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文化大講堂”正式啟動

陳慧娟 發布時間:2020-10-26 10: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中央文史研究館推出的國家級精品項目“中華文化大講堂”,日前在北京正式啟動。

  “中華文化大講堂”係列活動以研究中華文明、推廣中華文化為(wei) 核心目標,曆時兩(liang) 年籌備,邀請130餘(yu) 位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和館外特邀專(zhuan) 家參與(yu) ,以名師講座、大家論壇、展覽雅集、藝術創作等豐(feng) 富形態,為(wei) 大眾(zhong) 奉上國之精粹。

  當天,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單霽翔開講第一課:“中華文脈與(yu) 文化自信”。作為(wei) 曾經的“故宮掌門人”,他說自己已經轉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看門人”。單霽翔從(cong) 我國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1987年成功申請了包括長城、敦煌莫高窟等在內(nei) 的六項世界遺產(chan) 講起,回顧了一次次文化遺產(chan) 的搶救行動,闡述了這個(ge) 過程中,全社會(hui) 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態度的轉變。

  單霽翔認為(wei) ,考古遺址應該回歸人們(men) 的社會(hui) 生活,為(wei) 現實生活作出貢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推廣就是一個(ge) 很好的例子。其中最令他感動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的地點——良渚古城遺址。經過整治之後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除了考古遺址博物館外,還展現了莫角山宮殿建築群、水城門等奇特的文化景觀、曆史風貌。開園以後,每天數以萬(wan) 計的參觀者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年輕人。“他們(men) 在公園裏麵流連忘返地體(ti) 會(hui) 考古學文化,體(ti) 會(hui) 生態環境,體(ti) 驗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五千年的良渚古城遺址真正活了起來。很多學校在這裏麵建立課堂,進行學習(xi) ,很多實踐性活動在考古遺址公園裏麵展開,使今天良渚古城遺址真正成了一片文化的綠洲,一片學習(xi) 的園地。”單霽翔說。

  單霽翔同時回顧了故宮不斷擴大開放區域的過程,他表示不僅(jin) 將繼續推動大眾(zhong) 對文物的關(guan) 注與(yu) 熱愛,還將把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成功推廣故宮文化的經驗,傾(qing) 注於(yu) “中華文化大講堂”係列活動中。

  據介紹,中央文史研究館將帶領專(zhuan) 家委員們(men) 從(cong) 北京出發,展開多城市巡回分享。孫機、樊錦詩、劉夢溪、仲呈祥、安家瑤、田青、蘇士澍、梁曉聲、陳來、範迪安、王石等國學、藝術、文學名家,也將陸續與(yu) 大眾(zhong) 見麵。他們(men) 將從(cong) 中華詩詞、中華藝術、中華曲藝、文物遺產(chan) 、哲學曆史等多元維度,以大眾(zhong) 喜愛的方式,走訪人文景觀、共享藝術審美。

  國務院參事室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王仲偉(wei) 擔任“中華文化大講堂”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他提出,大講堂活動要堅持“在場、在線、在地”的全方位理念,運用5G、雲(yun) 技術和各種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方式,突破物理空間的限製,使沉睡在庫房裏的典籍文物、凝固在文字中的智慧哲思鮮活起來。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語言扶貧助力相對貧困治理

    語言扶貧是指以整體素質提高為導向,以提升語言文字能力為中心,以各類語言因素和語言政策的高效協調配合為路徑的扶貧開發過程。[詳細]
  • 在語言能力提升上精準扶貧

    2018年1月,《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這類需通過推普來精準扶貧的最難啃的“硬骨頭”發起攻堅戰,提出到2020年,“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具備基本的普通話交流能力”。[詳細]
  • 堅持走中國語言扶貧之路

    國家語言政策與扶貧減貧戰略在政策理念、幫扶對象與發展目標上的高度契合,使中國語言扶貧與國家扶貧減貧戰略實現了同心同向同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