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把社會實踐融入時代的春風裏

發布時間:2021-12-16 14: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暑假裏,同學們(men) 通過社會(hui) 實踐講好中國故事。今天,我把他們(men) 的故事帶到這裏。”12月9日,南京大學拉貝日記與(yu) 和平城市團隊帶隊教師陳民,向數十所高校的教師展示了一則團隊活動的短片。就在不久前,這段視頻在2021南京和平論壇上,同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9日,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2021年第七屆“尋找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實踐團隊”線下交流會(hui) 在廣東(dong) 醫科大學舉(ju) 行。

  戳中青年的“燃點”,用行動深讀思政“教科書(shu) ”

  恰逢建黨(dang) 百年,青年奮鬥正當時。大學生們(men) 接過革命的薪火,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曆史、體(ti) 悟紅色文化,以青年的方式傳(chuan) 承建黨(dang) 精神,以青春的姿態響應時代號召。

  今年,推進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取得紮紮實實的成效,是廣東(dong) 醫科大學暑期實踐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他們(men) 116支實踐團隊全部開設了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專(zhuan) 題實踐內(nei) 容,同學們(men) 從(cong) 中深刻感受到百年黨(dang) 史的魅力。

  依托“燈塔築夢”實踐團黨(dang) 史宣講契機,廣東(dong) 醫科大學策劃了“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內(nei) 革命戰爭(zheng) -土地革命戰爭(zheng) -抗日戰爭(zheng) ”的紅色“追星”線路,打造“廣東(dong) 醫青年說”燈塔雲(yun) 團課。

  “把抽象的理論從(cong) 書(shu) 本中拽出來,讓青年講黨(dang) 史,才能戳中青年的‘燃點’,才能讓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該校團委書(shu) 記陳婷說。五年來,該校694支團隊的12568名師生走向全國17個(ge) 省份的276個(ge) 鄉(xiang) 鎮開展基層服務,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50萬(wan) 小時。

  上海交通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教育先行”實踐團因疫情沒有到場,但暑假裏的一堂思政課讓他們(men) 印象深刻。

  “女高是孩子們(men) 的一個(ge) 家,更是孩子們(men) 夢想起飛的基地,助孩子們(men) 起飛的是黨(dang) 和人民。”位於(yu) 雲(yun) 南麗(li) 江的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印著這句話的紅旗隨風飄揚。今年暑假,實踐團20餘(yu) 位教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來到這裏,感受榜樣的力量。

  實踐團成員劉亞(ya) 楠是一名來自大山的女大學生,目前在上海交大教育學院攻讀研究生,求學的艱辛讓她對“七一勳章”獲得者、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十分敬仰。

  “小時候,語文課本裏寫(xie) 著‘山的那邊有天安門廣場’,當時我興(xing) 致勃勃地登上家鄉(xiang) 最高的山,卻發現山的那邊還是山。高中畢業(ye) 後,當我真正走出大山,才知道原來山的那邊真的有天安門。”向張桂梅講起自己的求學經曆時,劉亞(ya) 楠不覺已淚流滿麵。

  這時候,張桂梅起身擁抱了她,並用貼滿膏藥的手替她擦掉了眼淚。“張老師用親(qin) 身經曆給我們(men) 上了一堂深刻的黨(dang) 性修養(yang) 和師德教育課。來自楷模的溫暖擁抱,還有當時縈繞鼻尖的淡淡膏藥味,都將成為(wei) 我堅定初心、不懈奮鬥的動力。” 劉亞(ya) 楠說。

  千裏幫扶,大學生們(men) 別致的“山海情”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為(wei) 我們(men) 奔向新生活、努力新奮鬥的起點。眼裏有光、心頭有血、腳下有路的大學生們(men) 選擇到艱苦環境中去、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去、到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甘肅省宕昌縣是一座距天津大學1600多公裏的小縣城,也是天津大學連續8年的定點幫扶地。

  2021年暑假,益路援昌實踐隊再次前往宕昌縣,深入調研當地特色產(chan) 品和電商產(chan) 業(ye) ,發起並承辦全國高校公益助農(nong) 營銷賽,為(wei) 宕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長效機製貢獻青年力量。

  “想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想體(ti) 驗創意營銷?想看看誰是公益助農(nong) 小達人?不服來賽!”這場營銷賽麵向各大高校師生召集“營銷高手”,“比武過招”的方式是通過創意營銷,為(wei) 宕昌縣等地的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廣開銷路。選手需要“進貨”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利用所學營銷技能“各顯神通”,在規定時間內(nei) 將商品真實售出。大賽全部營銷收入返還宕昌等地的企業(ye) 和農(nong) 戶,“真金白銀”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公益助農(nong) 營銷賽共設電商、文旅和美食三個(ge) 賽道,輻射全國26所高校300餘(yu) 名學生,直接營銷額超過13萬(wan) 元。”天津大學管理與(yu) 經濟學部老師王軼涵說,“在助農(nong) 浪潮裏,大學生皆可為(wei) 、皆有為(wei) 。”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是我們(men) 每位支教隊隊員的夙願和情結。如果我們(men) 小小的舉(ju) 動,能夠對孩子們(men) 產(chan) 生一點點積極的影響,那就足夠了。”浙江海洋大學國際處留學生主管劉超傑和他的學生們(men) ,在千裏之外的大山小城,撒下了一顆夢的種子。

