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既要工作,也要詩和遠方——看年輕一代的職業選擇

發布時間:2021-02-01 15: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於(yu) 年輕人而言,傳(chuan) 統職業(ye) 還是求職的第一選擇嗎?初入職場的不適應要用何種方式化解?職業(ye) 與(yu) 生活之間,能否“不做選擇全都要”……作為(wei) 職場新力量,當代青年擇業(ye) 觀的變化,一直受到社會(hui) 各界廣泛關(guan) 注。

  記者調查發現,社會(hui) 轉型與(yu) 技術進步正在推動當代青年擇業(ye) 觀轉變。立穩腳跟、期待“獨立行走”的同時,他們(men) 追尋著自己的喜好與(yu) 夢想。年輕人湧入職場海洋,既擁抱新型職業(ye) ,造就了享受雙重生活的“斜杠青年”,也存在著一言不合就“閃辭”等問題。

  新型職業(ye) :年輕敢“嚐鮮”

  備好腳本,擺開道具,調整燈光。“3,2,1……”

  “95後”餘(yu) 毅涵開始了新的拍攝。去年大學畢業(ye) 後,廣告專(zhuan) 業(ye) 的他沒有坐進格子間成為(wei) 一名白領,而是選擇將自己的愛好變為(wei) 工作,當起了全職美妝視頻“UP主”。

  “讀大學的時候,我開始嚐試做美妝視頻,瀏覽量一般隻有幾百人次。但畢業(ye) 前發的一條視頻突然‘爆紅’,很快被頂到視頻平台首頁。”餘(yu) 毅涵告訴記者,“我意識到,憑借努力也能有被大家關(guan) 注的一天,於(yu) 是下定決(jue) 心全職當‘網紅’。”

  不過,對於(yu) 視頻“UP主”的工作,餘(yu) 毅涵保持了相當的冷靜與(yu) 理性。“我覺得‘UP主’是互聯網時代產(chan) 物中一份普通的工作,和之前所有傳(chuan) 統行業(ye) 一樣,也需要不斷學習(xi) 、不斷努力,通過學習(xi) 行業(ye) 領頭羊的特色和優(you) 勢來不斷改進提高自己。”

  目前,餘(yu) 毅涵最受歡迎的一則美妝視頻已有近24萬(wan) 的播放量,作品也多次被推上視頻網站首頁。

  近年來,像餘(yu) 毅涵這樣從(cong) 事新型職業(ye) 的青年並不少見。社會(hui) 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型職業(ye) 大批湧現。

  《2019年生活服務業(ye) 新職業(ye) 人群報告》顯示,在新型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中,“90後”占據了“半壁江山”,“95後”的占比超過22%。他們(men) 大多處於(yu) 剛畢業(ye) 或畢業(ye) 不久的狀態,新職業(ye) 為(wei) 處於(yu) 擇業(ye) 期的青年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就業(ye) 選擇。

  中國社科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敬寶認為(wei) ,青年對新型職業(ye) 的青睞有經濟和非經濟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原因。“從(cong) 市場的角度來看,新型職業(ye) 代表全新或更高級的消費需求,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更好的發展前景。”同時,黃敬寶指出,新型職業(ye) 更符合青年具備的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的特點,因此受到年輕群體(ti) 的追捧。

  不過,一些新型職業(ye) 從(cong) 業(ye) 者也麵臨(lin) “成長的煩惱”。比如,行業(ye) “風口”變化快、職業(ye) 發展不穩定、社會(hui) 認可度不高等。

  談及自己如何從(cong) 一名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轉身為(wei) 桌遊館老板,趙文鵬認為(wei) 是愛好與(yu) 行業(ye) “風口”共同使然。“2015年,我準備創業(ye) 。在資金預算很少的情況下,我一點點縮小範圍,最後覺得桌遊是一個(ge) 不錯的機遇。”

  入場近6年後,趙文鵬對桌遊行業(ye) 卻隱隱有些擔憂。“桌遊這個(ge) 領域已經處於(yu) 一種比較飽和狀態,市場競爭(zheng) 比較激烈,經營的利潤也相對較低。”隨著“風口”的變化,他計劃以桌遊市場來試水社交行業(ye) ,準備下一次創業(ye) 。

  麵對新型職業(ye) ,一些父母也戴上了“有色眼鏡”,認為(wei) 這樣的工作“不正當”“不穩定”。比如,餘(yu) 毅涵的父母至今對於(yu) 兒(er) 子從(cong) 事的工作還保留不同的聲音。“他們(men) 對我這份工作是做什麽(me) 、如何盈利等都了解得比較模糊。”餘(yu) 毅涵說。

  不過,這些問題並沒有冷卻年輕人投身新型職業(ye) 的熱情。一項調查顯示,在2000名青年受訪者中,96.1%的人認為(wei) 如果有機會(hui) ,願意去從(cong) 事新型職業(ye) ;62.5%的受訪者認為(wei) 新型職業(ye) 能激勵勞動者從(cong) 更多角度拓展個(ge) 人價(jia) 值。

  “斜杠青年”:要工作也要愛好

  寫(xie) 字樓白領、健身房教練、電台主播、自由撰稿人……這些看似毫不相關(guan) 的身份,在當下的年輕人身上卻可能隨機組合出現。這種擁有多重職業(ye) 和身份的人,被稱作“斜杠青年”。

  小輝白天的身份是一名出版社編輯,下班後,他則是一名電台主播。說到自己的雙重職業(ye) 身份,小輝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在工作和愛好間折衷的選擇”。

  對於(yu) 國學專(zhuan) 業(ye) 出身的他來說,出版社的工作專(zhuan) 業(ye) 對口,也是了解行業(ye) 發展與(yu) 拓展人脈的寶貴機會(hui) 。而電台工作則能充分滿足自己當主播的愛好,同時還有另一份薪水。

  《中國青年報》社會(hui) 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斜杠青年”。《2019年兩(liang) 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報告則指出,全國年輕群體(ti) 中有主業(ye) 的兼職者、創業(ye) 者已超8000萬(wan) 人。

  “斜杠生活”為(wei) 什麽(me) 受到年輕群體(ti) 的青睞?

