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教育時評:好的課後服務一定是最接近兒童的

發布時間:2021-09-30 10:12: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課後服務是民生熱點,也是教育新命題。近年來,課後服務在全國範圍內(nei) 有一些有益探索,但總體(ti) 看依然停留在起步階段,不論從(cong) 時間安排還是從(cong) 服務品質上都無法達成預期。“雙減”政策出台後,課後服務的轉型發展成為(wei) 賦予中小學校的重大使命。

  如何把好的國策轉化為(wei) 現實,真正受益每個(ge) 人?切入點與(yu) 落腳點是學生。學生是教育服務的第一對象,也是教育質量的第一反映,他們(men) 的感受與(yu) 體(ti) 驗、成長與(yu) 發展狀態直接折射出教育服務的品質,要走近學生,換位思考。學生對課後服務的普遍需求是“希望下午四點後有一個(ge) 屬於(yu) 自己的新天地”。學校能做出天地的轉換嗎?能給出一個(ge) 全新的世界與(yu) 體(ti) 驗嗎?久居於(yu) 室內(nei) 的學生對室外的放飛充滿憧憬,學校不能無視,而是要積極打造新的時空體(ti) 驗。現在的孩子缺少玩伴,學校的優(you) 勢恰恰可以彌補這一點。因此,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nei) ,學校要讓學科教室與(yu) 服務天地有空間的轉換,提供有選擇的玩伴體(ti) 驗。

  家長和教師是課後服務最敏感的人群。做好課後服務,從(cong) 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做好家長和教師的工作。對於(yu) 家長而言,課後服務方便了接送,孩子能及時完成作業(ye) 並適當發展興(xing) 趣愛好。而課後服務不僅(jin) 僅(jin) 需要學校的時空支撐,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與(yu) 指導團隊,有一定的課程形態,不能全部依靠學校和教師,如果全靠學校和教師,反而會(hui) 使得教師從(cong) 專(zhuan) 業(ye) 方陣走向服務方陣,破壞了教育生態。做好家長工作,不是靠一所學校、一個(ge) 片區就能完成的,需要全民統一認識。要讓大家明白課後服務是集體(ti) 釋壓——用集體(ti) 分擔的形式釋壓。全盤托付給學校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要考慮師生的負荷程度,別解決(jue) 了接送困難、彌補了培訓缺口,卻破壞了正常的教育生態。

  基於(yu) 以上的教育直覺與(yu) 常識,我建議從(cong) 五個(ge) 方麵做係統謀劃:

  第一,規劃時間。學生在校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家長接送孩子不是越遲越好。課後服務時間上要有統一與(yu) 差異的設置,沒有托管的可以正常下課時就離校,有托管的一小時後放學,接送有困難的再延遲一小時,個(ge) 別有特殊需求的還可以再延後半小時,基本上是15:30、16:30、17:30、18:00四個(ge) 時段。家長不要有從(cong) 眾(zhong) 心理,隻要家長有時間,隻要孩子願意,就要果斷選擇正常的放學時間,讓孩子有正常的課餘(yu) 時光。隻有有所分流,才能實現教師彈性上下班。

  第二,重構空間。在一個(ge) 空間待久了,就想走進新的空間,這是每個(ge) 人的基本心理,孩子更是如此。課後服務不能等同於(yu) 教室托管,要想讓學生接受“5+2”,政府要積極打造以學校為(wei) 中心的一公裏課後服務圈,讓社會(hui) 各種教育力量與(yu) 機構參與(yu) 進來,以少年宮、科普園的形態半公益運作,讓學生可以就近選擇不同形態的課後服務。學校更要主動擔當,就地轉型,讓“5+2”在空間上等同於(yu) “學校+俱樂(le) 部”,線上線下架通,以此帶來學習(xi) 狀態的升華。

  第三,打造聯盟。課後服務不是學校單方的事,首先要打造教師主力聯盟,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讓教師彼此協作。其次要打造家校聯盟,家長是學校最大的盟友,很多家長有一技之長,也有很多熱心的誌願者,可以請他們(men) 融入課後服務團隊,共同打造和諧美好的校園文化。再其次,要打造社區聯盟,引進社區義(yi) 工和社會(hui) 培訓機構指導師,豐(feng) 富課後服務的團隊。最後,要打造學伴聯盟,讓學生有自己的夥(huo) 伴,有選擇自己夥(huo) 伴的可能,有與(yu) 夥(huo) 伴一起嬉戲、玩耍、閑聊、學習(xi) 、探究的機會(hui) 。

  第四,精選內(nei) 容和形式。拿什麽(me) 內(nei) 容做課後服務,以什麽(me) 形式呈現,是最為(wei) 核心的話題。從(cong) “雙減”政策裏我們(men) 可以看到提示——“充分用好課後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e) ,對學習(xi) 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xi) 輔導與(yu) 答疑,為(wei) 學有餘(yu) 力的學生拓展學習(xi) 空間,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科普、文體(ti) 、藝術、勞動、閱讀、興(xing) 趣小組及社團活動。不得利用課後服務時間講新課”。定位非常清晰,就是答好基礎與(yu) 提升、共性與(yu) 個(ge) 性的命題。學校在保底思維的基礎上要因地製宜、就地取材,要因校而異、因材施教,精選服務內(nei) 容和形式,不能把課後服務當成一個(ge) 筐,什麽(me) 都往裏裝。不宜把各類評比、文化節、消防、禁毒、防詐等集體(ti) 性教育活動甚至教學研討從(cong) 常規時段挪移到課後服務時段,這會(hui) 變相加重師生負擔。課後服務內(nei) 容要純淨一點,允許他們(men) 有散漫的時光,包括發呆。如此取向的課後服務一定是最接近兒(er) 童的。

  第五,合理編排各要素。時間、空間、人員、內(nei) 容、形式的基本要素擺在眼前,如何進行有機組合實現效益最大化?這就需要做好課程形態的銜接:動靜結合,下午已有體(ti) 育課的,課後服務可以不排或減少運動項目;左右腦結合,如語言類興(xing) 趣課程後可以安排聲樂(le) 類課程。此外,要根據課程需要,在時間安排上長短結合,常規課40分鍾左右,長課約1小時,短課約20分鍾,穿插小夥(huo) 伴自主課程,根據課程時空需要進行選擇,實現校內(nei) 校外相結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