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發布時間:2020-10-27 13: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講述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與(yu) 文物保護室工作人員 吳振華

  2014年末,南昌海昏侯劉賀墓考古工作漸入高潮,發掘清理的任務離主槨室越來越近了。國家文物局指派專(zhuan) 家組與(yu)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一支專(zhuan) 門的文物保護力量,為(wei) 劉賀墓現場考古發掘“保駕護航”。2015年1月,文物保護小組進場,25歲的我有幸成為(wei) 該組一員。

  考古界一直有個(ge) 說法,“漢墓十室九空”,但海昏侯劉賀墓中的物品卻琳琅滿目,讓我大飽眼福,又無從(cong) 下手。好在有專(zhuan) 家及考古前輩的指導,我逐漸在現場的考古發掘中遊刃有餘(yu) ,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印象最深的環節,是對劉賀墓槨室回廊漆皮和西回廊文書(shu) 檔案庫竹簡的提取。

  槨室回廊西北角有大量漆木笥(漆箱)堆積疊壓形成的漆皮堆積。槨室發掘初期,現場文物遍布,根本沒有下腳站立的工作台麵,臨(lin) 時搭建的簡易跳板是唯一的落腳點。跳板與(yu) 漆皮堆積有一定高度差,為(wei) 了方便清理、提取,我每天都平趴在跳板上工作6到7個(ge) 小時。一個(ge) 多月時間裏,我成天滿身泥土地在考古發掘現場和住宿地兩(liang) 點一線間穿梭,最後足足提取出十六層漆皮堆積。春季的南昌陰雨不斷,不管是在考古發掘現場還是住宿處,衣服總是潮濕的,床鋪被褥簡直可以擰出水來。雖然充滿苦累,但我每天都收獲著巨大的成就感、滿足感。

  在劉賀墓槨室西側(ce) 回廊中,發現了一堆雜亂(luan) 的類似藤條的器物,竹木漆器專(zhuan) 家鑒定出它們(men) 是刻有文字的竹簡。這是江西考古的重大發現。這些曆經兩(liang) 千餘(yu) 年時光的竹簡是脆弱的有機質文物,出土後會(hui) 輕度失水,出現幹縮現象,提取和保護刻不容緩。在專(zhuan) 家指導下,我們(men) 不停地探索改進,最終成功清理並提取出5200餘(yu) 枚珍貴的竹簡。

  這段經曆就像一堂實踐課,讓我積累了寶貴經驗。俗話說,學無止境,考古學亦是如此。前不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作為(wei) 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今後,我將堅持學習(xi) 與(yu) 探索,為(wei) 中國考古學的建設與(yu) 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胡曉軍(jun) 、晉浩天、王斯敏)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非遺文化進校園

    從2019年開始,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和如皋市文化館合作開設“非遺課程基地”,挑選十幾種具有如皋特色、可長期開展教學的非遺項目融入教材,讓學生學習非遺文化知識。[詳細]
  • “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

    捕獲.PNG
    10月25日,“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連環畫展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落幕。[詳細]
  • 這五年,教育優先更有保障

    全國廣大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詳細]
  • 發展高等教育助力強國富民

    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呼喚高等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研發、提升綜合國力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