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紮根西藏14年,她讓高原的花開得更豔

發布時間:2021-12-06 09:45:00來源: 西藏商報


工作時的曾秀麗(li) 。 圖由 曾秀麗(li) 提供

  初見自治區農(nong) 科院蔬菜研究所曾秀麗(li) 博士,是在自治區農(nong) 科院試驗田一處桃園,她頭戴一頂涼帽,正和同事一起忙碌著。談起桃、牡丹花、光核桃等,曾秀麗(li) 滿臉高興(xing) ,開心得像個(ge) 孩子,而她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這樣的開心和年輕。但是,在開心和年輕的外表下,藏著的是她身上的那一份倔強,正是因為(wei) 這份倔強,才讓她在高原紮根,一堅持就是14年,她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與(yu) 使命。

  “它”見證了“她”的成長

  “1993年我就入黨(dang) 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特別自豪和光榮,當我選擇來西藏參加工作時,我腦子裏能想到的就是入黨(dang) 初心和使命這幾個(ge) 字。”曾秀麗(li) 說。2007年,曾秀麗(li) 獲得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博士學位後,來到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工作,她接手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關(guan) 於(yu) 西藏大花黃牡丹的課題。

  在人員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曾秀麗(li) 和她的團隊克服種種困難、長期堅持研究,先後收集西藏野生牡丹資源150份,繁育大花黃牡丹和黃牡丹6000餘(yu) 株,從(cong) 國內(nei) 外引進120份的芍藥和牡丹品種資源,建立了西藏首個(ge) 牡丹資源圃,高原牡丹遠緣雜交、生物育種實踐取得了新進展,獲得了一批穩定的新材料,開創了高原油用牡丹種植、牡丹與(yu) 優(you) 質桃間作栽培等研究的新領域。此外,還係統開展了西藏野生牡丹芍藥的創新利用,獲得了遠緣雜交後代,大花黃牡丹的航天育種也取得了新進展。

  回憶起剛開始培育牡丹的那段日子,曾秀麗(li) 說:“活生生把自己變成了一個(ge) 女漢子,什麽(me) 事都可以自己幹了。”因為(wei) 沒有任何經驗,隻能摸索,她用自己堅韌的性格在高原上生根,再苦再難,都沒有放棄一朵牡丹花的盛開。就這樣,她與(yu) 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牡丹也見證了她的成長。

  14年如一日的堅持

  參加工作後的她非常努力,在同事們(men) 眼中,她是一個(ge) 非常能吃苦耐勞又積極向上的人。後來在她的帶領下,西藏建立了西藏首個(ge) 果樹資源圃、青藏高原果樹科學觀測實驗站和果樹科技創新團隊,開辟了西藏果樹資源保護與(yu) 利用的科學研究。此外,曾秀麗(li) 團隊還先後引進優(you) 質桃品種154份,其中首次篩選出了適合西藏種植的24個(ge) 優(you) 良品種,研製出了配套的綠色優(you) 質栽培技術,累計繁育苗木15.5萬(wan) 株,在全區七市(地)建立了優(you) 質桃科技示範點,攻克了西藏桃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瓶頸,示範推廣上千畝(mu) 桃園。

  14年如一日,曾秀麗(li) 一直工作在農(nong) 業(ye) 科研的第一線,一心撲在對西藏果樹花卉資源的保護與(yu) 利用的研究上,心無旁騖地潛心鑽研、腳踏實地地刻苦研究,為(wei) 推動西藏果樹科技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如今,她的研究成果已經遍灑高原,為(wei) 當地百姓帶來新的致富門路,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與(yu) 使命。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學生“村官”黃小東:心係群眾疾苦 傾力排憂解難

    今年九月的一天,正在廣東休假的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江達鄉太昭村大學生“村官”兼第十批駐村工作隊隊員黃小東接到了村支部書記加央曲紮的電話:“小東,村裏的村民次成眼角膜出問題了。[詳細]
  • “小夜校”積聚振興“大能量”

    “走,去‘夜校’聽課去!今天‘夜校巾幗班’開課,這是為了讓咱婦女同誌更好地學到新知識,特地辦的。”夜色初上,嘎姆邊跟同伴說著,邊小跑前往村公房。 [詳細]
  •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 規範機構運行

    西藏自治區民政廳頒布《西藏自治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運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從服務對象、職能和內容、運行管理等方麵對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運行管理等方麵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