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力推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學會新技能 邁向新生活
在西藏拉薩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示範園裏,奶牛養(yang) 殖車間的工人正忙著為(wei) 奶牛投放飼料,一麵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展示著車間的生產(chan) 情況。
“沒想到,牛還能這樣養(yang) !”看著現代化的養(yang) 殖大棚,在此工作的鬆盤鄉(xiang) 鬆盤村52歲村民普桑由衷感慨。
近年來,西藏大力推動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越來越多像普桑一樣的農(nong) 牧民通過勞動技能培訓實現轉移就業(ye) 。截至今年10月底,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共60.4萬(wan) 人,實現勞務收入45.4億(yi) 元。其中,全區跨地市轉移就業(ye) 77289人,區外轉移就業(ye) 5546人。
建設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示範園,帶動本地就業(ye)
對普桑來說,養(yang) 牛原先可不是什麽(me) 技術活。“把牛羊放去山上吃草,祖祖輩輩不都是這樣養(yang) 嗎?”普桑說。
粗放型養(yang) 殖帶來的是生產(chan) 效率的低下——不僅(jin) 出欄得要五六年,而且牛群死亡率也高。為(wei) 支援林周縣現代農(nong) 牧業(ye) 發展,2018年初,作為(wei) 江蘇省對口支援重要民生項目的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示範園開工建設。江蘇蘇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林周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韋國嶺介紹,項目總投資1.5億(yi) 元,主要發展犛牛繁育、養(yang) 殖和飼草加工產(chan) 業(ye) ,可以帶動附近農(nong) 牧民在本地就業(ye) ,在園區就業(ye) 的農(nong) 牧民月工資可達3500元以上。
剛進入格桑塘工作時,普桑有些手足無措:牛棚換成了現代化養(yang) 殖大棚,每頭牛的位置都安上了監控;傳(chuan) 統的粗飼料換成了科學配比的精飼料;還要打針、測溫、清理衛生。
“牧民習(xi) 慣了粗放式放牧,為(wei) 了讓他們(men) 盡快適應現代牧業(ye) ,我們(men) 安排了一係列專(zhuan) 業(ye) 培訓,幫助他們(men) 早日習(xi) 慣新工作。”園區負責人李發抒介紹,圍繞犛牛現代化養(yang) 殖,園區專(zhuan) 門安排了一係列針對性的培訓課程。
如今,普桑已經成了格桑塘園區養(yang) 牛工人的小組長。通過一係列技能培訓,普桑學會(hui) 了諸多技術,有時還能指導周圍同事學習(xi) 養(yang) 牛要點,幫助他們(men) 掌握新技術。普桑和兒(er) 子都在園區工作,“從(cong) 農(nong) 民變成工人,雖然牛不是自己的了,日子卻比之前好多了。”普桑說。
成立勞務輸出合作社,提高職業(ye) 技能
在日喀則市聶拉木縣乃龍鄉(xiang) ,“外出打工”已成為(wei) 當地人脫貧致富的優(you) 選項。2019年,乃龍鄉(xiang) 勞務輸出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年收入高達500萬(wan) 元,注冊(ce) 工人超500人。
乃龍鄉(xiang) 海拔4300多米,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產(chan) 業(ye) 不發達,鄉(xiang) 民隻能以務農(nong) 為(wei) 生,但僅(jin) 靠貧瘠的土地又難以致富。
紮西頓珠是乃龍鄉(xiang) 農(nong) 民,十幾年前曾外出打工。當時,青藏鐵路剛剛通車,紮西頓珠和老鄉(xiang) 阿旺紮西一起在拉薩火車站做裝卸工。
裝卸工工作辛苦,幹了一段時間,紮西頓珠萌生退意:“幹這活太辛苦,不如回家去放羊。”沒多久,紮西頓珠就從(cong) 青藏鐵路辭職,回鄉(xiang) 繼續務農(nong) 。
