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新高考帶來哪些新變化——高考綜合改革七周年回眸

發布時間:2021-09-15 14:10: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高考改革,關(guan) 係著萬(wan) 千學子的前途命運,承載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殷切期望。

  2014年9月,以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wei) 標誌,我國開啟了自1977年恢複統一高考以來最全麵、最係統、最深刻的一輪高考改革。當年,上海、浙江率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dong) 、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試點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dong) 、重慶8個(ge) 省市。

  7年來,高考綜合改革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科學選拔人才”的期許中,由東(dong) 部向中西部穩妥推進。到今年9月,新高考方案在14個(ge) 省市均已平穩落地,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帶動了一係列教育變革。

  新高考給廣大考生和家長帶來哪些影響和新變化?中學和高校又麵臨(lin) 哪些挑戰和機遇?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學生新變化:追求全麵多元個(ge) 性化發展

  時隔7年,當被問起新高考最大變化時,浙江省溫州中學2017屆畢業(ye) 生、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2021級直博生翁煥博還是毫不猶豫地說:“選!喜歡什麽(me) ,擅長什麽(me) ,就選什麽(me) !”

  打破傳(chuan) 統理科考“物化生”、文科考“史地政”的限製,參加浙江新高考的考生,除“語數英”3門必考科目外,還可以從(cong) 7門學業(ye) 水平考試科目中任選3門(上海為(wei) “6選3”),組成自己的考試方案。據統計,浙滬兩(liang) 地有超過七成的考生選擇了新的科目組合,個(ge) 人興(xing) 趣愛好和潛能特點得到了充分體(ti) 現。

  “我從(cong) 小就特別喜歡地理,立誌成為(wei) 李四光那樣的地質學家。但傳(chuan) 統理科不考地理,文科又不涉及物理、化學等地質研究必不可缺的知識。”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深造的王寧就是新高考的受益者,高中“物化地”的個(ge) 性化組合,為(wei) 他如今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打下了紮實基礎。

  在浙江大學本科生招生處處長朱佐想看來,學生選擇權的增加帶來了多重積極變化:一是學生發展更全麵,文科思維與(yu) 理科思維碰撞融合,有助於(yu) 提升綜合素質;二是成長路徑更多元,選科組合強調個(ge) 人興(xing) 趣特長,誌願填報也由學校導向轉為(wei) 專(zhuan) 業(ye) 導向;三是未來誌向更明確,學生選定選考科目的同時也基本確定了報考專(zhuan) 業(ye) 範圍,學習(xi) 動力被有效激發。他還向記者透露,在浙大2017級本科生中,浙滬兩(liang) 地生源的績點和優(you) 秀率均高於(yu) 全校平均水平,且比改革前有所提升。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的印證。他和團隊對多個(ge) 新高考落地省份進行了長期跟蹤評價(jia) ,數據顯示,無論是中學校長教師、考生及其家長,還是高校教師與(yu) 大學生,都普遍認同以學生為(wei) 中心、增加學生選擇權的改革導向,學生群體(ti) 對選科選考的滿意度較高。

  根據各省份實施方案,前兩(liang) 批試點省份是“3+3”模式,而第三批采取的是“3+1+2”模式。其中“3”為(wei) 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1”為(wei) 首選科目,考生須在物理、曆史科目中選擇1科;“2”為(wei) 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選擇2科;統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計原始成績,選考科目則按等級賦分後計入總成績。

  “這是充分考慮各省份原有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以及改革階段特征的結果。”福建省教育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3+1+2”方案有12種組合,大幅降低了新高考對高中師資、教室等軟硬件資源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區和考生大省推進改革的難度。

  教育部考試中心常務副書(shu) 記於(yu) 涵表示,“3+1+2”方案與(yu) 此前“3+3”方案在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時突出了物理、曆史兩(liang) 個(ge) 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yang) 中的基礎作用。在選擇的維度上,既要保證個(ge) 體(ti) 選擇的自主空間,又要顧及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yang) 局部上的剛性限製,更要體(ti) 現國家整體(ti) 需求和長遠利益。

