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法學教育須跟上時代步伐

發布時間:2020-12-17 10:59: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法學教育的使命體(ti) 現在立德樹人、學術研究、谘政服務、文化傳(chuan) 承、國際交流等方麵,在全麵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hui) 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關(guan) 鍵性作用,需要與(yu) 時俱進,積極應對。

  法學教育的時代使命和堅守。

  今天,世界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社會(hui) 不僅(jin) 遭遇了單邊主義(yi) 對國際格局的深遠影響,還麵臨(lin) 著智能科技對社會(hui) 發展的深刻挑戰。與(yu) 此同時,新冠疫情對國際社會(hui) 帶來了深遠的疊加影響。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及疫情結束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國際社會(hui) 將對新冠疫情產(chan) 生的衝(chong) 擊進行修複、完善和發展。無論是單邊主義(yi) 還是新冠肺炎疫情,都擋不住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和平發展的美好願望,擋不住經濟全球化進程。為(wei) 了平穩、安全地促進對外開放,為(wei) 信息時代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保駕護航,法學教育應肩負起神聖使命。

  當前,我國在複合型高層次法治人才和國際化高層次法治人才的培養(yang) 方麵,亟待完善學科建設,創新培養(yang) 模式,提升培養(yang) 質量。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為(wei) 了提高和保證我國法學教育的質量,我們(men) 需要堅持做到三個(ge) 不變:一是培養(yang) 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要求不能變;二是培養(yang) 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內(nei) 容不能變;三是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法治文明建設培養(yang) 人才的目標不能變。

  與(yu) 此同時,為(wei) 了積極應對國家戰略需要,我國法學教育要相應進行改革。

  高水平對外開放急需國際化高層次法治人才。

  當前世界正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麵對境外各種敵對勢力的抬頭,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莊嚴(yan) 宣告,“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麵”“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並強調“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這就迫切需要法學教育直麵全球秩序調整和規則的新局勢,直麵國家戰略需求,加快培養(yang) 國家緊缺的大量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高層次法治人才,以推動解決(jue) 在對外開放包括“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所產(chan) 生的國際性法律問題,不斷開創法學教育的新局麵。反觀當前我國的法學教育,課程設置、考試選拔和學術交流等方麵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視程度有待於(yu) 進一步提高。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學中隻有法學大類專(zhuan) 業(ye) ,缺少對法學一級學科的進一步劃分。此外,在法學本科教學中,部分高校關(guan) 於(yu) 國際法的課程教學隻有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三門,且並非每校都能同時開設。在國家法律職業(ye) 資格考試等各種同人才選拔有關(guan) 的考試內(nei) 容中,國際法所占的分值比重比較少,這對學生學習(xi) 國際法的興(xing) 趣和動力或多或少帶有指揮棒的作用。在學術期刊發表和講座論壇研討方麵,關(guan) 於(yu) 國際法的文章數量質量和研討話題涉及麵都有所欠缺。上述幾點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我國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ang) 。

  有鑒於(yu) 此,法學教育的學科建設要與(yu) 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ang) 目標相適應,要加快建設國際法專(zhuan) 業(ye) ,可以考慮把國際法作為(wei) 一級學科獨立出來。同時,我們(men) 還應該構建拓寬一些交叉學科,比如,知識產(chan) 權法學、人工智能法學等。由此助推培養(yang) 高層次的涉外法治人才和精通科技、法律等交叉融合知識的服務型法治人才。

  新業(ye) 態“新空間”急需通曉智能科技的複合型法治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wei) 突發性的嚴(yan) 重公共衛生事件,客觀上凸顯了網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凸顯了發展以“互聯網+”為(wei) 特征的新業(ye) 態的重要性。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指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可以設想,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和網信科技的迭代發展,我國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將因智能科技發展而發生根本性變革。

  同時,我們(men) 也要看到,信息技術已給人類社會(hui) 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隨著智能科技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men) 的生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虛擬的網絡空間已成為(wei) 重要的社會(hui) 空間。這個(ge) 空間不同於(yu) 現實社會(hui) 空間,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思維方式、“遊戲規則”甚至特殊“語法”。虛擬空間的存在、發展,豐(feng) 富了現代社會(hui) 的形態,為(wei) 人們(men) 的現代化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這個(ge) 新生的世界也帶來各種安全問題,亟須規範、有序、和諧發展,是現代社會(hui) 治理的難題。

  因此,我們(men) 在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要冷靜思考隨之引發的法律、倫(lun) 理和社會(hui) 問題,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加強法治建設,為(wei) 營造風清氣正的現實社會(hui) 環境和網絡環境保駕護航。法學教育也要適應這一變化和需求,有計劃地培養(yang) 大量通曉智能科技、精通法律的複合型高層次法治人才。同時,研究網絡空間存在的安全隱患、法律漏洞,助推健全、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有效處理各種涉及信息技術的法律問題,以保障國家和人民群眾(zhong) 的利益不受損失。

  在法治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促進了不同學科門類的交叉融合,也客觀上促進了複合型法治人才的培養(yang) 。疫情期間各校實施“線上教學”,線上會(hui) 議、課程、信息交流比以往更頻繁,必將挑戰傳(chuan) 統教育範式。法學教育應該改變傳(chuan) 統的知識傳(chuan) 授,由知識傳(chuan) 授向能力培養(yang) 轉變。同時,還要打破高校和社會(hui) 之間的體(ti) 製壁壘,建立高校與(yu) 各級司法部門協同育人的模式,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yang) 適應社會(hui) 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總之,我國法學教育需要緊跟社會(hui) 變遷的步伐,培養(yang) 具有高度國際化適應能力、勝任全球經濟文化交流的,具有綜合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與(yu) 能力體(ti) 係的複合型法律人才。

  (作者係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法理學研究70年回理與(yu) 評析”[19AFX002]成果和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闡釋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精神理論研究專(zhuan) 項項目[XZZX-2019158]成果)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