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科普 “誰來普”“普什麽”“怎麽普”
【科學隨筆】
作者:廖丹鳳(中國農(nong) 學會(hui) 副研究員)
農(nong) 村科普是實現科學與(yu) 農(nong) 民、科學與(yu) 農(nong) 業(ye) 、科學與(yu) 農(nong) 村對接的重要渠道,對提升農(nong) 民科學素質、培養(yang) 現代農(nong) 民,發展農(nong) 村經濟、服務農(nong) 民生活,培育文明鄉(xiang) 風、建設和諧農(nong) 村,儲(chu) 備政治素養(yang) 、加強鄉(xiang) 村治理,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關(guan)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強化基層科普服務”。如何以創新形式開展農(nong) 村科普,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是擺在新時代農(nong) 村科普事業(ye) 發展麵前的重要課題。
農(nong) 村科普,首先要解決(jue) “誰來普”的問題。當前,在缺人才、缺經費、缺機製的背景下,依靠“誰來普”是解決(jue) 農(nong) 村科普問題的關(guan) 鍵。以政府為(wei) 主導的農(nong) 村科普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廣大農(nong) 民日益增長的科普服務需求。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民是主體(ti) 。農(nong) 村科普必須緊緊抓住農(nong) 民這個(ge) 主體(ti) ,才能抓住問題的關(guan) 鍵。如何動員、調動廣大農(nong) 民積極參與(yu) 農(nong) 村科普,激發鄉(xiang) 村本土人才科普內(nei) 生動力,是農(nong) 村科普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以誌願精神和科學精神引領廣大農(nong) 民,尤其是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高素質農(nong) 民,廣泛開展以科技誌願服務為(wei) 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活動,在無須政府投資、不占國家資源的情況下,實現自覺自願無償(chang) 服務農(nong) 村農(nong) 民,是今後做好農(nong) 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徑。
農(nong) 村科普,其次要解決(jue) “普什麽(me) ”的問題。長期以來,農(nong) 村科普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技術培訓和技能指導為(wei) 主,麵向農(nong) 村生活的科學思想、先進文化、精神文明、遵紀守法等內(nei) 容較少。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離不開農(nong) 業(ye) 的全麵升級、農(nong) 村的全麵進步和農(nong) 民的全麵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然要求新時代農(nong) 村科普工作深度融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從(cong) 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服務農(nong) 民生活、服務農(nong) 村文化、服務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服務鄉(xiang) 村治理的需求出發,打破當前農(nong) 村科普工作的邊界,實現科普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科普與(yu) 文化建設、科普與(yu) 農(nong) 民教育、科普與(yu) 基層治理的融合發展。因此,農(nong) 村科普要實現從(cong) 以技術服務為(wei) 主向全方位、立體(ti) 式、綜合性科普的深度轉變。
農(nong) 村科普,最後要解決(jue) “怎麽(me) 普”的問題。以往,農(nong) 村科普主要依靠農(nong) 業(ye) 科研及農(nong) 技推廣人員、基層科協以及鄉(xiang) 鎮幹部等體(ti) 製內(nei) 人員。農(nong) 業(ye) 科研及技術推廣人員主要利用下鄉(xiang) 方式科普,農(nong) 民們(men) 常常麵臨(lin) “專(zhuan) 家走了,技術忘了”的困擾。基層科普人員,往往一人身兼數職,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因此,讓農(nong) 業(ye) 科研及技術推廣人員把知識技術傳(chuan) 授給高素質農(nong) 民,培養(yang) 其成為(wei) 科普工作的“二傳(chuan) 手”,再由這些源於(yu) 基層、了解基層、紮根基層的高素質農(nong) 民,也就是土專(zhuan) 家們(men) ,將先進的科技文化傳(chuan) 授給當地農(nong) 戶。通過構建大專(zhuan) 家帶土專(zhuan) 家、土專(zhuan) 家帶小農(nong) 戶的農(nong) 村科普新模式,真正培養(yang) 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常駐村的鄉(xiang) 村本土人才隊伍,在有力促進農(nong) 業(ye) 科研成果落地應用的同時,也將有力促進土專(zhuan) 家與(yu) 小農(nong) 戶技能與(yu) 素質的雙提升。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2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