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公眾走近考古、“觸摸”曆史
【一線講述】
帶著公眾(zhong) 走近考古、“觸摸”曆史
講述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韋正
考古是個(ge) 小學科,但不是一件小事情。
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史,讓中華民族成為(wei) 一個(ge) 富有曆史智慧的民族。然而,曆史已逝、物是人非,現代人要想準確地讀懂曆史並非易事。尤其在今天,快速的生活節奏讓普通大眾(zhong) 無暇甚至無心去深究“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這種情況下,以通俗方式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考古知識便顯得十分必要。
這樣的認知讓我意識到大學考古教育的局限。作為(wei) 大學教師,我的責任絕不止於(yu) 課堂教學,我有義(yi) 務讓公眾(zhong) 通過考古知識了解華夏先民的智慧、文化與(yu) 傳(chuan) 統。
2008年,北京大學公眾(zhong) 考古與(yu) 藝術中心率先舉(ju) 辦了全國優(you) 秀中學生夏令營,通過多種活動讓對考古有好奇心的同學們(men) 了解考古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其中苦樂(le) 。我與(yu) 不少同學保持著聯係,後來發現,他們(men) 中的一些人正是因為(wei) 參加夏令營而對考古產(chan) 生了更為(wei) 濃厚的興(xing) 趣,高考後填報了考古專(zhuan) 業(ye) 。夏令營期間,很多家長也對考古有了更為(wei) 全麵的了解,在家庭中形成帶動作用。截至目前,夏令營連續辦了十餘(yu) 次,直接參營的同學數千人,影響到的成年人數以萬(wan) 計。
在與(yu) 不少中學的聯絡中,我得知定期舉(ju) 辦夏令營遠不能滿足他們(men) 的需要。很多中學成立了考古社團,希望得到我們(men) 的幫助。我們(men) 適時組織經驗豐(feng) 富、講課生動的老師去為(wei) 學生們(men) 答疑解惑。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很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考古,讓小朋友也能聽懂考古學是什麽(me) ,了解我們(men) 的先民究竟創造了多少輝煌的文化,明白我們(men) 肩負著多麽(me) 光榮的責任和使命。在與(yu) 中學生的深度互動中,我能感受到,學生心底的鄉(xiang) 土情懷與(yu) 民族自信被激發了出來。目前,與(yu) 我們(men) 保持常態化聯係的中學有幾十所,一些學校的考古社團活動舉(ju) 辦得有聲有色。
文物考古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息息相關(guan) ,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文物考古事業(ye) 進步的基礎。因此,我們(men) 也向公眾(zhong) 積極介紹考古學的新成果、新貢獻。除了參與(yu) 博物館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公開講座外,我們(men) 還積極組織各種網絡活動、參加一些考察活動。由此,我們(men) 將自己所知所學傳(chuan) 遞給了更多關(guan) 愛文物考古事業(ye) 的人。能幫助公眾(zhong) 提升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理解和熱愛,是我心底深藏的幸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胡曉軍(jun) 、晉浩天、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在劉賀墓槨室西側回廊中,發現了一堆雜亂的類似藤條的器物,竹木漆器專家鑒定出它們是刻有文字的竹簡。[詳細] -
非遺文化進校園
從2019年開始,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和如皋市文化館合作開設“非遺課程基地”,挑選十幾種具有如皋特色、可長期開展教學的非遺項目融入教材,讓學生學習非遺文化知識。[詳細] -
“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
10月25日,“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連環畫展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落幕。[詳細] -
這五年,教育優先更有保障
全國廣大教師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