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致敬!照亮未來的擎燈人

發布時間:2022-09-07 14:4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教師是一種理想,承載千百年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裏對教育的渴望。

  教師是一種力量,積蓄著一代代華夏兒(er) 女追逐理想實現價(jia) 值的拚搏。

  教師是一種光榮,飽含著億(yi) 萬(wan) 人民發自內(nei) 心的敬仰、愛戴與(yu) 感激。

  2022年,有12位教師獲得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稱號。他們(men) 是教師群體(ti) 的代表,高舉(ju) 著理想的明燈,照亮你我,更照亮民族的未來。

  教育之燈,照亮上學路

  “傻瓜種瓜,種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華。”在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的日記裏,寫(xie) 著陶行知的這句話。接著他寫(xie) 道:“我甘願做這樣的傻瓜,鐵心做一輩子鄉(xiang) 村教師。”

  時間回到1981年,即將從(cong) 南京市曉莊師範學校(現南京曉莊學院)畢業(ye) 的楊瑞清主動請纓,到艱苦偏僻的鄉(xiang) 村教書(shu) 辦學。

  “你傻呀!”親(qin) 戚朋友勸告楊瑞清。但他意誌堅定,來到江蘇省江浦縣(現南京市浦口區)五裏小學,眼前隻見“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樣子,裏麵坐著泥孩子”。

  同是農(nong) 村出身的楊瑞清深知他們(men) 不笨,而是學習(xi) 條件差。有學生在家幹活不來上課,楊瑞清每天放學後就到學生家裏一邊幫忙,一邊教課。

  很快,“五裏小學來了一位好老師”的事在村裏傳(chuan) 開了。村民們(men) 很感動,自願集資幫助五裏小學異地新建。

  為(wei) 了讓鄉(xiang) 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楊瑞清開設行知實驗班,踐行“賞識教育”;創建行知基地,開發學農(nong) 活動課程;帶領教師開發生命安全實訓課程、軍(jun) 訓課程和奧林匹克課程……

  41年堅守,“傻瓜”將一所村小發展成為(wei) 全國聞名的現代化教育集團,走出鄉(xiang) 村教育的“逆襲”路。

  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jun) 也在鄉(xiang) 間行走了30年。

  麵對叛逆學生,他悉心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鼓勵發揚;他和家長一起幹農(nong) 活,了解學生學習(xi) 生活和家庭情況;在學生麵前,他又是給他們(men) 熬熱奶茶的親(qin) 人……

  安文軍(jun) 創辦鄉(xiang) 村少年宮,足球社團等10多個(ge) 社團讓西部農(nong) 村的孩子從(cong) 小就有七彩的夢想。

  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之源。

  這句話用在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美琴身上,再合適不過。35年來,周美琴將特殊兒(er) 童緊緊牽在身邊,抱在懷裏,哪怕挨了巴掌拳頭,她也與(yu) 孩子心貼著心。

  她有大愛,她更有魄力。“特教學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周美琴為(wei) 集聽障、智障、腦癱孩子教育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勾畫宏偉(wei) 藍圖——走“醫教結合”的道路。

  她引進十幾位專(zhuan) 職治療師對學生“一對一”訓練,在學校配備全國一流的康複條件,創新授課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不斷提升師資水平……曆時十年探索的《腦癱學生康複與(yu) 教育的實證研究》課題捧回了全國教育科研優(you) 秀成果一等獎。

  在南疆,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guan) 市第一幼兒(er) 園副園長孫怡傳(chuan) 遞愛,也傳(chuan) 遞著愛的能力。

  作為(wei) 學前教育骨幹力量,孫怡響應號召,奔赴南疆掛職支教。為(wei) 了提高教師整體(ti) 素質和專(zhuan) 業(ye) 水平,孫怡利用放假時間組織全體(ti) 教師集中進行園本培訓;為(wei) 了實現“家園共育”,孫怡組織成立家長委員會(hui) ,每學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

  信仰之燈,照亮人生路

  3年來,“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讓湖南省廣大中小學生由“追明星”轉為(wei) “追名師”,由“追網紅”轉為(wei) “追網課”。

  這堂課的總班主任是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教師郭曉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創辦新型網絡思政大課“我是接班人”。當時已是長沙市十大魅力教師、有著豐(feng) 富網絡教學經驗的郭曉芳被選為(wei) 總班主任、總製片人。

  但這堂課沒有既定教材,郭曉芳請來袁隆平、鍾南山、楊長風、楊孟飛等名師大家,授課內(nei) 容天文地理、經濟社會(hui) 無所不包。這背後,是郭曉芳一頭紮進書(shu) 海裏,涉獵各學科知識;是她跋山涉水的真誠,打動每一位受邀嘉賓。

  “沒想到思政課這麽(me) 好看!”“我要努力學習(xi) ,為(wei) 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郭曉芳的課輻射全國,1000餘(yu) 萬(wan) 名學生收看,累計學習(xi) 人次超過12億(yi) ,燃起無數信仰之炬。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位“擦星星”的好教師。

  2016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教師馬丹積極響應黨(dang) 中央號召,成為(wei) 首批“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中的一員,進藏支教。3年期滿後,她申請繼續留藏工作。

  當地的孩子能歌善舞,為(wei) 了讓他們(men) 登上更大的舞台,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馬丹創建了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隊。頂烈日、戰寒風,她帶著這群孩子練基本功,跳民族舞。2018年7月,這支隊伍代表西藏自治區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就摘得桂冠。

