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新青年紮西培楚的“創生活”
運營有兩(liang) 個(ge) 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本地公眾(zhong) 號,主理一家原生態藏餐廳,同時還是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的項目總監建築師。1995年出生的紮西培楚,雖算不上雲(yun) 南香格裏拉最成功的藏族青年,但肯定代表雪域高原上的新生代。
——在曾經長期“靠天吃飯”的雪域高原,新一代藏族青年正憑借充分的教育機會(hui) 、更廣闊的文化視野、更多樣的線上線下途徑,在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以獨有的想象力走上創業(ye) 致富路。
和大部分出生在香格裏拉城區的孩子一樣,紮西在當地一直讀到高中,高考後離開家鄉(xiang) 到外地讀大學。因為(wei) 喜歡歐美文化,他選擇中西聯合辦學的西交利物浦大學,學習(xi) 城市規劃與(yu) 設計。
在上大學前,紮西關(guan) 注現代建築遠多於(yu) 藏式建築。他會(hui) 做西餐,卻不懂唐卡……不過,大學同學對藏文化的熱情,讓他開始了相關(guan) 的思考。
“我們(men) 吃糌粑、喝酥油茶,我們(men) 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們(men) 骨子裏流淌的就是藏族的血液。”2017年新年伊始,紮西和四個(ge) 有共同想法的藏族大學生一拍即合,創辦公眾(zhong) 號“藏香galsang”。大家開始有意識地學畫唐卡、拉弦子、學藏文、騎行川藏線……並借助公眾(zhong) 號,分享他們(men) 學習(xi) 、發掘藏族文化的過程。
“我們(men) 就想把這個(ge) 過程分享出來,分享給同樣想要改變的年輕藏族,也分享給對藏文化感興(xing) 趣的人。”紮西培楚說。
大學畢業(ye) 後,紮西和許多外出求學的藏族年輕人一樣,選擇了回家鄉(xiang) 工作。不過,這一次,他並未和大部分人一樣考公務員,而是繼續走在發揚民族文化的創業(ye) 路上。先是試水生態藏餐廳,後又致力於(yu) 研究新鄉(xiang) 土建築的發展。
“藏族人認為(wei) 糧食是上天的恩賜,天上的鳥兒(er) 要吃,地下的蟲要吃,人不能獨占。所以老一輩種地都不用化肥和農(nong) 藥。”紮西培楚說,每年秋收,村民還會(hui) 留一小塊地不收割,給鳥兒(er) 、蟲子們(men) 吃。這讓他特別感動,決(jue) 定做隻用當地有機食材的生態餐廳。
如今,由紮西設計的兼具現代與(yu) 傳(chuan) 統風格的藏餐廳“喀拉卡爾”,不僅(jin) 備受當地藏族人喜愛,也成為(wei) 外地遊客體(ti) 驗藏餐的首選地之一。
“家鄉(xiang) 的一位詩人曾說過:‘雪山本身有一雙眼睛,她看著我們(men) ,看我們(men) 在想什麽(me) ,做什麽(me) 。’在這個(ge) 時代,需要為(wei) 民族文化傳(chuan) 承出一份力的,恰恰是我們(men) 年輕一代。”在做餐廳之餘(yu) ,紮西和朋友們(men) 仍堅持在公眾(zhong) 號上分享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並不定期舉(ju) 辦文化沙龍、公益冬令營等活動,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
就在不久前,紮西的團隊又承接當地一個(ge) 民宿設計項目。這一次,他們(men) 希望打造一個(ge) 書(shu) 院,複原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裏的“香格裏拉之心”。
“新的一年,希望創造更多可能。”這是紮西的新年願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邊宗布赤創辦共享自習室——隻為書香飄萬家
邊宗布赤經過考察,了解到西藏目前集中式學習環境依然短缺後,就決定把創辦共享自習室定位為自己的目標,希望能夠給每個正在為夢想奔波的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詳細] -
桑吉多傑:“讓更多年輕人掌握致富技能”
來自林芝市波密縣的21歲藏族小夥桑吉多傑,從小就對汽車情有獨鍾,喜歡各種各樣的汽車,上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汽車技術這個專業。[詳細] -
次仁紮西:小學教育中安全管理探析
兒童安全教育的核心環節在於提升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使他們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養成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詳細] -
“飛翔”教師林瑤
近年來,借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東風,吉尼賽第二寄宿學校的辦學條件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