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破“五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

晉浩天 發布時間:2020-11-05 08: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評價(jia) 教師不唯學曆和職稱,評價(jia) 科研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jia) 論文不“以刊評文”——

  破“五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

  與(yu) 評估有關(guan) 的事,總會(hui) 觸動高校的神經,學科評估更是如此。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原主任楊衛看來,“學科評估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其評價(jia) 體(ti) 係往往呈動態演化特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則直言,“教育評價(jia) 事關(guan) 教育的發展方向。”

  3日,備受關(guan) 注的第五輪學科評估來了——教育部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印發《關(guan) 於(yu) 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宣布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

  在教育評價(jia) 係統性改革的當下,此輪學科評估有哪些新特點、新要求?在破“五唯”方麵又將有哪些具體(ti) 舉(ju) 措?

  1 形成相對成熟的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

  ●推動學科建設整體(ti) 水平提升

  什麽(me) 是學科評估?

  “我國實施的學科評估製度,是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開展的整體(ti) 水平評估。”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shu) 記葛道凱如此解釋。

  華東(dong) 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閻光才介紹,自2002年首次開展學科評估工作以來,評估方案幾經修改與(yu) 完善,不斷繼承創新,一方麵表明了學科評估所始終堅持的問題導向與(yu) 對社會(hui) 各界不同聲音的開放包容態度,另一方麵也反映了評估過程的複雜性與(yu) 艱巨性。

  教育部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表示,經過近20年的探索實踐,已形成相對成熟的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學科評估遵循教育規律,依托廣大高校、專(zhuan) 家學者、專(zhuan) 業(ye) 組織共同研究製定指標體(ti) 係,凝聚最大共識,以評促建、以評促升,推動我國學科建設整體(ti) 水平和研究生培養(yang) 質量不斷提升。

  “學科評估為(wei) 政府、高校、社會(hui) 提供了高等教育信息,為(wei) 政府的教育決(jue) 策提供參考和依據,也促進了全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學科評估對高校學科建設發揮著重要的‘指揮棒’作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指出,學科評估是對高校學科建設行之有效的周期性檢驗,高校通過評估查找短板與(yu) 不足,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學科建設戰略謀劃和係統布局,優(you) 化學科資源配置,深化內(nei) 涵建設,促進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本輪評估的亮點是什麽(me) ?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透露,第五輪學科評估按照“改革結果評價(jia) 、強化過程評價(jia) 、探索增值評價(jia) 、健全綜合評價(jia) ”要求,將在以下十個(ge) 方麵改革完善: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破除“五唯”頑瘴痼疾;進一步強化師德與(yu) 師能相統一;進一步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進一步強化分類評價(jia) ;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進一步提升評估信息可靠性;進一步提高專(zhuan) 家評議質量和評價(jia) 科學性;進一步完善結果發布方式;進一步強化評估診斷功能。

  2 學科評估,難在哪兒(er)

  ●熱衷追逐“學術GDP”

  為(wei) 什麽(me) 說學科評估是世界級難題?楊衛從(cong) 曆史的角度解釋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科評價(jia) 多采取基於(yu) 專(zhuan) 家評議的主觀評價(jia) 體(ti) 係,但隨後出現了學派之爭(zheng) ,導致了少量壓抑後進、有失公允的評價(jia) 。20世紀90年代伊始,南京大學率先推進基於(yu) 客觀引用數據的評價(jia) 體(ti) 係,在當時推動了評價(jia) 的客觀化、定量化。但隨後學術界乃至行政部門為(wei) 其客觀性和操作簡便性所傾(qing) 倒,把客觀評價(jia) 體(ti) 係推向極致,而同行評議的分量逐漸削弱。日積月累,對以定量指標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體(ti) 係怨聲漸起,引發了我國從(cong) 客觀至上的評價(jia) 體(ti) 係向主客觀結合的評價(jia) 體(ti) 係的轉變。學科評估也曆經了上述介於(yu) 主觀評價(jia) 與(yu) 客觀評價(jia) 的博弈過程。”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jia)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周光禮直言,長久以來,中國大學始終被缺乏合理、準確、係統的評價(jia) 標準所困擾,各種國內(nei) 外的商業(ye) 機構高舉(ju) 科學主義(yi) 的大旗,以文獻計量方法建構各種“洋標準”“洋指標”“洋名次”,給中國大學乃至全球大學產(chan) 生巨大的社會(hui) 和輿論壓力。其中,基於(yu) 科學主義(yi) 評價(jia) 範式的大學排名,將中國大學導向浮躁與(yu) 功利,最近公布的有些世界學科排名將科學主義(yi) 評價(jia) 範式的弊端暴露無遺。實際上,能夠被量化的東(dong) 西可能並無價(jia) 值,而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往往不能量化。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有必要全麵反思世界大學排名的弊端。