和紮西頓珠一起打工的阿旺紮西卻咬牙堅持下來。2012年,阿旺紮西成立了乃龍鄉(xiang) 勞務輸出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合作社裏多是山溝裏土生土長的農(nong) 牧民,文化水平低,也沒有專(zhuan) 業(ye) 技術。聶拉木縣積極開展培訓,為(wei) 農(nong) 牧民搭建勞務輸出橋梁,對接施工單位。合作社職業(ye) 技能培訓內(nei) 容不斷豐(feng) 富,陸續開展了編織、縫紉、駕駛技能培訓,還有汽車、摩托車、農(nong) 機具維修等課程,全麵提高農(nong) 牧民職業(ye) 技能。
看到阿旺紮西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紮西頓珠主動找到阿旺紮西,要求參加培訓。經過培訓後,紮西頓珠拿到了裝卸車駕駛證,成了一名專(zhuan) 業(ye) 裝卸工。紮西頓珠有了不錯的收入,幾年下來不但脫了貧、買(mai) 了車,還把積蓄拿出來開了一家小餐館。
從(cong) 農(nong) 村搬遷進城,享受更好就業(ye) 機會(hui)
在拉薩市柳梧新區的搬遷安置點,34歲的強珍開的小茶館分外熱鬧。穿梭在顧客之間,強珍不斷招呼著大家,臉上洋溢著笑容。
3年前,強珍還住在曲水縣達嘎鎮達嘎村,是個(ge) 地地道道的農(nong) 民。家裏3口人耕種著4畝(mu) 薄田,雖然不算貧困,但日子也緊巴。
為(wei) 了增加收入,強珍丈夫經常外出打工。山南市的建設項目多,強珍丈夫就學開車,給工地跑運輸。工資日結,收入並不穩定。強珍想跟丈夫一起打工,但缺乏技術隻能打雜,一個(ge) 月隻能掙1000多塊錢。
受惠於(yu) 易地搬遷政策,強珍一家2018年4月從(cong) 曲水縣搬到了位於(yu) 拉薩市區的柳梧新區,從(cong) 農(nong) 民成了市民。為(wei) 了幫助搬遷戶更好就業(ye) ,柳梧新區安排了一係列培訓,“保安、廚師、保潔,甚至是鉤織手藝、駕駛培訓等,這裏有好多課程。”強珍說。
接受培訓後,強珍做菜的手藝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xi) ,她的眼界更開闊了。“原來,在城市生活,有這麽(me) 多掙錢的機會(hui) 。”思前想後,在搬遷點附近開茶館的想法湧上了強珍心頭——“搬遷點人口密集,大家總要有休閑娛樂(le) 的地方。咱們(men) 社區目前還沒有茶館,我看這生意準能行。”
於(yu) 是,在當地幹部的支持下,強珍開始張羅起自己的小茶館。因為(wei) 手藝好,搬遷點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經常來強珍的店裏喝茶,強珍每天的營業(ye) 額有1000多元。
如今,看著茶館的生意紅火,強珍琢磨著買(mai) 輛車。“到時候,開著車給茶館進貨,還能在拉薩兜兜風,多美的生活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技能成才引領新時代風尚
近日,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競賽規格最高、競賽項目最多、參賽規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大賽。[詳細] -
培養更多西藏急需技能人才
要抓好職業教育總體規劃,研究製定提升職業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整合公辦學校、政府部門和民間職業教育培訓的資金和力量,使其優勢互補,提高培訓成效。[詳細] -
日喀則白朗縣旺久:技能培訓改變了我的生活
旺久是普普通通的蔬菜基地種植人員,既沒有多高的文化,也沒有超人的智慧,但他以不甘平庸的鑽勁、心係公司的情懷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詳細] -
“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記隆子縣返鄉就業大學生達瓦央金
她出生農家,是家裏唯一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到民營企業就業,這個決定不符合家人的期望,但她用出色的業績、不錯的收入,贏得了家人的支持和認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