  囊謙縣位於(yu) 青海省最南端,在這個(ge) 大山深處的內(nei) 陸小城,看海成為(wei) 當地孩子們(men) 的奢望。2021年7月,浙江海洋大學“山海情,海山夢,攜愛向西行”支教隊悄悄為(wei) 囊謙縣第二完全小學的孩子們(men) 帶了很多特別的禮物。

  路氏雙髻鯊、蠵龜、虎斑寶貝……支教隊10位隊員把打包好的百餘(yu) 件海洋生物標本帶到了青海。這些在課本上都沒見過的海洋生物,讓當地孩子們(men) 挪不開眼。“這個(ge) 貝殼是真的嗎?”“它們(men) 都是生活在大海裏嗎?”好奇的聲音纏得支教隊的小老師們(men) 來不及作答。

  讓孩子們(men) 感到新奇的,還有一位來自孟加拉國的留學生——方舟。他是囊謙縣第二完全小學曆史上第一個(ge) 外教。氣氛活躍又新奇的英語課堂結束,有的孩子圍著方舟問東(dong) 問西,有的孩子拿著課本讓他簽名,也有的孩子突然喊他“C羅”……

  有汗水,有笑臉,有回憶。如今,3000多公裏之外的囊謙縣,與(yu) 浙江海洋大學的同學們(men) 有了更深的情緣。未來,他們(men) 將帶著這份教育的熱情和激情,去往更廣闊的教育天地開枝散葉。

  從(cong) 娃娃抓起,守護“綠水青山”

  “可可西裏”這個(ge) 詞第一次出現在羅先樺的人生裏,是2020年的一次宣講會(hui) 。當時,聽完愛在可可西裏暑期實踐團隊的故事和經曆,羅先樺的內(nei) 心“倏地亮了起來”。會(hui) 後,他拿到團隊贈送的一件印有藏羚羊的T恤,看著這隻“高原精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加入這個(ge) 團隊。”

  2021年,他如願成為(wei) 團隊一員。這裏海拔4600米,他第一次腳踏這片土地時,感覺有些“失望”。“和夢中的可可西裏相差甚遠,”他說,現實中的可可西裏美得更驚人但也更觸目驚心,“植被稀少、生態脆弱、撿不完的垃圾,甚至還有肆意高歌的盜獵者。”

  在可可西裏,羅先樺和隊友們(men) 一起嚐試用科技打造高原“新風景”:設計改裝微型油泵,克服高原低壓環境;製作微信小程序,實現保護站展廳的網絡化升級;眾(zhong) 籌無人機,實現保護站周邊4公裏無人巡護;將AR技術融入文創品,把環保理念帶到日常生活中……

  今年,他們(men) 受邀參與(yu) 央視科教頻道《科學動物園》欄目和青海省電視台《我們(men) 的影像誌——青海故事會(hui) 》欄目的錄製,FIRST青年電影展也向團隊拋出了聯動的橄欖枝。麵對越來越多的關(guan) 注和支持,羅先樺和隊友們(men) 希望能有更多方式踐行他們(men) 對可可西裏的熱愛和承諾。

  愛在可可西裏暑期實踐團隊隻是無數支聚焦生態保護團隊的縮影。在綠色發展日趨主流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實踐團隊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書(shu) 寫(xie) 生態保護的新篇章。

  作為(wei) 西部一所林業(ye) 高等院校,西南林業(ye) 大學幹了件“從(cong) 娃娃抓起”的事兒(er) 。該校“大手牽小手”生態文明科普夏令營來到雲(yun) 南省玉溪市澄江市龍街中心小學,帶著小朋友們(men) 一起玩“考古化石”“植物盲盒”“自然筆記”……這些有趣的遊戲,加上環保知識講解,嚴(yan) 肅的科普變得歡樂(le) 無比。

  西南林業(ye) 大學團委書(shu) 記楊欣表示,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要從(cong) 小普及,以“理論講解+遊戲互動”的方式更能吸引小朋友,畢竟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

  紅色足跡有他們(men) 的身影、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他們(men) 的貢獻,生態保護有他們(men) 的參與(yu) ……青年大學生們(men) 正以“強國有我”的擔當,在許許多多祖國需要的地方,寫(xie) 下青春華章!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