  “重科研,輕育人。”在周光禮看來,在這些世界大學排名的導向下,國內(nei) 大學熱衷追逐“學術GDP”,也是“五唯”興(xing) 起的重要原因。現有的世界大學和學科排名基本上是以科研為(wei) 導向,有些排名將科研成果的指標極端片麵化,權重急劇擴大化。比如ESI隻是一個(ge) 學術發表指標;從(cong) 評價(jia) 體(ti) 係可以看到,主要國際排名的科研權重占比超過60%。這是因為(wei) 科研成果較人才培養(yang) 更為(wei) 顯性,科研成果的數據較易獲取且易處理,而人才培養(yang) 指標缺乏國際通用的衡量單位。

  這的確是待破解的難題之一。楊衛以人們(men) 經常引用的ESI數據為(wei) 例——

  在數學領域,我國大學按照十年累計學術影響力排序為(wei) :山東(dong) 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曲阜師範大學、複旦大學、東(dong) 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按照十年累計學術產(chan) 出的排序為(wei) :北京大學、山東(dong) 大學、複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浙江大學。

  “任何一位對我國數學領域的學術地貌圖有研究的專(zhuan) 家都會(hui) 認為(wei) 第二份單子(按學術產(chan) 出排序)要比第一份單子準確。但大多數排名機構卻往往以第一份單子,甚至將第一份單子中的學術影響力除以第二份單子中的學術產(chan) 出(即單位學術產(chan) 出的學術影響力)來作為(wei) 其排名指標。於(yu) 是就產(chan) 生了US News的最新排名中將曲阜師範大學評為(wei) 第一,北京大學評為(wei) 第二的結果。”楊衛說,與(yu) 大多數的學科以學術影響力論英雄不同,數學工作越為(wei) 深奧,能從(cong) 學術上看懂甚至聽懂的人就越少。數學名校常以純數學見長,但其引用次數往往遠小於(yu) 應用數學的工作;另外,還有冷門與(yu) 熱門的不同,數學中與(yu) “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或“動力係統”有關(guan) 的論文的引用往往比對“數論”“拓撲”這些分領域要大得多,因此一些理工科大學、師範大學的數學論文的引用也不見得比數學強校低。有鑒於(yu) 此, ESI引用數不能作為(wei) 評價(jia) 所有學科的唯一標準。

  3 學科評估的新突破:破“五唯”

  ●不將SCI、ESI相關(guan) 指標作為(wei) 直接判斷依據

  破“五唯”,也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評價(jia) 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將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zhuan) 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jia) 。評價(jia) 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將采用“計量評價(jia) 與(yu) 專(zhuan) 家評價(jia) 相結合”“中國期刊與(yu) 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jia) ”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guan) 指標作為(wei) 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麵。堅持代表性成果專(zhuan) 家評價(jia) 與(yu) 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jia) 相結合,將充分運用基於(yu) 定量數據和證據的“融合評價(jia) ”方法。

  周光禮認為(wei) ,第五輪學科評估注重多元評價(jia) ,采用多維方法。評價(jia) 教師不唯學曆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jia) 學術水平的片麵做法;評價(jia) 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jia) 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不將SCI、ESI相關(guan) 指標作為(wei) 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等,“這充分體(ti) 現了多維評價(jia) 的原則。”

  楊衛將此次學科評估歸納了五項創新:一是在客觀數據展示上采取結構性證據鏈,充分運用“融合評價(jia) ”,建立專(zhuan) 家“元評價(jia) ”製度;如在教育與(yu) 育人方麵,把人才培養(yang) 質量放在首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養(yang) 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ye) 生質量”四維度評價(jia) 體(ti) 係。

  二是在學術貢獻劃分上提出歸屬度原則;既避免“一稿多投”,又避免“學科壁壘”;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學科生態優(you) 化,確保跨學科成果合理使用;教師成果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抑製人才無序流動。

  三是在指標權重上遵循重質量的原則,評價(jia) 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jia) 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采用“計量評價(jia) 與(yu) 專(zhuan) 家評價(jia) 相結合”“中國期刊與(yu) 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jia) ”方法,避免在收錄論文方麵數豆子,按照不同學科領域的習(xi) 慣來衡量學術成果的影響力。

  四是在評估結果呈現上采取多元化優(you) 化分檔,多元呈現評估結果,分類發布總體(ti) 結果與(yu) 提供單項評估結果相結合;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zhuan) 利轉化”等指標,對科研成效進行多維度評價(jia) 。

  五是注意到不同學科的體(ti) 容量特征,考慮門檻高度與(yu) 臨(lin) 界質量的辯證關(guan) 係,探討如何在高門檻學科(如核能、航宇、天文)避免由於(yu) 學科點數量太少而造成的高端零和博弈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在連片學科中由於(yu) 區別度較弱而產(chan) 生的選擇性堆積行為(wei) 。

  4 學科評估的新取向:推動定量與(yu) 定性評價(jia) 的有機結合

  ●濃縮粗放的數量 摒棄簡單數帽子

  新方案針對簡單量化取向而帶來的種種流弊,提出淡化簡單計數方法,實行定量與(yu) 定性、數量與(yu) 質量、計量評價(jia) 與(yu) 專(zhuan) 家評價(jia) 相結合的原則。閻光才分析指出,“淡化量化評價(jia) 並非完全棄用數據,而是重視有品質的量。如在科研評價(jia) 上,僅(jin) 對國家級獎勵等高水平科研獎勵納入定量統計範圍,把過去粗放的數量濃縮為(wei) 代表性的論文、著作與(yu) 專(zhuan) 利成果,重點考察成果的理論原創性、前沿突破性與(yu) 實際貢獻。與(yu) 此同時,把典型案例與(yu) 凸顯自身特色的開放性‘留白’作為(wei) 定性評價(jia) 的素材,兩(liang) 者可以相互補充或驗證。”

