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師範大學:“誌願者108將”撐起愛心接力
誌願者們(men) 不僅(jin) 在支教的農(nong) 村學校開設了音樂(le) 、美術等藝術課,還先後創辦了繪畫、古箏、電子琴、葫蘆絲(si) 等興(xing) 趣小組,盡可能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體(ti) 驗藝術的機會(hui) ,豐(feng) 富他們(men) 的課餘(yu) 生活。
---------------
一次3個(ge) 月的支教經曆,讓長春師範大學學生劉海濤決(jue) 定成為(wei) 一名特崗教師,紮根在異鄉(xiang) 的農(nong) 村小學。不僅(jin) 如此,他還影響了曾經的同學、現在的愛人劉明月也加入到鄉(xiang) 村專(zhuan) 職藝術教師的隊伍中。
劉海濤的家鄉(xiang) 在河北唐山,他是家裏的獨生子。看著父母年齡越來越大,需要更多陪伴,大學畢業(ye) 選擇去向時,劉海濤糾結了許久。
最終,他還是選擇以特崗教師的身份重新回到他曾支教的紅星鄉(xiang) 中心小學,當一名專(zhuan) 職音樂(le) 教師。“支教分別時,學生們(men) 的眼淚落到了我的心裏”。這份情誼讓劉海濤難以割舍。
紅星鄉(xiang) 中心小學位於(yu) 吉林省榆樹市。長春師範大學團委負責人介紹,榆樹市農(nong) 村藝術教育一直比較薄弱,全市43所農(nong) 村中、小學裏沒有一位專(zhuan) 職藝術教師,條件稍好的農(nong) 村學校最多隻有1名兼職音樂(le) 或美術老師。
5年前,劉海濤剛到紅星鄉(xiang) 中心小學支教時,每次上音樂(le) 課都要自帶小音箱。他發現當地孩子的音樂(le) 理論知識非常匱乏,教他們(men) 識譜和學習(xi) 節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近5年來,長春師範大學青鬆支教團先後招募了10批共108名誌願者,分赴榆樹市的13所中、小學進行藝術支教。與(yu) 傳(chuan) 統的短期支教不同,每一批文藝支教誌願者以畢業(ye) 實習(xi) 的形式,駐紮在農(nong) 村學校至少3個(ge) 月。
2016年,還是大三學生的劉海濤成為(wei) 青鬆支教團的一員,因為(wei) 名額有限,入選的都是品學兼優(you) 、願意吃苦奉獻的學生。
誌願者們(men) 不僅(jin) 在支教的農(nong) 村學校開設了音樂(le) 、美術等藝術課,還先後創辦了繪畫、古箏、電子琴、葫蘆絲(si) 等興(xing) 趣小組,盡可能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體(ti) 驗藝術的機會(hui) ,豐(feng) 富他們(men) 的課餘(yu) 生活。
去年,得知青鬆支教團又開始招募時,音樂(le) 學院的大三學生趙家屹趕緊報了名。他和隊友們(men) 離開了舒適的城市生活,來到了到處是土路、一遇惡劣天氣就停水停電的偏僻農(nong) 村。
趙家屹支教的學校也是紅星鄉(xiang) 中心小學,他負責教三到六年級學生的音樂(le) 課。幾年前,紅星鄉(xiang) 小學就申請到政府撥款,購買(mai) 了很多樂(le) 器,但苦於(yu) 一直沒有老師教,樂(le) 器一直閑置。支教期間,趙家屹配合劉海濤組建起了學校的管樂(le) 隊,教孩子們(men) 學薩克斯、單簧管、小號和長號等樂(le) 器。
趙家屹結束支教時,管樂(le) 隊已經有模有樣,孩子們(men) 從(cong) 對樂(le) 器完全陌生、不識樂(le) 譜,到可以合奏3首曲子。如今,這支管樂(le) 隊經常參加匯報演出,還去當地少年宮參加比賽。
“近一個(ge) 學期的駐守,讓我們(men) 能真正了解一所農(nong) 村學校和那裏的學生,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美術學院2016級學生張芳草說,這是短期支教無法達到的效果。