  在北京大學研究員靳戈看來,“斜杠青年”的成因多種多樣。一部分年輕人選擇“斜杠生活”,是因為(wei) 既無法舍棄本職工作帶來的收入保障,又渴望能在興(xing) 趣愛好上繼續深入挖掘。同時,還有一部分“斜杠青年”選擇多麵生活,是希望能夠多元發展自己的興(xing) 趣愛好,渴望在不同的工作中得到鍛煉和成長。

  “90後”女孩莉莉在某一線城市從(cong) 事健康顧問和舞蹈老師兩(liang) 份工作。在她眼中,這兩(liang) 份工作並不存在衝(chong) 突。

  “舞蹈老師的上課時間不固定,有許多零碎的閑暇時間。”莉莉告訴記者,“維持健康狀態是每位舞者必須的修行,況且健康顧問谘詢在線上就能開展。”於(yu) 是,莉莉舞蹈與(yu) 健康的“兩(liang) 棲”發展開始得自然而然。

  “斜杠生活”作為(wei) 多種職業(ye) 體(ti) 驗,既能為(wei) 廣大青年帶來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新鮮感,也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和發展機會(hui) 。目前,莉莉就打算繼續享受自己多元的工作體(ti) 驗,並為(wei) 下一步的工作轉型打下基礎。

  黃敬寶認為(wei) ,莉莉這種“斜杠青年”的出現,主要得益於(yu) 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身兼數職,需要協調不同的工作時間,而新技術的應用為(wei) 遠程辦公提供了支持。互聯網時代,工作的時空限製被打破,很多青年可以在業(ye) 餘(yu) 時間完成第二職業(ye) 或第三職業(ye) 的工作。”

  頻繁跳槽:不願在職場“將就”

  “領導總是對我的工作這不滿意、那不滿意,又拿不出直接合理的修改方案。即使有挑不出錯的時候,我也不會(hui) 得到領導的表揚。”聊起自己的工作,小卓一肚子怨氣。

  去年7月,小卓的新業(ye) 務策劃被要求推翻重來,這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從(cong) 上司的批評教育到作出離職的決(jue) 定,她隻用了半天時間。離職時,小卓還撂下“狠話”:是金子總會(hui) 發光,既然這裏不稱心如意,還不如尋找下一個(ge) 棲身之所。

  前不久,同為(wei) “90後”的小一則選擇從(cong) 入職不足兩(liang) 個(ge) 月的公司“跑路”。“每天從(cong) 早10點到晚10點幾乎都是待命的狀態。如果十分鍾內(nei) 沒有回複工作微信,上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

  小一覺得自己躺在家的時間漸漸變成了工作時段,這樣的狀態讓她在不斷的高度敏感和緊張中失去了自己的個(ge) 人生活。

  職業(ye) 社交網站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明顯遞減的趨勢。“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而“90後”驟減到19個(ge) 月,“95後”隻要7個(ge) 月。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將就”工作。許多人認為(wei) ,自己不喜歡,就不會(hui) 有工作熱情。因此不斷切換“賽道”,直至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時下,“一言不合就離職”“工作不是當初想象的模樣就閃退”等“閃辭”現象也屢屢引發社會(hui) 熱議。

  在靳戈看來,青年群體(ti) “閃辭”行為(wei) 的背後,反映出社會(hui) 環境的變化。“新興(xing) 行業(ye) 帶來的‘造富神話’引起了年輕群體(ti) 如何進入薪酬提升‘快車道’的焦慮。‘996’等工作模式也為(wei) 年輕人施加了更大的職場壓力。”同時,社會(hui) 上職位選擇的豐(feng) 富多元,也助推了“閃辭”現象。

  但專(zhuan) 家也認為(wei) ,“閃辭”這一行為(wei) 在青年群體(ti) 中的頻發,也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和隱患。

  “理性的辭職或跳槽能增強工作技能和環境適應能力,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有利於(yu) 青年的職業(ye) 發展。而‘閃辭’主要體(ti) 現為(wei) 工作時間較短而頻繁辭職,更多的是基於(yu) 感性和一時衝(chong) 動,不利於(yu) 工作經驗和人力資本的積累。”黃敬寶指出,“草率辭職後,如果沒有再就業(ye) 機會(hui) 、就麵臨(lin) 較大的失業(ye) 風險,可能失去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

  專(zhuan) 家們(men) 建議,年輕人追隨自己的意誌自由選擇雖好,但同時也要積極調整心態,努力主動去適應職場。當代青年要努力適應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壓力與(yu) 問題,熟悉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在選擇“逃離”之外,也要努力實現職場生活的自洽。可以辭職,但要經過深思熟慮,而不能僅(jin) 靠衝(chong) 動。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