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網球少年王發:要成為費德勒那樣的運動員
8歲,他因網球走出大山
12歲,他奪得全國總決(jue) 賽男單冠軍(jun)
他背後有位義(yi) 烏(wu) 老板讚助
背簍網球少年王發:
要成為(wei) 費德勒那樣的運動員
皮膚黝黑,笑容憨厚,身背頗具民族特色的竹編小背簍,裏麵裝著兩(liang) 把網球拍……當這位來自雲(yun) 南臨(lin) 滄的佤族少年站在網球場上,一路過關(guan) 斬將,不禁引發眾(zhong) 人關(guan) 注的目光。
8月底,在2022年青少年網球巡回賽廣州站,瘦小的王發成為(wei) 黑馬,一舉(ju) 奪得U14男子組單打冠軍(jun) 。
作為(wei) 全國第一批正式接觸網球的佤族人,站在聚光燈下,王發用帶著家鄉(xiang) 口音的普通話感歎:“網球可以改變我的人生。”
而他身後,站著一位期待幫助他實現“人生逆襲”的導師張曉洪。55歲的張曉洪做了20多年的網球教練。自2014年起,他創辦雲(yun) 南昆明野象俱樂(le) 部,在雲(yun) 南大山裏選拔了20多位“網球苗子”,帶他們(men) 走進網球世界。他篤信,“中國會(hui) 出現第二個(ge) 李娜。”
沒想到會(hui) 受到這麽(me) 多人關(guan) 注
8月30日,奪得青少年網球巡回賽廣州站冠軍(jun) 後的第二天,王發就返回了俱樂(le) 部,回歸日常訓練。
對於(yu) 王發和教練張曉洪而言,這個(ge) 冠軍(jun) 是意料之中,甚至含金量不算高。張曉洪反而對近期王發不太穩定的表現有點失望。
之前,14歲的王發接連參加了四場網球比賽,其中,兩(liang) 場青少年比賽,兩(liang) 場成人比賽,“成人賽是為(wei) 了鍛煉,青少年賽就是奔著奪冠去的。”
相對於(yu) 廣州這場比賽,張曉洪更牽掛的是在成都的全國青少年網球積分排名係列賽。那一場比賽中,王發遺憾地止步八強,“我們(men) 前一晚趕到成都,第二天就參加比賽,可能他太疲勞了。”
王發有過更好的成績。2020年,在青少年網球巡回賽中,12歲的他獲得全國總決(jue) 賽男單冠軍(jun) 。那一年,他在全國積分排名位列前三。王發還為(wei) 此獲得了第一部手機。
在國內(nei) ,青少年網球比賽大多沒有獎金,但俱樂(le) 部流傳(chuan) 著一套獎勵機製——隻要參加比賽取得成績,張曉洪就會(hui) 滿足孩子的一個(ge) 願望,“如果獲得全國冠軍(jun) ,就獎勵一部手機。”
從(cong) 廣州比賽歸來後,王發卻沒提過任何願望,隻一心撲在訓練中,他渴望闖進職業(ye) 網球的大門。
這一次,聚光燈卻打在了這個(ge) 用佤族背簍裝著網球拍的少年身上。“很驚訝,沒想到這麽(me) 多人會(hui) 因為(wei) 這場比賽關(guan) 注我。”王發看到大家的鼓勵,也給了他更多信心。
8歲背著背簍走出大山練球
王發用來裝球拍的竹編背簍,在張曉洪的車上已經放了六年。
“山區孩子能吃苦、肯拚、聽話。更重要的是,如果沒人去挖掘,他們(men) 根本沒有機會(hui) 接觸到網球,即便是好苗子,也會(hui) 失去機會(hui) 。”2014年,做了20年網球教練的張曉洪創辦了俱樂(le) 部,並瞄準了山區孩子。
張曉洪想從(cong) 中選拔網球苗子進行公益培養(yang) ,可接連走訪了很多地方,都沒有人相信他,“去過雲(yun) 南、四川、西藏,別人一聽,都懷疑我是騙子。”
雲(yun) 南臨(lin) 滄滄源縣率先接納了張曉洪。2016年,張曉洪走進雲(yun) 南臨(lin) 滄的大山裏,挑選了10名佤族孩子,王發就是其中之一。
張曉洪對王發在選拔測試中的表現記憶深刻。“跑步、扔球、接球,每一項測試都是優(you) 秀。”張曉洪評價(jia) 說,王發耐力好,爆發力、協調性、反應程度都不錯。
基本技能的測試隻耗時十餘(yu) 分鍾,張曉洪花了更多時間去遊說這群孩子的父母。
王發的父母40多歲,是山區裏的一對普通農(nong) 民。“王發是個(ge) 打網球的好苗子,不培養(yang) 可惜了。”張曉洪把自己的證書(shu) 和過往取得的成績擺在他們(men) 麵前,這對樸實的農(nong) 民最終點頭答應。
2016年下半年,張曉洪帶著王發等十個(ge) 孩子走出大山。8歲的王發用當地人常用的背簍裝上自己的物品,離開了父母和弟弟、妹妹。
每天打牆,揮拍七八千次
起初,俱樂(le) 部設立在小區滇池衛城邊,有四片球場和一麵網球牆。球場旁,張曉洪和孩子們(men) 就住在集裝箱改造的簡易宿舍內(nei) 。
一天持續五六個(ge) 小時的網球訓練卻一度讓王發覺得痛苦。“每天打牆,一天要揮拍七八千次。”王發當時一點也不喜歡網球,半年後,他和隊友們(men) 回家過年,都吵著不要回昆明練球。
