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是科學教育的生動實踐
所有夢想的萌發,都可能來自生命體(ti) 驗中一次微小的觸動。“天宮課堂”給許多青少年帶來了這樣的感受。這堂跨越浩瀚宇宙的太空科普課,已經是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活動。來自神舟十三號的“太空教師”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用一係列有趣的太空小實驗牽引著無數青少年的目光,在他們(men) 心中播撒下科學的種子。
青少年是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後備力量。一個(ge) 國家的崛起,從(cong) 青少年熱愛科學開始。研究表明,兒(er) 童早期對科學的興(xing) 趣,對後續學習(xi) 以及是否從(cong) 事科學領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但總體(ti) 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體(ti) 的科學素質任重道遠。當我們(men) 為(wei) “天宮課堂”的精彩連連點讚時,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家長應該思考得更深遠:堪稱科普示範課的“天宮課堂”,其精神內(nei) 核是什麽(me) ?能給科普和科學教育工作帶來哪些靈感?
如果我們(men) 想讓更多的青少年擁有創新能力、科學夢想,科普和科學教育一定要“下沉”。這一方麵意味著我們(men) 要有意識地讓科學走下“神壇”,揭開神秘的麵紗;另一方麵要善用互聯網等工具,打破時空距離,讓優(you) 質科教資源“飛入尋常百姓家”。
“天宮課堂”是科普“下沉”的生動實踐,在以上兩(liang) 個(ge) 方麵有著很強的示範意義(yi) 。“冰墩墩被拋出,沿著原有方向勻速前進”“水在表麵張力下將兩(liang) 個(ge) 塑料板連接起來”……在約45分鍾的授課中,3位航天員動手操作太空拋物、液橋演示等一係列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了青少年對科學原理的思考。特別是“冰墩墩”的出現,放大了科學實驗的趣味性,瞬間拉近了青少年與(yu) 科學的距離。而借助中國衛星跟蹤與(yu) 數據中繼傳(chuan) 輸係統等技術力量的加持,高大上的“天宮課堂”得以跨越星辰大海,飛進每間教室、每個(ge) 家庭,與(yu) 地處天南地北的青少年親(qin) 切互動。
科學是“玩”出來的,不可能靠“刷題”刷出來。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與(yu) 國家科技發展程度、教育整體(ti) 質量等因素環環相扣。過去一段時間,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所接受的科普教育還比較有限,科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還一直存在。不少學校看重對個(ge) 別優(you) 秀學生的培養(yang) ,忽略了對大多數學生科學興(xing) 趣的激發。再加上受應試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往往缺少對科研方法的了解。如此下來,被置於(yu) “神壇”的科學總披著麵紗,高高在上。牛頓定律不隻是幾組公式,萬(wan) 有引力不隻是書(shu) 上的名詞。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親(qin) 切可感的場景中,觀察與(yu) 思考有趣的現象,並通過動手操作一窺其中的奧妙。如此,科學才能走進青少年的內(nei) 心,這也正是“天宮課堂”堅持的基本原則。
腳踏實地不斷嚐試,在失敗中探索前進,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nei) 涵,也是很多科學家傳(chuan) 奇故事中最動人的地方。一個(ge) 人可以不做科學家,卻不能沒有科學精神。麵對未來社會(hui) 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有科學素養(yang) 、科學思維,才會(hui) 更好地懷有創造精神去完成各類工作。這也是科普和科學教育的重要普適價(jia) 值。“享受”科學探索中的失敗,是科學教育中的必修課,也是摘掉科學高冷標簽的好辦法。在“天宮課堂”的太空浮力實驗環節,王亞(ya) 平就遇到了“難題”,並向地麵課堂的學生們(men) “求助”。這個(ge) 互動探究、共同進步的設計格外珍貴,體(ti) 現了科學精神的內(nei) 涵,應成為(wei) 科普和科學教育中的基本要素。
“天宮課堂”利用科技的力量,讓科普“下沉”的做法值得長期堅持。目前,優(you) 質教育資源在城鄉(xiang) 、區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仍普遍存在,特別是科學教育的硬件資源、教師資源在不同地區還有一定差距。就拿各類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來說,還多集中在省會(hui) 城市。三、四線城市特別是邊遠農(nong) 村地區,場景式、體(ti) 驗式、互動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尚顯不足。因此,在推動科普資源均衡發展過程中,要探索建立覆蓋中小學的教育平台,讓不同區域都可以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在提升硬件支撐的同時,探索教育人才援助計劃,鼓勵科學家、科普工作者進校園,並加大對相對落後地區科學教師的培訓力度。對於(yu) 科普教育基地比較缺乏的地區,相關(guan) 部門要利用好科普大篷車等重要活動載體(ti) ,幫助青少年在家門口感受科技的魅力。
共赴星辰大海不是神話,無論是身處繁華喧鬧的都市,還是偏遠寂靜的鄉(xiang) 村,每個(ge) 青少年都擁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權利,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力量。把科普做得更接地氣,把科學教育做得更加紮實,青少年奔跑的步伐才會(hui) 更加有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新時代學校體育的三重育人價值
不久前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18級本科生李嘉馨等6名誌願者代表數萬名誌願者在“向誌願者致敬”環節中閃亮登台。[詳細] -
教育部:我國上線慕課數量超5萬門
在教育部今天(2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慕課從2013年起步,教育部遵循“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發展模式。[詳細] -
今年青海省將新改擴建50所基礎教育學校
3月25日,記者從2022年民生實事工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青海省教育廳將圍繞全省中小學和幼兒園辦學條件薄弱環節和人民群眾最關切的突出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