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一融雙優”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發布時間:2022-09-22 15:42: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台風來襲,基站電力得不到保障,城市突然斷網怎麽(me) 辦?醫院、學校、居民區周邊基站因柴油發電機運行噪音大,怎麽(me) 有效解決(jue) ?在破解這些難題的過程中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應該發揮什麽(me) 作用?在福州大學國家催化中心黨(dang) 支部會(hui) 議上,這些話題成為(wei) 鞭策黨(dang) 員帶頭攻堅克難的動力。

  今年初,該中心主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江莉龍研究員帶領的科技部化肥催化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與(yu) 合作企業(ye) 一道開發的3千瓦級“氨—氫”燃料電池發電站交付使用,實現成功發電並穩定運行。該團隊還建成了世界首套以煤為(wei) 原料的20萬(wan) 噸級安全低碳合成氨係統,實現企業(ye) 新增投資產(chan) 值50多億(yi) 元。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注重在係統推進、把好方向、發揮優(you) 勢、強化服務、建強隊伍中促進黨(dang) 建與(yu) 事業(ye) 發展深度融合,全麵實施“雙帶頭人”教師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培育工程,堅持把基層黨(dang) 建工作成效納入高校績效考核和“雙一流”“雙高”建設指標體(ti) 係,大力推動高校教師黨(dang) 支部建在高水平科研項目組、科研平台、創新團隊上,有效實現優(you) 秀科研平台與(yu) 優(you) 秀基層黨(dang) 組織的深度融合(即“一融雙優(you) ”),切實發揮高水平科研平台黨(dang) 支部組織掌舵、“雙帶頭人”頭雁領航和師生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著力打造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以實際行動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組織掌舵,打造引擎的“穩定器”

  41.6℃的高溫,走在福建農(nong) 林大學根係生物學研究中心走廊上,上百種綠植鬱鬱蔥蔥,帶來一股清涼。多年來,該中心將黨(dang) 支部建設與(yu) 科研項目推進有機結合,彰顯了黨(dang) 組織在科研攻關(guan) 上的戰鬥力量。

  “當核心技術‘卡脖子’時,就需要我們(men) 黨(dang) 支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組織黨(dang) 員師生帶頭衝(chong) 在一線、幹在一線,去研發、去攻關(guan) 。”該中心主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廖紅教授說。比如,以“燕子窠生態茶園模式”為(wei) 基礎的“優(you) 質高效生態茶園建設模式”,入選2021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十項綠色發展技術,就是發揮全體(ti) 支部黨(dang) 員帶頭攻堅克難的結果。

  “推動高水平科研平台黨(dang) 支部發揮黨(dang) 支部戰鬥堡壘作用,能有效激發黨(dang) 建工作新動能,使科學家、科研工作者走出校園,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於(yu) 偉(wei) 大事業(ye) 中。”福建農(nong) 林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建南表示。

  長期以來,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引導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黨(dang) 支部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通過發揮政治和組織優(you) 勢,為(wei)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開展科技攻關(guan) 、助力創新驅動提供有力保障。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將黨(dang) 支部建設與(yu) 儀(yi) 器研發、設備管理、科研輔助、行政支撐等業(ye) 務深度融合,注重發揮黨(dang) 支部服務功能,主動幫助解決(jue) 教師發展、科研攻關(guan) 中的困難,不僅(jin) 使科研人員從(cong) 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還為(wei) 科研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該實驗室連續3年位列網絡環境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資源信息公開共享程度全國第一。

  福州大學能源與(yu) 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黨(dang) 支部作為(wei) 首批全國高校黨(dang) 建工作樣板支部,積極探索“以黨(dang) 性引領科研初心、選題緊扣國家需求”的黨(dang) 建、科研雙融合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實驗室黨(dang) 支部組建黨(dang) 員突擊隊,在實驗室原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攻克關(guan) 鍵技術,為(wei) 疫情防控貢獻力量。很快,“冷鏈物流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研製成功。

  “高校高水平科研創新平台是智力資源最密集、創新活力最旺盛、創新創意最活躍的單元。推進高水平科研平台黨(dang) 的建設與(yu) 事業(ye) 發展深度融合,就是將黨(dang) 建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將黨(dang) 建資源轉化為(wei) 發展資源,用發展成果檢驗黨(dang) 建成效、用發展成就保障黨(dang) 建提質。”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書(shu) 記、教育廳黨(dang) 組成員林生說。

  頭雁領航,打造引擎的“加速器”

  “我們(men) 堅持從(cong) 服務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高度理解科研工作,經常用這樣的主題為(wei) 黨(dang) 員上黨(dang) 課,引導黨(dang) 員投身科研工作,攻克技術難題。”江莉龍說。為(wei) 保障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領頭雁作用的發揮,福州大學各黨(dang) 支部注重遴選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的中青年黨(dang) 員教師擔任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或支部委員,並作為(wei) 支部書(shu) 記後備力量進行培養(yang) 。

  福州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國龍說:“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設推進到哪裏,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領頭雁作用就要發揮到哪裏,目前學校實現了省級以上科研平台‘雙帶頭人’全覆蓋。”

  近年來,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大力實施“雙帶頭人”教師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隊伍的培育工程,把符合條件的學術帶頭人培養(yang) 選拔為(wei) 教師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把有條件的教師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培養(yang) 成為(wei) 學術帶頭人,讓他們(men) 成為(wei) 高校基層黨(dang) 建和教學科研工作雙融合、雙促進、雙提高的中堅力量,使高校教師成為(wei) 先進思想文化的傳(chuan) 播者、黨(dang) 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特別注重重大科研平台“雙帶頭人”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有效覆蓋,激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在高校黨(dang) 建和業(ye) 務雙融合、雙促進中的中堅骨幹力量,打造頭雁領航的引擎“加速器”。

