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推進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

發布時間:2020-11-10 08: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十四五”教育暢想】

  作者:張誌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從(cong) “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麵開啟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國教育事業(ye) 也將進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

  我國教育將進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的新階段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如義(yi) 務教育普及率已相當於(yu) 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已經邁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這標誌著我國教育已全麵進入後普及化階段,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已從(cong) “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已成為(wei) 中國教育的戰略性任務。

  一方麵,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要求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wei) 50175億(yi) 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額為(wei) 40049億(yi) 元,連續8年占GDP比重在4%以上。與(yu) 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相比,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占GDP比重依然較低,這不僅(jin) 體(ti) 現在政府財政性經費投入上,也體(ti) 現在社會(hui) 與(yu) 私人投入上。

  另一方麵,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要全麵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特別是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入職學曆。從(cong) 教師的入職學曆水平看,我國與(yu) 西方發達國家差別很大。與(yu) 世界主要國家中小學教師的學曆層次相比,以高中為(wei) 例,我國研究生層次的教師不足10%,而西方發達國家已達70%。由此可見,隨著中小學教師、學前教師隊伍學曆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師範教育格局要作出重大調整。

  我國教育將進入更加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新階段

  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chan) 業(ye) 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ye) 對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對勞動者的素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據統計,目前我國有技能勞動者1.65億(yi) ,占就業(ye) 人員總量的21%,而高技能人才4791萬(wan) 人,占技能勞動者比例為(wei) 29%,占就業(ye) 人員總量的6%。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我國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統計顯示,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比高達40%~50%,德國早在2005年就已經達到了40%,美國占比30%左右。同時,發達國家產(chan) 業(ye) 基礎厚實、技能人才培養(yang) 工作開展較早,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經驗遠遠領先於(yu) 我國,高技能型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強於(yu) 我國。

  《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定位職業(ye) 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liang) 種不同類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職業(ye) 教育的發展,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一是要提高我國職業(ye) 教育發展的重心,從(cong) 過於(yu) 注重高中階段教育普職大致相當,到注重高中後的普職協調發展。二是要從(cong) 當前重視高職高專(zhuan) 向更加重視本科層次高等職業(ye) 教育發展,通過優(you) 質高職升格和普通本科轉型,抓緊壯大本科高等職業(ye) 教育。三是要從(cong) 單向度追求學校與(yu) 企業(ye) 的合作向以企業(ye) 為(wei) 主導的產(chan) 教融合,從(cong) 政府舉(ju) 辦職業(ye) 教育為(wei) 主,向行業(ye) 企業(ye) 辦學為(wei) 主轉變。在這裏,關(guan) 鍵是要充分發揮財稅、土地政策,激勵企業(ye) 舉(ju) 辦職業(ye) 教育的積極性。

  我國教育將進入更加重視東(dong) 中西教育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關(guan) 於(yu)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強調: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ti) 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xiang) 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著眼於(yu)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階段、新環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把滿足國內(nei) 需求作為(we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nei) 外雙循環發展戰略格局將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未來發展帶來顯著影響,對於(yu) 教育事業(ye) 發展,則是要加強教育領域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全麵提高教育質量,關(guan) 鍵是要全麵縮小東(dong) 中西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教育公平是社會(hui) 公平的基礎和人生公平的起點,但是由於(yu) 自然、曆史、社會(hui) 等多原因,中西部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對滯後,教育基礎差、優(you) 質教育資源少,教育質量總體(ti) 不高,尤其是東(dong) 中西部義(yi) 務教育的發展差距較大。以2019年教育經費統計年鑒數據為(wei) 例,統計顯示,在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方麵,從(cong) 幼兒(er) 園到普通高校等各個(ge) 學段,東(dong) 中西部教育事業(ye) 經費投入存在較大差距。差距最大的是普通高中階段,東(dong) 部地區是中部地區的近兩(liang) 倍,其次是初中階段。差距最小的是普通小學和普通高校。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麵,東(dong) 中西部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發展的阻力較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上提到,要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you) 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麵結合、東(dong) 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國家要從(cong) 戰略上采取重大舉(ju) 措,通過5~15年的努力,以高質量的教育體(ti) 係,支撐國家雙循環戰略的實施。一方麵,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努力縮小東(dong) 中西部區域基礎教育公共服務的差距,在推進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麵取得重大進展。另一方麵,優(you) 化國家高等教育布局,在戰略上支持中西部省份加快建設一流高等教育,帶動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梯次發展。特別是要把盡快完善調整2018年國家啟動的中西部14所部省區建設高校的舉(ju) 辦體(ti) 製,從(cong) “部省共建、以省為(wei) 主”,調整為(wei) “部省共建、以部為(wei) 主”。這既是加快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流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防止因部省共建導致中西部省份地方教育經費的擠出效應,進而影響其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我國教育將進入更加重視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優(you) 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從(cong) 教育發展角度看,在都市化、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下,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城鎮教育和農(nong) 村教育格局的深刻變革、深刻調整。一是推進大中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教育的協調發展。圍繞縮小城鄉(xiang) 教育差距,推進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發展,構建新型城鄉(xiang) 教育關(guan) 係,從(cong) 辦學體(ti) 製上找出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應積極探索實施城鎮學校代管農(nong) 村學校、城鎮學校“一校多區”、城鄉(xiang) 學校“一個(ge) 法人、一體(ti) 化”發展的新路。二是要防止中小城鎮優(you) 質教育資源不斷向大中城市集聚的“虹吸效應”。“縣中強,則縣域教育強”,要優(you) 化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體(ti) 係,強化“縣中”在縣域基礎教育中的戰略地位。要積極調整高中教育的統籌管理層級,由縣級為(wei) 主向省市統籌轉變,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均衡發展。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