春節過後,張曉洪又去了臨(lin) 滄市,花了20天,挨家挨戶把孩子們(men) 勸了回來。
張曉洪也在反思中調整了教育模式。“先讓孩子們(men) 喜歡上網球。”張曉洪24小時陪伴著這群七八歲大的孩子,每天給他們(men) 講體(ti) 育運動員的故事,“從(cong) 李娜、鄭潔,講到了費德勒。”
王發最喜歡聽費德勒的故事。那一兩(liang) 年,王發幾乎天天來問和費德勒相關(guan) 的事。王發逐漸把他視為(wei) 榜樣,對網球越來越投入。
在其他隊員的帶動下,王發變得很想贏球,在一天6小時的集體(ti) 訓練後,經常加練。10歲起,王發的右手掌就磨出了一層繭。
集體(ti) 訓練通常從(cong) 早上6點開始,但有段時間,王發和隊員們(men) 早上4點就自發起床加練。
去年起,王發開始每天寫(xie) 日記,記錄自己一天的訓練情況和收獲。“因為(wei) 網球,我收獲了很多朋友,還走遍了半個(ge) 中國。”王發說,打網球讓他學會(hui) 調整心態,每年過年回家,父母也說他變得更穩重了。
王發期待網球帶自己走得更遠,想成為(wei) 費德勒那樣偉(wei) 大的運動員,想成為(wei) 父母的驕傲。
背後有位義(yi) 烏(wu) 老板讚助商
目前,俱樂(le) 部付費培養(yang) 的公益隊員有20多名,最小的3歲,最大的18歲。他們(men) 來自臨(lin) 滄、楚雄、昭通、怒江,大多都是少數民族,佤族、彝族、傈僳族、白族……
2020年,俱樂(le) 部搬遷至河北廊坊,球場增至12片,教練人數也有所增加。隨著隊員們(men) 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嶄露頭角,全國各地的家長也慕名而來。
隨著接觸的家長變多,張曉洪開始從(cong) 對孩子的選拔逐漸轉為(wei) “考核家長”。張曉洪隻願接受抱著平常心而來的家長,他們(men) 的想法是——“打得出來就打下去,打不出來就當作興(xing) 趣特長,還擁有了一個(ge) 好身體(ti) 。”
到孩子的考核環節,除了基本潛能,張曉洪更在意孩子對網球的情感投入。“喜歡也分兩(liang) 種,有的孩子是真喜歡,有的隻是為(wei) 了迎合家長,或者逃避學業(ye) ,裝作喜歡。”在張曉洪看來,身體(ti) 條件有限但足夠熱愛網球的孩子,成材的可能性更大。
張曉洪通常會(hui) 告訴家長,自己要和孩子相處兩(liang) 三個(ge) 月,才能決(jue) 定是否培養(yang) 對方,“隻有在相處中,我才能感受到孩子是否真喜歡網球。”
張曉洪曾和一些省隊達成過合作,但最後並不成功。眼下,他想開始新的嚐試,用隊員的成績去尋找合適的資金讚助,他唯一的要求是,“我的隊員還是要自己帶到底。”
兩(liang) 年前,張曉洪結識了一位喜歡網球的義(yi) 烏(wu) 老板。“他在球場上看到王發,很看好他,也和他比了一場。”2020年,這位40多歲的中年男人輸給了12歲的王發。此後,他一直為(wei) 王發提供讚助。
兩(liang) 年後的今天9月14日,他們(men) 約定在義(yi) 烏(wu) 再比一場。張曉洪半開玩笑地說:“王發如果又贏了,俱樂(le) 部的又一筆讚助就有著落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為青少年厚植中華文化根基
近年來,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受到觀眾喜愛,抖音推出的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也非常受歡迎,相關話題播放量已超5億。[詳細] -
人民來論:共同嗬護孩子們的“睛”彩世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9月是第5個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月。宣傳教育月臨近,各地通過開展線上直播、線下互動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向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各界人士傳遞近視防控知識。[詳細] -
為青少年搭建多彩賽事舞台
炫麗的開場燈光秀、充滿儀式感的球員出場、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舞獅表演……中國初中籃球聯賽全國總決賽日前在廣東佛山舉行,竟辦出了幾分職業賽事的氛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