  而這份成績遠比不上學生的變化。“老師,原來高鐵這麽(me) 快啊!”“老師,飛機可以飛得好高啊!”每個(ge) 孩子的眼睛都在發光。

  馬丹以自己為(wei) 火種,點燃雪域高原的希望之星。

  “不要迷茫和失望,這裏將是你夢想啟航的地方。”每年新生入學,山西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教授李粉霞都為(wei) 學生定下“以技立身”的誌向。

  李粉霞帶領團隊,尋求校企合作之路,開展“工學交替,頂崗實習(xi) ”人才培養(yang) 模式;開展“理實一體(ti) 化”教學模式改革;建設實境化、企業(ye) 化、生產(chan) 化的校內(nei) 實訓工廠;形成“社團傳(chuan) 、導師幫、師傅帶、大賽練”的個(ge) 性化人才培養(yang) 途徑……

  畢業(ye) 生中獲全國技術能手27人、全國冠軍(jun) 12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人,學生們(men) 因職業(ye) 教育展現人生光彩。

  有的信仰,閃耀在無垠的學海。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用哲學照亮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有理講理”是孫正聿的教育理念。然而為(wei) 了“有”和“講”,他行走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道路。

  “想到一個(ge) 問題,因為(wei) 要睡覺就不想了嗎?寫(xie) 一篇文章,因為(wei) 要放暑假,你就不寫(xie) 了嗎?”不知疲倦、廢寢忘食,已成為(wei) 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苦讀”和“笨想”成就了藝術般的哲思,讓更多的人願意推開哲學之門。

  他著作等身,改變了當代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他提出了“前提批判”的哲學理論,推進了當代中國哲學觀念變革,引領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和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他樹立了“為(wei) 人為(wei) 學、其道一也”的師德師風,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yi) 和哲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持續影響著當代中國哲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事業(ye) 。

  民族之燈,照亮複興(xing) 路

  這裏有旱,這裏流汗。

  懷抱“荒漠變綠洲”的心願,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康紹忠一幹就是30多年。

  甘肅石羊河流域印滿了康紹忠的腳印。他在這裏建立實驗站,與(yu) 團隊一起研究主要農(nong) 作物和防風固沙植物耗水規律,在全流域推廣節水高效灌溉技術。

  汗水化作“奇跡”——石羊河流域下遊地下水位明顯回升,民勤縣青土湖再現“碧波蕩漾、野鴨成群、水草豐(feng) 美”的景象。

  康紹忠心裏裝著群眾(zhong) ,想著將來,創建15所農(nong) 民田間節水學校,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入村入戶宣傳(chuan) 節水節肥技術,舉(ju) 辦培訓班,開展農(nong) 技科普服務……在大西北澆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綠色發展的希望。

  汪洋大海,是他的戰場。

  上世紀50年代,楊士莪從(cong) 蘇聯學成回國,在哈爾濱軍(jun) 事工程學院創建了中國首個(ge) 理工結合、覆蓋全麵的水聲專(zhuan) 業(ye) ,參與(yu) 培養(yang) 了中國首批水聲專(zhuan) 業(ye) 骨幹和青年教師隊伍,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

  “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站出來,就是最大的愛國。”作為(wei)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楊士莪深知水聲學是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戰場,他們(men) 師生是馳騁於(yu) 此的“國家隊”。作為(wei) 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jue) 策者,他帶領團隊開展水聲定位係統研製,為(wei)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定位係統研製等重大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希望我們(men) 的後浪,為(wei) 中國海洋事業(ye) 、水聲事業(ye) 作出更大貢獻。”楊士莪許下90歲生日願望。

  忠於(yu) 國家,服務人民,是他們(men) 不改的初心。

  深山裏,高原上,四川護理職業(ye) 學院教授張先庚帶來健康的寶藏。她首創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組建了以學院畢業(ye) 生為(wei) 主的川護壤巴拉健康服務誌願隊,聚焦農(nong) 牧民健康問題,走村入戶對農(nong) 牧民開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等健康服務。

  如今,這種基層衛生人才培養(yang) 模式正在全國推廣,全麵助推鄉(xiang) 村健康振興(xing) 戰略。

  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是老百姓最質樸的願望。

  38年裏,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楊明生數次拒絕發達地區的高薪聘請,長期堅守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革命老區。“我必須堅守在家鄉(xiang) ,這關(guan) 乎我是背著錢袋子還是情感包袱過完後半生的問題。”

  他是立德樹人的踐行者,將德育放在統領學校各項管理工作的最重要位置;他是教育科研的引領者,發表的600餘(yu) 篇論文記錄著他對教育的思考;他是教育改革的實幹家,把學校打造成為(wei) “花園、果園、植物園、生態園,學生學習(xi) 的樂(le) 園和師生生活與(yu) 發展的精神家園”。

  在楊明生的帶領下,曾經生源外流嚴(yan) 重的霍邱一中成為(wei) 當地的金招牌。學生回流了,家長回鄉(xiang) 了,為(wei) 縣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生命力。

  他們(men) 的足跡,是教育強國最生動的注腳。

  他們(men) 的心血,是民族複興(xing) 最赤誠的底氣。

  師者擎燈,我們(men) 看見偉(wei) 大祖國光明的未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