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陸林院士:疫情過後如何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張茜 發布時間:2020-11-03 09: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men) 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對於(yu) 兒(er) 童和青少年而言,學習(xi) 成績的變化可能更顯而易見。但在過去不久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向學生、家長分享了自己前往武漢進行心理疏導和救治的體(ti) 會(hui) ,他提醒大家,心理狀態不穩定應該和血壓不穩定一樣得到重視,“有時候甚至比血壓不穩定還嚴(yan) 重”。

  在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承辦的“首都科學講堂”上,陸林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hui) 心理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由於(yu) 兒(er) 童和青少年處於(yu) 身心的發育階段,他們(men) 受外界幹擾的可能性則更大。而更加嚴(yan) 峻的是,他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ge) 評估,新冠肺炎的暴發和流行有可能在一兩(liang) 年之內(nei) 能夠減輕,甚至是能夠很好地控製。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men) 全人類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少要持續10-20年。”

  疫情之後青少年可能產(chan) 生哪些心理障礙

  青少年在疫情期間經曆了什麽(me) ?首先,有部分青少年被感染,陸林了解到,至今仍有一些過去的感染者處於(yu) 居家狀態。另外,許多兒(er) 童和青少年在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感覺到恐懼、沮喪(sang) 、厭倦。還有一些由於(yu) 不能上學、升學受阻而導致焦慮、抑鬱。再者,原有健康作息規律的打破、沉迷遊戲、體(ti) 育鍛煉的缺乏等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還有一些孩子可能與(yu) 父母之間產(chan) 生親(qin) 子關(guan) 係問題。

  陸林觀察,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的青少年主要表現為(wei) 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急性應激障礙,比如家裏有人去世,或者家人曾突然被隔離,或者是傳(chuan) 染病在自己周圍暴發,那麽(me) 這些青少年可能出現急性的應激障礙。這種急性的應激障礙,可能表現為(wei) 睡不著覺,哭泣,甚至覺得精神有些不正常。

  第二類是適應性障礙,包括不能夠適應居家隔離、線上學習(xi) ,還有開學以後不能夠適應學校的環境等。比如見到同學、老師,覺得不像原來那樣溝通順暢,很煩擾,或者孩子認為(wei) 這個(ge) 學校不好,學習(xi) 不行,甚至想換一個(ge) 學校。陸林和同事還見到過有些人感染新冠肺炎康複以後,不能夠適應這個(ge) 社會(hui) ,“他感覺自己雖然康複了,但會(hui) 擔心複發,老擔心周圍人對自己另眼看待。別人洗個(ge) 手,或者是說點什麽(me) 話,他會(hui) 覺得是針對自己”。

  第三類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這也是社會(hui) 未來麵臨(lin) 的問題,叫創傷(shang) 後應激障礙。陸林介紹,在疫情後,如果我們(men) 的心理遭受創傷(shang) ,一般來說半年之內(nei) 就能恢複正常,如果半年之內(nei) 沒有恢複正常,就變成了一種慢性的精神心理的問題,對我們(men) 未來的生活、工作、學習(xi) 都會(hui) 有較大的影響。創傷(shang) 後應激障礙的症狀主要包括經常做噩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失眠、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

  此外,陸林還提到,青少年的自傷(shang) 行為(wei) 、睡眠問題、沉迷網絡遊戲等問題也需要警惕。

  如果出現問題,該怎麽(me) 辦

  陸林建議,青少年首先要科學、理性地了解什麽(me) 是心理健康,什麽(me) 是情緒反應。其實,對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都會(hui) 有情緒反應,這是正常的,“我們(men) 要正視它,接納它,並允許它存在”。當然,也要學習(xi) 如何合理宣泄和調節不良情緒。

  具體(ti) 而言,如果覺得壓抑,哭一場也沒什麽(me) 。或者去運動,也可以緩解情緒。還可以轉移注意力,不要總是想老師、同學是不是對自己不好,可以去聽聽音樂(le) 、畫畫。還要學會(hui) 分享自己的情緒,向自己信任的人去傾(qing) 訴。

  但陸林強調,當感覺情緒緊張時,不要試圖用另一個(ge) 緊張的事替代它,比如打遊戲不可取。同時,還應該保證健康的作息規律,一般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為(wei) 10小時、初中生為(wei) 9小時,高中生要保證8小時。

  如果此時你正感到緊張、焦慮,不妨嚐試一下陸林分享的呼吸放鬆法。坐下來深呼吸,把胸腔裏的氣呼出去,呼到不能呼為(wei) 止,然後再把外麵的空氣吸進來。持續一呼一吸,大概15分鍾左右。並且要認真感知呼氣、吸氣的過程,當我們(men) 體(ti) 內(nei) 充分和氧氣進行交流,會(hui) 讓我們(men) 緊張的心跳、心情和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這樣就可能減輕焦慮感。

  父母、老師千萬(wan) 不要這樣做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上,父母和老師往往也會(hui)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父母和老師在處理孩子的“異常”情況時可能方法並不得當。

  疫情期間24小時的無縫帶娃讓不少父母感到崩潰,麵對孩子氣人的一麵,一些家長也難免暴躁,甚至會(hui) 打罵孩子。陸林表示這是十分不可取的。他提醒,父母在壓力之下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良的情緒轉移給孩子,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盡量尊重孩子的自我意願,如果孩子有非常不好的行為(wei) ,可以給予適當的懲罰,但這種懲罰絕對不是打罵,“可以是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如今,孩子們(men) 大多回歸了校園,陸林建議,教師、輔導員們(men) 也要關(guan) 注孩子有沒有抑鬱、失眠、焦慮的情況。他還強調,如果孩子存在問題,也請老師不要大驚小怪,不能另眼看待,“更不能打電話叫父母直接把孩子領回家去,這樣反而容易讓孩子的問題更嚴(yan) 重”。陸林認為(wei) ,如果孩子沒有對其他同學造成不良影響,讓孩子恢複正常的學習(xi) 生活,比讓其留在家中對身心健康更有利,這時,需要老師、孩子的家長,甚至是專(zhuan) 業(ye) 人士共同解決(jue) 孩子的心理問題。

  陸林表示,兒(er) 童和青少年處於(yu) 生長發育的關(guan) 鍵期,這個(ge) 關(guan) 鍵期確實容易出現一些精神心理問題。但這些精神心理問題大部分通過有效的幹預是能夠得到康複、緩解的,如果有更嚴(yan) 重的問題,可以找專(zhuan) 業(ye) 的醫生來解決(jue) ,父母或他人切不可采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去處理問題。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