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揚州支教團裏有個“老西藏” 7年三踏援藏路

發布時間:2021-03-10 10:26:00來源: 揚州日報-揚州網


袁良萍和班上學生合影。楚楚 攝

  “媽媽,祝你節日快樂(le) ,你是我心中永遠的‘女神’。”昨天下午1:20,在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袁良萍剛剛下課,就接到了2000多公裏以外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兒(er) 子,特地給她送上“女神節”祝福。

  7年前,袁良萍是揚州首批援藏教師團隊中唯一女教師,如今,她是團隊中援藏時間最長的女教師。她說:“選擇了援藏就是選擇了吃苦,看著這裏的孩子通過讀書(shu) 改變命運,一切都值得!”

  揚州援藏教師團裏的“老西藏”

  “兒(er) 子的電話、老公‘隔空’訂購的鮮花、當地同事帶來的美食,還有學校臨(lin) 時通知放半天假……這些都是我的節日禮物。”電話裏,袁良萍的流露出幸福。目前,袁良萍帶3個(ge) 初中畢業(ye) 班的道德與(yu) 法治課,一周21節課,在援藏老師中課務算多的,“課上多了有點喘,算是高原反應。”

  2014年,高郵第二中學教師袁良萍作為(wei) 揚州首批援藏教師來到拉薩,2015年援藏期滿回郵工作。之後,她又分別於(yu) 2017年、2019年兩(liang) 度申請赴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支教,是揚州援藏團隊中支教時間最長的女老師。

  “我原本教初一和初二,但我想陪著孩子們(men) 一起走過中考。”袁良萍回憶,學生當時也很不舍,“我跟他們(men) 說,如果你們(men) 考得好,我就留下來,結果考得都不錯。”正是那屆初三學生,中考時道德與(yu) 法治均分位列拉薩全市第一。

  援藏五年,越來越多學生眼裏“閃著光”

  班上孩子都是藏族學生,天性好動,而且很多是從(cong) 農(nong) 牧區來,學習(xi) 基礎較弱。在課堂上,袁良萍將抽象的知識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給學生。課堂之外,她還會(hui) 給孩子們(men) 介紹各種新鮮事物,以及外麵的美好世界。

  “道德與(yu) 法治學科的特點是要多背誦,為(wei) 了鼓勵他們(men) ,我自己出錢買(mai) 了獎品,用來獎勵那些出色的學生。”袁良萍說,“學生一旦認真起來,潛力還是很大的。課後常常和他們(men) 交流,以心換心,我漸漸發現越來越多學生的眼睛裏開始‘閃著光’。”

  “三八”婦女節前兩(liang) 天,袁良萍還給自己資助的一名學生發了消息。“她叫索拉,去年中考考出了580多分的好成績,順利考入內(nei) 地西藏高中班。我們(men) 一直保持聯係。”袁良萍開心地說。

  索拉曾在接受采訪時說,上初三以後,學習(xi) 壓力挺大,也想過放棄,但是看到老師這麽(me) 辛苦,不忍心放棄,最後衝(chong) 刺了一把,考到了好成績。

  錯過兒(er) 子成長,雖有遺憾但卻值得

  幾年的援藏生活,袁良萍不僅(jin) 臉上早已掛起了“高原紅”,皮膚也曬得黝黑。“就剩不會(hui) 說藏語了。”袁良萍笑著說。

  第一次進藏時,袁良萍的兒(er) 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如今,兒(er) 子已經上初一,她錯過了陪伴孩子長大的寶貴時光。昨天下午兒(er) 子的一通電話,讓袁良萍覺得兒(er) 子“長大了”。

  錯過兒(er) 子成長的時光,袁良萍覺得有些遺憾,但仍覺得“值得”。她說,“讀書(shu) 改變命運,對當地孩子來說是一句最實在的話,我們(men) 多做一點,他們(men) 就多點希望。”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