  “盡管人文社科類人才也很重要,但從(cong) 當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需求來看,高等教育首先應培養(yang) 更多的理工類人才。而物理在自然科學中的基礎性,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組成員陳誌文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切忌為(wei) 了分數最大化而功利性選科,故意避開難度較大的科目。許多頂尖高校的理工科專(zhuan) 業(ye) ,如果不選物理和化學甚至沒有報考的機會(hui) 。金融工程、教育技術學等社會(hui) 科學類專(zhuan) 業(ye) ,同樣需要較強的數理基礎。新高考分數的價(jia) 值高低,更多取決(jue) 於(yu) 選科結構,應該先確定方向,在此基礎上提升成績才是正解。

  高中新要求:創新教學模式和生涯教育

  上海浦東(dong) 中學校長倪瑞明回憶說,當初看到新高考改革方案時,不由得心頭一緊:“不改不行了!”

  “7選3”有35種組合,“6選3”有20種組合,最少的“3+1+2”方案也有12種組合,學生怎樣從(cong) 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套餐”?學校又該如何配置師資和教室?這對高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很高要求。

  一方麵,為(wei) 適應新的科目組合,高中階段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等新常態應運而生,改變了原來行政班“齊步走”的教學模式。

  上海各區各校根據實際情況,摸索出了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3種不同的編班模式。海南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設,輔助學校預估資源需求,實現選科組合開放,幫助學校解決(jue) 在走班教學過程中分班排課與(yu) 教學管理的難題。多個(ge) 省份還通過返聘優(you) 秀退休教師、探索“縣管校聘”、對富餘(yu) 學科教師轉崗培訓等措施,緩解部分學科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同時新改擴建部分高中,著力改善辦學條件。

  另一方麵,中學階段的學業(ye) 與(yu) 進入高校選擇的專(zhuan) 業(ye) ,甚至日後安身立命的職業(ye) 緊密結合,在高中開展職業(ye) 生涯教育和學科專(zhuan) 業(ye) 認知的重要性凸顯。

  武漢二十中投入400萬(wan) 元,進行軟硬件建設,實現高一新生生涯規劃課全覆蓋。北京東(dong) 城區自2017年起啟動了“生涯教練”種子培訓計劃,通過加強生涯教育師資來破題。湖北從(cong) 2018年啟動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教師培訓項目至今,已培訓相關(guan) 教師1632人。山東(dong) 青島要求全市中小學要開齊開好生涯教育課,高中學生發展指導課程1學分、職業(ye) 體(ti) 驗活動3學分,重點在高一、二年級實施,每周安排1課時或統籌使用。

  記者調研發現,“高質量生涯教育師資短缺”是各地各校普遍麵臨(lin) 的問題,這在中西部地區和縣域高中尤為(wei) 明顯。河北某縣域高中校長就表示,現有師資力量隻能支撐起簡單的生涯規劃和職業(ye) 體(ti) 驗,如學生問及某一專(zhuan) 業(ye) 的細節問題,生涯教育課程教師也隻能臨(lin) 時上網查資料,“現學現賣”的問題有待解決(jue) 。

  對此,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yu) 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秋旺建議,覆蓋92個(ge) 專(zhuan) 業(ye) 大類的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應充分發揮谘詢指導作用,組織權威專(zhuan) 家錄製專(zhuan) 業(ye) 科普視頻、撰寫(xie) 相關(guan) 解讀文章,細致介紹各個(ge) 學科的知識結構及就業(ye) 方向,並通過官方信息化平台向大中小學生免費開放。

  王秋旺認為(wei) ,此舉(ju) 不僅(jin) 能縮小城鄉(xiang) 教育資源差距,幫助廣大學生將生涯規劃、專(zhuan) 業(ye) 選擇和學習(xi) 動力有機統一起來,更有利於(yu) 各個(ge) 學科找到真正感興(xing) 趣、願意紮根鑽研的“後浪”,促進高中與(yu) 高校協同育人。

