men) 在懷念家訪時在懷念什麽(me) ?我們(men) 最想要的家訪是什麽(me) 樣的?我想,我們(men) 懷念的還是那種親(qin) 情式的、純樸自然的“圍爐而坐”、促膝長談。我們(men) 最想要的家訪還是直抵人心的家訪,而不是在技術化外表下變得僵硬、功利、冷漠的人際聯係。家訪須有“願得一人心”的真誠、寬厚。

  客觀上,由於(yu) 溝通方式的多樣化、便利化,家校之間實際溝通頻次、內(nei) 容大大勝過既往情形。“從(cong) 前車馬稀”時,沒有即時通信技術,敲門入戶地家訪就成為(wei) 必須。有人就此認為(wei) 如今已不需要“傳(chuan) 統家訪”。然而,時代的進步、技術的變革並不是弱化家訪的理由。再厲害的互動技術,也無法代替情感的交流。家校之間一樣會(hui) 出現信息孤島、信息壁壘,此時,麵對麵真誠溝通愈顯重要。

  家訪是家校之間的溝通橋梁、黏合劑,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絕不是一種故紙堆裏的“文物”。在當下,依然可以通過製度落實、人心協作,強化其對於(yu) 教育的價(jia) 值,重現其固有文化內(nei) 涵。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