  “此外,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評價(jia) ,摒棄了簡單數帽子的做法,注重師德師風和教書(shu) 育人的表現,且把隊伍的結構優(you) 化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作為(wei) 重要的觀測點。新方案強調質與(yu) 量、主觀與(yu) 客觀的有機結合,它體(ti) 現了學科建設過程中個(ge) 性特色與(yu) 表現形態的多樣性、整體(ti) 與(yu) 局部不可剝離的統一。”閻光才說。

  學科評估的新取向,摒棄了簡單數“帽子”的做法,也可抑製人才無序流動的問題。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教師成果嚴(yan) 格按產(chan) 權單位認定、不隨人走,對於(yu) 引進人才在原單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單位統計使用。同時,強化教師以教書(shu) 育人為(wei) 首要職責的評價(jia) 導向,將教授為(wei) 本科生上課和指導研究生情況作為(wei) 重要觀測點,引導教師潛心教學、全心育人,避免產(chan) 生通過大規模聘用“專(zhuan) 職科研人員”專(zhuan) 攻科研指標、忽視人才培養(yang) 的不良傾(qing) 向。

  這種有機結合的評價(jia) 方式,也得到了林忠欽的認可。“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師德師風建設機製、解決(jue) 卡脖子技術的社會(hui) 貢獻、標誌性學術成果等指標,或者是軟性指標,或者是代表性案例,或者是難以量化評價(jia) 的指標,采用基於(yu) 客觀數據和證據的定性評價(jia) 是更加科學的評價(jia) 方法。這些定性評價(jia) 的指標導向更加鮮明,更加關(guan) 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對國家、區域所創造的價(jia) 值和實際貢獻。通過定性評價(jia) ,深挖了質量內(nei) 涵,擴展了評價(jia) 維度,豐(feng) 富了評價(jia) 時空。第五輪學科評估既對學科的底蘊有評價(jia) ,更是學科建設現狀的反映,還有對未來發展的思量。”

  5 學科評估的新方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

  ●“三報一刊”文章作為(wei) 重要研究成果

  “現有的世界大學排名幾乎都是偏向自然科學的,尤其是醫學和生命科學。在世界大學排名的塑造下,中國學界流傳(chuan) ‘沒有醫學院的大學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神話,重點大學紛紛合並醫科大學。在這種錯誤導向下,中國乃至全球大學中出現了一個(ge) 令人憂思的現象,即大學開始裁撤人文社會(hui) 科學專(zhuan) 業(ye) ,因為(wei) 人文社科專(zhuan) 業(ye) 對大學的世界排名貢獻不大。”周光禮直言,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萎縮帶來兩(liang) 個(ge) 嚴(yan) 重的後果,一個(ge) 是大學的道德領導能力大大弱化,大學已經很難站在道德高度引領社會(hui) 、批判社會(hui) 。另一個(ge) 是大學立德樹人能力大大弱化,諸多大學麵臨(lin) 一個(ge) 共同問題,即德育普遍邊緣化。大學的組織目標、管理製度、評價(jia) 體(ti) 係均不支撐大學德育。

  對此,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指出,要加快構建科學權威、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本輪評估改革更加強調政治方向。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要突出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牢牢把住學術評價(jia) 中的政治關(guan) 。同時,更加彰顯中國特色。重點考察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在立足中國實際、解決(jue) 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等方麵的特色和貢獻,凸顯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如將‘三報一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求是》雜誌,編者注)文章作為(wei) 重要研究成果,規定代表性論文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強調課程、教材評價(jia) 更加突出思想性、時代性,緊密結合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體(ti) 現中國實際。”

  “此外,更加體(ti) 現學科特點。淡化實驗室、基地等條件資源類指標,強化對學術著作、藝術實踐成果等進行‘代表作評價(jia) ’,適度降低學術論文等指標權重,不設置專(zhuan) 利轉化等指標。對於(yu) 人文學科,強調其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等方麵貢獻;對於(yu) 社會(hui) 科學,鼓勵其在中國實踐中形成中國方案,研究解決(jue) 中國重大問題;對於(yu) 藝術學科,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點,更注重考察其實踐性,強調科學研究與(yu) 藝術實踐並重。更加突出服務社會(hui) 。充分認可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在政策谘詢、智庫建設、公共服務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等方麵的貢獻。”這位負責人說道。

  “任何評估都難免會(hui) 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不妨說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無缺的方案。有問題就改弦易轍和推倒重來,相對於(yu) 這種問題取向的探索性改進所帶來的風險更大。故而,新一輪學科評估既具有製度演進的穩定性特征,其探索性創新成效也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閻光才最後強調。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