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團隊和一條25年的探索之路
進入4月,青藏高原的綠意由東(dong) 向西逐步浸染。地處祁連山腹地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雖未完全返綠,但田間地頭早已人頭攢動。他們(men) 不是忙著春播,而是忙著豐(feng) 收。
對!沒有聽錯,豐(feng) 收的就是俗稱“人參果”的高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蕨麻,讓高原人民“錯峰”享受了一把豐(feng) 收的喜悅!
據當地蕨麻種植戶介紹,每畝(mu) 蕨麻地每年能獲得利潤2500元左右,比種植青稞和油菜收入高出3倍多。
這個(ge) 高原特有的植物資源,從(cong) 野生到人工種植;從(cong) 藏於(yu) “深閨”到備受市場歡迎,從(cong) 當地百姓自食的“小吃”到助農(nong) 增收……野生蕨麻的人工馴化,為(wei) 青海發展特色經濟增添了新品種,為(wei) 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開創了新路徑。
馴化野生蕨麻的就是青海民族大學青藏高原蕨麻研究中心團隊。25年來,他們(men) 鍥而不舍、不計得失,在自然條件異常艱苦的青藏高原用腳步丈量大地,出版《中國蕨麻》《青藏高原蕨麻》兩(liang) 部學術專(zhuan) 著,發表期刊論文70餘(yu) 篇,授權國家專(zhuan) 利10件,讓夢想變為(wei) 現實。
這個(ge) 中心團隊的12名成員,平均年齡隻有34歲。2015年他們(men) 獲得青海“高原工人先鋒號”,2022年又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中心團隊負責人李軍(jun) 喬(qiao) 談起25年的科研路時說:“科研之路崎嶇且坎坷。但是隨著對蕨麻這一物種研究的深入,我們(men) 對其產(chan) 生了感情。它是一種偉(wei) 大的植物,對青海有著獨特的‘愛’,用一生守護著三江之源生態脆弱地,並且用自己的根塊滋養(yang) 著當地百姓。將其優(you) 勢擴大化,讓青海蕨麻反哺青海的生態與(yu) 經濟發展,是我們(men) 最大的願望!”
蕨麻屬薔薇科委陵菜屬,雖然它生長範圍很廣,但是隻在青藏高原才膨大形成塊根,且營養(yang) 全麵,食用價(jia) 值高。蕨麻具有抗缺氧、保肝護肝、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藥用價(jia) 值不菲,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藥食同源的珍稀植物資源。蕨麻生態適應性強、地麵覆蓋度高、可促進單子葉植物生長,是極好的生態修複植物類型。
但長期以來,野生蕨麻因其營養(yang) 價(jia) 值和美味,受到無序開采,造成草場嚴(yan) 重毀壞,青海省2009年將其列入禁止采挖的範疇,隨後,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野生蕨麻不能繼續無序采挖。但能不能馴化,進行人工栽培,通過人工種植的方法來緩解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發展特色經濟,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產(chan) 業(ye) 化等等,成為(wei) 盤桓在李軍(jun) 喬(qiao) 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問題。
李軍(jun) 喬(qiao) 為(wei) 此成立了研究團隊,任中心負責人,開始了她25年的科研探索路。沒有任何科研經費,李軍(jun) 喬(qiao) 自己墊付資金,各項試驗都是親(qin) 力親(qin) 為(wei) 。蕨麻屬於(yu) 匍匐莖,長得很低矮,測量數據時必須趴在地上用尺子一個(ge) 個(ge) 量。一些數據的采集要求同一個(ge) 人在同一個(ge) 地點、同一個(ge) 時間、同一片區域完成,每個(ge) 生育期都要這樣做,工作量大得驚人,李軍(jun) 喬(qiao) 經常累得直不起腰。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打擊,一次次哭泣,哭過之後擦幹眼淚繼續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蕨麻人工馴化終於(yu) 突破,實現了連年豐(feng) 收,解決(jue) 了產(chan) 業(ye) 存在的瓶頸問題,並在全國率先審定通過了“青海蕨麻1號”“青海蕨麻2號”“青海蕨麻3號”3個(ge) 蕨麻地方品種。
但是新的問題仍在接踵而至。李軍(jun) 喬(qiao) 說:“除了人工馴化的難題外,還有另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就是蕨麻不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食品目錄及國家藥品目錄中,這阻擋了蕨麻的產(chan) 業(ye) 發展。”
新一輪的“攀登”再次“起航”。在李軍(jun) 喬(qiao) 的帶領下,團隊編製發布了“蕨麻”國家標準和“蕨麻品種觀察記載標準”等7個(ge) 蕨麻地方標準,為(wei) 蕨麻商品、種質資源評價(jia) 、育種、栽培提供了理論依據。2021年,編製發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蕨麻(幹製品)》地方標準,標誌著蕨麻進入青海省食品目錄,為(wei) 蕨麻產(chan) 業(ye) 化提供了法定依據。
今天,在中心團隊的努力下,3個(ge) 蕨麻品種在青藏高原累計推廣種植19萬(wan) 餘(yu) 畝(mu) (約12666公頃),新增產(chan) 值近30億(yi) 元,人工種植的蕨麻品質優(you) 於(yu) 野生蕨麻,產(chan) 量比野生的高10倍以上;通過人工種植,遏製了對野生蕨麻的無序采挖,保護了380萬(wan) 畝(mu) (約253333公頃)天然草甸,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與(yu) 生態效益。
李軍(jun) 喬(qiao) 和團隊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她說:“團隊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致富不忘家鄉 創業帶動就業
“我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從小熱愛家鄉,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有著別樣的依戀,無論是在上學時期或是步入工作崗位後,一到周末就隻想回家,隻想在家鄉與父母一起種種地、喂喂家畜、養養花。”[詳細] -
德慶玉珍:把教育之光照在未被看見的地方
今年34歲的德慶玉珍是土生土長的拉薩人,2006年以西藏高中班文科狀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11年考入美國紐約大學攻讀教育與社會政策專業。[詳細] -
西藏大學2022年度“五四”表彰大會召開
29日下午,西藏大學2022年度“五四”表彰大會在納金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藏大學黨委書記尼瑪次仁出席並講話。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