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中國】科學“種”進了更多人心田
“月球上隱藏了哪些奧秘?月球是怎麽(me) ‘變臉’的?人類是怎樣觀測月球與(yu) 探測月球?”中秋節那天,南京市民們(men) 迎來了科普賞月盛宴——不僅(jin) 從(cong) 天文望遠鏡裏觀賞了中秋圓月,還聆聽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周團輝等人帶來的科普講座。
“月球環形山!真清楚!”晚上8點,一個(ge) 小朋友借助活動現場的天文望遠鏡,看到了高清月亮,驚喜大呼。“這個(ge) 活動好,既歡度佳節,又增長了天文知識。”孩子家長在一邊頻頻點頭。
這十年,社會(hui) 需要、群眾(zhong) 喜歡的科普活動越來越多,科學“種”進了更多人心裏——從(cong) 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的科普專(zhuan) 項行動到抗擊疫情,從(cong) 黑土地保護到防震減災……科普的“服務網”已然織密,全社會(hui) 動員、全領域參與(yu) 、全民共享的新時代科普生態已經形成。
“網紅”院士爺爺——汪品先,如今是“大佬級科普”的代名詞,他入駐視頻網站短短一年多,已經擁有170多萬(wan) 粉絲(si) 。這位海洋專(zhuan) 家,就這樣順利“潛入”網絡世界,成為(wei) 許多年輕網友喜愛的科普“網紅”。“通過短視頻講解海洋科學知識,拉近了和網友們(men) 的距離。”汪品先很開心。
這十年,像汪品先這樣的科普“網紅”越來越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設科普網站2732個(ge) ,科普類微博4834個(ge) ,科普類微信公眾(zhong) 號9612個(ge) 。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wei) 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wei) 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其傳(chuan) 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zhong) 。”據他介紹,未來我國還會(hui) 圍繞綠色雙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前沿話題,製作和推廣更多優(you) 質網絡科普產(chan) 品。
今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旦增曲珍的夢想成真了!這個(ge) 來自西藏日喀則市紮西頂村的14歲女孩,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同學們(men) 利用實驗資源包,同步開展天地對比實驗,還與(yu) 航天員現場連線。她提出的科學問題,得到了航天員老師翟誌剛的解答。
天南地北的青少年也能同上太空課了,更多科學夢想被點燃的背後,是現代科技館體(ti) 係十年來的穩步建設、量質齊升。2012年,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ang) ”,中國科協啟動建設現代科技館體(ti) 係——現如今,我國流動科技館巡展近5000站,把優(you) 質科學教育資源送達全國29個(ge) 省1888個(ge) 縣級行政區;農(nong) 村中學科技館在全國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實現廣覆蓋,累計培訓科技教師近5000人次……
高質量的科普離不開穩定的創造隊伍。十年來,我國的科普人才隊伍穩步提升。據中國科協專(zhuan) 職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孟慶海介紹,到目前,共有1200萬(wan) 名科普中國信息員活躍在基層一線。
一頭連著科技工作者,一頭連著社會(hui) 公眾(zhong) ,科普,對於(yu)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後者則是一個(ge) 國家科學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十年來,我國科普工作的成效已經凸顯——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10.56%。
“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將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wei) 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為(wei) 我們(men) 描繪了將科學“種”進更多人心田的新藍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報告中文版發布儀式在京舉辦
9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報告中文版發布儀式在京舉辦。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斯蒂芬尼亞·賈尼尼以視頻方式發表致辭。 [詳細] -
2021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在穗舉辦 選手線上“炮製”科普大餐
來自全國各地76個代表隊232名選手通過網絡視頻連線的方式,在“雲端”展示比拚,為公眾呈現了一場集科學、藝術、技能為一體,展示、交流、創新相融合的“科普盛宴”。 [詳細] -
現代學術史上的趙元任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他最早運用現代的科學的學術方法,對現代漢語,從多方麵展開了深入而係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開創性的成果,在海內外享有崇高的聲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