  在福建農(nong) 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菌草研究所門前,一大叢(cong) 六七米高的菌草四季常青,成為(wei) 該校“網紅”打卡背景。該研究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林占熺帶領團隊攻克“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解決(jue) 了“菌林矛盾”,並獲得“黃河上遊洪積扇菌草生態治理的研究與(yu) 示範”等2項國際領先成果。

  “這是一個(ge) 新的領域,碰到的困難特別多,為(wei) 了能夠保證事業(ye) 更好地開展,我們(men) 當時就建立了一個(ge) 黨(dang) 支部,把年輕的黨(dang) 員同誌放到第一線去,勇挑重擔,發展菌草,為(wei) 民謀利,造福人類。”林占熺說。

  該研究所以黨(dang) 建工作為(wei) 引領,充分發揮菌草技術優(you) 勢,聚焦關(guan) 鍵聯合攻關(guan) ,已將菌草技術傳(chuan) 播到100多個(ge) 國家,在10多個(ge) 國家建立了菌草技術示範基地,使菌草技術成為(wei) 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

  頭雁勤,群雁齊飛;頭雁惰,結果隻會(hui) “萬(wan) 裏寒雲(yun) 雁陣遲”。麵對科研創新的重大難關(guan) ,領頭雁須臾不可懈怠。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zheng) 力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中心要求全體(ti) 黨(dang) 員強化黨(dang) 性原則,堅持“黨(dang) 建主責主業(ye) 、強化支部政治功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促進學校事業(ye) 發展、抓好支部班子建設”協同推進,通過“幫”“帶”“扶”“推”等方式,盡可能地讓年輕教師在研究中心找到自己的位置,全身心投入科研創新事業(ye) 。該團隊聚焦國家急需,以“競爭(zheng) 力”為(wei) 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三大係列科研成果和七大“產(chan) 品”,接連推出近70部著作。

  “10多年來,作為(wei) 團隊領銜人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就像頭雁一樣帶領著我們(men) 奮勇前行,其夜以繼日地從(cong) 事科研工作的狀態令我們(men) 不敢懈怠,從(cong) 而取得了一個(ge) 個(ge) 較大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師李軍(jun) 軍(jun) 說。

  黨(dang) 員示範,打造引擎的“助推器”

  “碳達峰”“碳中和”是時下熱門詞匯,森林碳匯的精準計量也成為(wei) 國際重大科研課題。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濕潤亞(ya) 熱帶生態—地理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楊玉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人工林生長迅速,碳匯潛力巨大,但長期以來缺乏本土研究數據的支撐,這大大削弱了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話語權。

  在一次團隊科研探討會(hui) 上,楊玉盛教授提出原位模擬氣候變暖對森林影響的課題,這一課題被譽為(wei) 生態學十大研究難題之一。由於(yu) 國內(nei) 幾乎沒有土壤實時增溫技術,部分團隊教師產(chan) 生了畏難情緒。

  “是黨(dang) 員,就要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站在攻堅與(yu) 奉獻的第一線。”楊玉盛教授斬釘截鐵地說,“我們(men) 生活在這個(ge) 地方,我們(men) 黨(dang) 員不去做,誰去做?逃避解決(jue) 不了問題,核心技術脖子被人卡住了,我們(men) 隻有自己研發突破,想辦法解套。”

  曆時半年多的反複試驗,楊玉盛教授帶領團隊解決(jue) 了實驗中最關(guan) 鍵的溫度控製技術問題。如今,該團隊已有近百種自主科研創新,保存土壤、植物樣品及標本共約5萬(wan) 多份。杉木人工林碳增匯與(yu) 計量成果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進行重點推廣。

  福建師範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潘玉騰深有感觸地說:“高水平科研平台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黨(dang) 員骨幹的示範帶動作用,引領支部黨(dang) 員在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地方攻堅突破,爭(zheng) 當科研報國先鋒。”

  高水平科研平台重大任務的背後,往往都有黨(dang) 員的身影和奉獻,福建高校已成為(wei) 科技攻關(guan) 主戰場、重大原創性成果產(chan) 出地。

  “我們(men) 搞科學研究,就是要結合國家和社會(hui) 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用心做,不斷探索。”廈門大學固體(ti) 表麵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孫世剛始終堅持以科技報國為(wei) 己任,充分發揮學術領軍(jun) 人才的作用。

  孫世剛牢記黨(dang) 員的身份和入黨(dang) 初心,主動承擔起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儀(yi) 器設備研製專(zhuan) 項“基於(yu) 可調諧紅外激光的能源化學研究大型實驗裝置”的重任。在他的帶領下,其團隊迎難而上,刻苦攻關(guan) ,曆時8年建成一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實驗裝置。2015年,孫世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普通人眼裏,這是一份屬於(yu) 科學家的至高榮譽;但在孫世剛眼裏,這更是一名中共黨(dang) 員的責任和擔當。

  “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們(men) 要進一步總結黨(dang) 建與(yu) 業(ye) 務融合的典型經驗,找到高校黨(dang) 建與(yu) 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探索更多新載體(ti) 、新平台、新機製,一體(ti) 推進黨(dang) 建和事業(ye) 融合發展。”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書(shu) 記,省教育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林和平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