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紮西:鞠躬盡瘁為科研
“我想和他交流一些農(nong) 牧科研問題時,休息時間不用提前打電話,總能在辦公室裏找到他。”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鍾國強曾經與(yu) 尼瑪紮西共事20多年,從(cong) 沒見尼瑪紮西有過節假日與(yu) 周末,不下鄉(xiang) 不出差時,一定能在辦公室裏找到他。
加班是尼瑪紮西生前工作的常態,一工作起來經常沒時間吃飯。
“我總打電話催他回來吃飯,從(cong) 12點過開始聯係,一直到下午三四點他才回家吃飯。”妻子拉瓊說,尼瑪紮西有時忙到下午五六點才吃上午飯。
對此,尼瑪紮西總說:“上班時我是院長,下班時我是科研人員,而我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哪一個(ge) 身份都不容我懈怠。”
“下鄉(xiang) 時,我們(men) 一般早上九點出發,碰到試驗地偏遠的,院長總是看地十分仔細,到下午五六點吃午飯都很正常。”自治區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所研究員曾興(xing) 權說。
他盡情地工作,卻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關(guan) 節炎、肺炎都曾經“襲擊”過他,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病更是甩都甩不掉的累贅。“近年來,和院長一起下鄉(xiang) 時,從(cong) 沒見過他按時打胰島素。”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科研管理處處長德吉曲珍回憶說。
甚至術後修養(yang) 期間,尼瑪紮西都不忘工作,在成都的病床上和酒店裏完成了《西藏農(nong) 區飼草生產(chan) 技術研究》《西藏特色農(nong) 牧業(ye) 發展與(yu) 科技支撐體(ti) 係研究》《西藏種植業(ye) 結構調整與(yu) 發展對策研究》等著作的編寫(xie) 。
拉薩市、日喀則市、林芝市等農(nong) 牧部門,春光食品、奇正集團等企業(ye) ,無一不感謝他生前的免費指導。“他育成‘藏青2000’,幫青稞加工企業(ye) 解決(jue) 以前青稞籽粒黑的問題,幫助聯係食品加工方麵的專(zhuan) 家,率隊到企業(ye) 調研,利用物理技術,延長青稞製品保質期的問題。公司能從(cong) 2004年成立初的青稞製品產(chan) 量不到500噸,到現在的2萬(wan) 噸,離不開尼瑪紮西院長的幫助。”西藏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躍雁說。
尼瑪紮西下鄉(xiang) 途中更是不忘盡己所能為(wei)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解決(jue) “難題”。
“下鄉(xiang) 時,院長經常讓我們(men) 帶著筆記本,隨時記錄調研途中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然後再盡可能協調解決(jue) 。”德吉曲珍說。
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科迦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歐珠清楚記得,今年初,尼瑪紮西來村裏調研,他提出村裏缺少便攜式播種機,“本來隻是隨口提了一句,沒想到院長記在心上,回拉薩後立即協調解決(jue) 了十台便攜式播種機,連同青稞良種一起送來,解決(jue) 了我們(men) 春耕春播中的難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尼瑪紮西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青稞博士”
1966年,尼瑪紮西出生於紮囊縣雜玉村。由於土地貧瘠,雜玉村的村民們辛苦勞作一年後仍然不能實現青稞自給。[詳細] -
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幹部職工追憶尼瑪紮西
尼瑪紮西院長的先進事跡在全院引起了強烈反響,尼瑪紮西院長是西藏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雪域農科人的楷模,是我們的榜樣,是和平年代的英雄。[詳細] -
尼瑪紮西的“瘋狂英語”
為什麽對學英語如此癡狂?尼瑪紮西說是為了早點讀懂那些先進國家關於農業科技方麵的論文、期刊和書籍,同時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繼續深造,以便將來更有用武之地。[詳細] -
尼瑪紮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尼瑪紮西,西藏曆史上第一個農業博士、國家青稞專項首席科學家、被譽為“青稞王子”、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 清瘦的身材,紫外線長年照曬下臉龐略顯黝黑,嘴角留著很有個性的小胡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