  除了選科選考,受訪考生和家長還特別關(guan) 心“兩(liang) 依據一參考”中的“參考”,即綜合素質評價(jia) 。據了解,14個(ge) 改革省份均開發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信息管理係統,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作為(wei) 畢業(ye) 和升學的重要參考,這將逐步改變簡單以高考成績評價(jia) 學生的方式和導向。

  在鍾秉林看來,把綜合素質測評檔案用好,首先要“可信”,不能有水分,更不能弄虛作假;其次要“可比”,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反映一個(ge) 個(ge) 活生生的學生的發展狀況,不能千篇一律、套話空話;三是要“使用”,高校要探索合理使用綜合素質評價(jia) 結果的場景和方法,如一些高校在“強基計劃”招生中就將綜合素質評價(jia) 結果作為(wei) 重要參考。

  大學新挑戰:注重專(zhuan) 業(ye) 特色與(yu) 內(nei) 涵建設

  多位專(zhuan) 家都表示,這一輪高考改革之所以稱為(wei) 綜合改革,是因為(wei) 這不僅(jin) 是一場針對考試方式和考試內(nei) 容的改革,更是通過教學—考試—招生鏈條的整體(ti) 設計,倒逼學生培養(yang) 模式的變革,既牽動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也影響高校招生錄取環節甚至是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案。

  陳誌文指出,過去按學校填報誌願,高水平大學的最低分數線往往可控,多數本科院校也不愁生源。在高校擴招背景下,許多高校“攤大餅”式布局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越來越雷同,甚至出現“千校一麵”的困境。而新高考招生錄取實行“院校專(zhuan) 業(ye) 組”或“院校+專(zhuan) 業(ye) ”的模式,理論上一個(ge) 專(zhuan) 業(ye) 一個(ge) 分數線,這給具有較強學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了趕超機會(hui) ,也為(wei) 高水平大學的薄弱學科敲響了警鍾。新高考改革與(yu) “雙一流”建設形成合圍,引導高校在學科布局上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內(nei) 涵建設,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

  “專(zhuan) 業(ye) 導向的誌願填報方式下,高校各專(zhuan) 業(ye) 的建設水平和選才要求都將在招生中予以體(ti) 現。高校若要保持競爭(zheng) 力,必須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選拔方式和培養(yang) 方案。”朱佐想強調,高校要樹立全麵招生質量觀,著眼“招生—培養(yang) —就業(ye) ”一體(ti) 化,在招生設計上,將對學生選科要求相同的專(zhuan) 業(ye) 納入同一招生類別。要強化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建設,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案,積極謀劃布局戰略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交叉複合專(zhuan) 業(ye) 以及適應未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前瞻專(zhuan) 業(ye) ,並將人才培養(yang) 質量作為(wei) 招生專(zhuan) 業(ye) 動態優(you) 化調整的重要因素。

  記者注意到,之前曾經出現“物理遇冷”“棄考化學”等聲音,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長在麵臨(lin) 選科時有所猶豫。

  王秋旺指出,新高考一端是中學,一端是高校,中學應積極開展生涯教育,引導考生和家長理性選科;更重要的是高校要負起責任,對本科招生專(zhuan) 業(ye) 對應的選科科目進行規範要求,決(jue) 不能為(wei) 了保分數線而不顧相關(guan) 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yang) 中的基礎作用,對選考科目不作任何限製。

  陳誌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物理非常強調體(ti) 係性,也是邏輯思維訓練的重要載體(ti) ,在普通高校本科的92個(ge) 專(zhuan) 業(ye) 大類中,有七成需要學生具備紮實的物理基礎,另有六成涉及化學。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角度看,建立強有力的招生專(zhuan) 業(ye) 選考科目要求勢在必行。我們(men) 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也要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yang) 的實際需求,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