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紮西的“瘋狂英語”
上大學時,住下鋪的他,床頂總貼滿了英語單詞和一些難啃的公式。參加工作後,他家裏不多的家具上也貼滿了英語單詞。這個(ge) 當年癡狂學英語的人,正是不久前過世的自治區農(nong) 科院院長尼瑪紮西。
為(wei) 什麽(me) 對學英語如此癡狂?尼瑪紮西說是為(wei) 了早點讀懂那些先進國家關(guan) 於(yu) 農(nong) 業(ye) 科技方麵的論文、期刊和書(shu) 籍,同時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繼續深造,以便將來更有用武之地。
有一次,原農(nong) 業(ye) 部領導帶著加拿大專(zhuan) 家前來考察,希望大家用英語介紹自己。無人回應之下,尼瑪紮西自告奮勇走上前,用英語介紹自己,並在翻譯時出了點小錯,鬧了一場小笑話。
別人拿這事兒(er) 當個(ge) “笑話”說,但尼瑪紮西卻把這次經曆當成他學習(xi) 英語的一個(ge) 新起點。後來,他不僅(jin) 把日常生活開支後所剩不多的工資收入全部用來買(mai) 各種英語磁帶和書(shu) 籍,還報了自治區社科院的英語班。
於(yu) 是,每周總有幾晚,他騎著自行車,趕往近十公裏外的自治區社科院上課,風雨無阻。
那些年,為(wei) 了學好英語,尼瑪紮西可謂“煞費苦心”。每到周末,他便跑到八廓街、布達拉宮,跟在外國遊客後麵,替他們(men) 免費翻譯。盡管時常發生誤會(hui) ,但年輕的尼瑪紮西並沒有因此而退縮。
很多知道尼瑪紮西那段經曆的人都說,他的英語之所以那麽(me) 好,是因為(wei) 他不斷“實戰”。
“每次去八廓街、布達拉宮前,他總是預先做好充分的‘功課’,把西藏曆史文化用英語默記於(yu) 心,然後‘瞄準’外賓自告奮勇當翻譯,而且向老外坦白自己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提高口語,不收取任何費用。”回憶起父親(qin) 傳(chuan) 授學習(xi) 英語的技巧,阿旺至今記憶猶新。
“那個(ge) 年代,學英語極不容易,唯有這般刻苦好學,才能有效提升英語水平。”作為(wei) 同窗及後來的同事,自治區農(nong) 科院研究員禹代林說。
“他比那時候很多所謂專(zhuan) 業(ye) 的翻譯都要好,而且偶爾有些單位給他翻譯費,他都要交公。”自治區農(nong) 科院農(nong) 科所所長楊勇說。
2019年11月12日,在第六屆國際農(nong) 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hui) 上,作為(wei) 專(zhuan) 家之一的尼瑪紮西全程用英文作主題演講。
“看了現場視頻,我們(men) 都為(wei) 有這樣的院長感到驕傲!事實上,尼瑪院長就是這樣一個(ge) 出色、優(you) 秀的人,影響著身邊人,大家都打心眼裏欽佩他!”自治區農(nong) 科院產(chan) 業(ye) 處負責人桑布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尼瑪紮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尼瑪紮西,西藏曆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國家青稞專項首席科學家、被譽為“青稞王子”、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 清瘦的身材,紫外線長年照曬下臉龐略顯黝黑,嘴角留著很有個性的小胡子。[詳細] -
尼瑪加布、貢吉:區外就業實現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同樣,通過此次專招考試考錄到了哈爾濱市的貢吉、齊齊哈爾市的白瑪曲宗、紮西次仁等,都已積極地投入到了工作當中。[詳細] -
教育援藏:為雪域高原留下“一路青稞”
有一位援藏教師寫過這樣一首詩:“既然來過,就不隻是路過,而是要留下一路青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