張芳草曾在八號鎮中心小學支教3個(ge) 多月,擔任學校的美術老師,教學生們(men) 畫簡筆畫。第一次走進教室時,張芳草看見孩子們(men) 都坐得筆直,一直注視著她。這樣的情景,張芳草覺得“很神聖”,從(cong) 那一刻開始,她就下決(jue) 心要上好課,不辜負孩子們(men) 的期待。
支教時,張芳草每天5點半起床,洗漱後就去辦公室備課,晚上9點半睡覺。改變了以往熬夜的習(xi) 慣,她發現身體(ti) 素質好了很多,也不愛掉頭發了。
現在,長春師範大學的文藝支教服務涵蓋為(wei) 農(nong) 村學校開設的書(shu) 法、美術、音樂(le) 、舞蹈等課程。108名文藝支教誌願者的接力和堅守,讓3萬(wan) 多名農(nong) 村學生受益。
不僅(jin) 有誌願者赴農(nong) 村文藝支教,長春師範大學還定期邀請這些農(nong) 村學校的孩子們(men) 走進大學校園,和支教老師們(men) 在大學的音樂(le) 廳裏同台演出,感受大學文化。
在這些駐守農(nong) 村學校的誌願者看來,大學生長時間支教不僅(jin) 可以有效改變農(nong) 村學校落後的教學水平,還能讓大學生更加了解和關(guan) 注農(nong) 村教育。
在青鬆文藝支教誌願者眼中,劉海濤和劉明月是他們(men) 的榜樣,“青春之花綻放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對於(yu) 劉海濤和妻子劉明月而言,在農(nong) 村學校工作和生活,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更多的是每天能看到孩子們(men) 渴望學習(xi) 藝術的眼神和他們(men) 對音樂(le) 的喜愛。這讓夫妻二人覺得他們(men) 當初的選擇沒錯。
現在,紅星鄉(xiang) 中心小學的每個(ge) 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ti) 設備,劉海濤在音樂(le) 課堂上增加了很多可以視聽的內(nei) 容。因為(wei) 擅長吹陶笛和葫蘆絲(si) ,劉海濤還在學校成立了陶笛和葫蘆絲(si) 社團。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春師範大學的線下農(nong) 村學校藝術支教活動暫停。為(wei) 了讓農(nong) 村孩子能不間斷學習(xi) 藝術課程,長春師範大學的誌願者們(men) 錄製了一係列音樂(le) 和美術微課堂教學視頻。
今年“六一”,此前參與(yu) 支教的誌願者們(men) 還為(wei) 學生手寫(xie) 了很多書(shu) 信,信中回憶支教時相處的美好時光,為(wei) 孩子們(men) 送去節日祝福和鼓勵。
這學期開學後,青鬆支教團的誌願者們(men) 開始嚐試再次回到農(nong) 村學校孩子身邊。考慮到疫情防控因素,誌願者們(men) 每個(ge) 月隻能去一次。不能麵對麵,誌願者們(men) 就分別錄製好每周的藝術課程,傳(chuan) 送到農(nong) 村學校,通過線上課程讓這份藝術支教的愛心接力一直延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援藏教師呂淑霞:平凡到極致便是非凡
呂淑霞是雪域高原教育係統65098名教職工的縮影,是前赴後繼紮根基層、奉獻西部“熱潮”裏的一朵小浪花,也是平凡的我們中最真實的存在。[詳細] -
援藏二十載,格桑花在日光城悄悄綻放
20年來,呂淑霞被問及“因為什麽留在拉薩”的次數要多於“為何來到拉薩”,她試著從記憶拚圖中抽出一塊最合適的碎片來回答,都失敗了。[詳細] -
山東兗州工務段開展“中國少年兒童鐵路平安行動”
10月21日,山東兗州工務段團員誌願者走進曲阜市息陬鎮元疃小學,為同學們帶來愛路護路主題班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