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還應該繼續扮演社會分層的角色嗎
“沒有人告訴家長,教育是社會(hui) 分層的工具。”近來,網上流傳(chuan) 的這個(ge) 說法引發討論。聽起來,這個(ge) 說法頗有獨自發現“驚天秘密”之感。真如此嗎?
筆者認為(wei) ,當前早已溢出教育領域的焦慮,恰恰源於(yu) 社會(hui) 仍存在把教育作為(wei) 社會(hui) 分層工具的看法甚至期待。比如,“教育改變命運”“高考是改變寒門子弟命運的通道”“教育是打破階層固化的唯一機會(hui) ”等等。這些口號或者觀點,是當前社會(hui) 上關(guan) 於(yu) 教育、高考的“主流看法”,教育被賦予對受教育者進行社會(hui) 分層的功能。
而從(cong) 現實的教育管理和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來看,教育也確實扮演著“分層”的角色:中考的普職分流,成為(wei) 普職分層,中職被視為(wei) 低人一等的教育;高考招生的分批次錄取,給高校貼上“一本”“二本”“三本”的標簽;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直接對應學校的身份標簽,如是否“雙一流”等,並據此製訂選人標準。
按照這一教育管理和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教育的社會(hui) 分層功能就特別突出,分層的路徑也十分清晰,就是好幼兒(er) 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好生活。這也是當代中國社會(hui) 教育焦慮的根源:所有家長和學生都被卷入分層競爭(zheng) 中,而分層競爭(zheng) 從(cong) 進入幼兒(er) 園就開始了。
對於(yu) 教育的社會(hui) 分層功能,究竟該如何看待?從(cong) 當前的社會(hui) 輿論看,不少的人讚成教育應該繼續扮演社會(hui) 分層的功能,其理由是靠教育分層更公平,“努力學習(xi) 改變命運”,也激勵學生成為(wei) “人上人”。由此也不難理解,持有該立場的人,大多不認為(wei) 用人單位按學曆招聘人才是搞學曆歧視,高校和職業(ye) 就應該被分為(wei) 三六九等,否則就沒人會(hui) 那麽(me) 努力學習(xi) 了。
還有,針對用人單位提出隻招收“985”“雙一流”高校的畢業(ye) 生,就有不少人認為(wei) 這沒毛病,這些高校高考錄取分數高,學生考進這些高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然就應該獲得更高的評價(jia) 。近年來,用人單位招聘將非全日製研究生推至門外,對這一政策持支持態度的全日製研究生背後的邏輯倒也簡單明了:非全日製和全日製平等,那誰讀全日製?
可問題是,這種教育分層功能,伴隨每個(ge) 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會(hui) 一路製造被分層淘汰的“失敗學生”。更不容忽視的是,它讓人們(men) 關(guan) 注學曆多過關(guan) 注教育本身。在中國社會(hui) ,教育如何改變命運是占據絕對重要地位的話題。那麽(me) ,在分層教育中,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究竟有多少呢?據中國近年來的高考錄取數據,985高校的錄取率不足2%,211院校的錄取率不足5%。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呢?那些沒有考進名校甚至沒有考進大學、甚至普高的學生,他們(men) 接受分層教育的意義(yi) 何在?有誰能說,他們(men) 的命運就是接受被教育分層?
長期以來,職業(ye) 教育被作為(wei) 低於(yu) 本科教育的層次教育,就是教育扮演社會(hui) 分層功能所致。值得一再強調的是,職業(ye) 教育並不是低於(yu) 普通教育的層次教育,而是一種平等的類型教育。把職業(ye) 教育建設為(wei) 平等的類型教育,有利於(yu) 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但在分層思維支配下,人們(men) 普遍看不起技能人才,職業(ye) 教育也得不到社會(hui) 認可,繼而發展受阻。
與(yu) 教育分層功能對應的,就是當前的“唯分數”“唯升學”“唯學曆”評價(jia) 。客觀而言,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時代,由於(yu) 高等教育資源有限,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高,教育確實扮演社會(hui) 分層的作用。1993年我國實行大學畢業(ye) 生自主擇業(ye) 之前,每個(ge) 考入大學的學生,都獲得國家幹部的身份,畢業(ye) 時是包分配的。當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如果還讓教育扮演社會(hui) 分層的功能,就會(hui) 製造嚴(yan) 重的教育浪費、人才浪費,刺激內(nei) 卷化競爭(zheng) 。分層競爭(zheng) 導致一個(ge) 必然結果就是,所有學生不得已去讀碩、讀博,以成為(wei) 所謂的高層次人才。可以說,這種苗頭已經初顯。
這是必須正視的教育問題。國家層麵提出破“五唯”,其實就是要降低教育的分層功能,但還需要各方更進一步的實際行動。包括但不限於(yu) :切實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取消義(yi) 務教育階段的重點校、重點班;治理高中階段的超級高中現象,逐步推進高中均衡發展;推進高校在各自定位上辦出特色和高質量;扭轉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用人的唯名校、唯學曆導向,建立以能力為(wei) 基礎評價(jia) 人才的新體(ti) 係。(作者:熊丙奇,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推進智慧教育工程建設助力拉薩市教育事業發展
在今年的拉薩市兩會上,王超丹提交了推進拉薩市智慧教育工程建設的相關提案,建議加快智慧教育體係化建設,提升拉薩基礎教育的智能化水平。[詳細] -
援藏高校全方位推進西藏大學更好發展
圍繞《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方案》,西藏大學與各高校簽訂了對口支援協議書,並就西藏“7+1”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達成協議,為援藏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效遵循。[詳細] -
米瑪紮堆:不負人民的重托
米瑪紮堆是拉薩市第四高級中學副校長,他說“得知自己被選上政協委員,內心激動又興奮。[詳細] -
湖北組團式教育援藏教師馬丹:一片丹心獻雅礱
2016年,馬丹主動報名參加湖北省第一批組團式教育援藏,來到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擔任音樂教師;2019年,她再次主動報名參加湖北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到山南市東輝中學擔任音樂教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