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 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

發布時間:2022-12-02 16:30: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為(wei) 原型開發的“馬踏飛燕”係列文創產(chan) 品,在保留文物原型特點的同時做了卡通化處理,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文創產(chan) 品背後有一支年輕的設計師團隊。深入了解文物內(nei) 涵,關(guan) 注年輕人審美趣味,精心做好品控環節,是文創設計團隊的工作常態。

  綠茸茸的馬兒(er) 咧嘴大笑,形象憨態可掬;馬蹄下的“飛燕”則呆萌可愛,酷似表情包——很難想象,這款毛絨玩偶的原型竟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銅奔馬。今年,甘肅省博物館推出了以鎮館之寶銅奔馬為(wei) 原型的“馬踏飛燕”係列文創產(chan) 品,一上市就受到歡迎,成為(wei) 該館開發的1000多件文創產(chan) 品中的銷量冠軍(jun) 。

  “馬踏飛燕”係列文創產(chan) 品何以熱銷?有哪些開發“密碼”?記者就此采訪了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

  融入文化元素

  銅奔馬於(yu) 上世紀60年代出土於(yu) 甘肅武威雷台漢墓,奔跑如飛的側(ce) 身形象廣為(wei) 人知,被確定為(wei) 中國旅遊標誌。而從(cong) 正麵看,馬頭往左傾(qing) 、嘴呈嘶鳴狀,以這一形象開發的文創產(chan) 品並不多見。

  “博物館從(cong) 2015年開始推出文創產(chan) 品,銅奔馬就是首選文物之一,產(chan) 品有膠帶、書(shu) 簽、鑰匙扣、耳環等。”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說,博物館於(yu) 2020年推出IP“神馬來了”,但銅奔馬的形象一直比較板正、嚴(yan) 肅。

  設計師王偉(wei) 反複修改方案,打磨半年多,確定了一款新的玩偶形象:從(cong) 跑姿到站姿,從(cong) 側(ce) 身到正麵,從(cong) 嚴(yan) 肅到呆萌。“年輕人喜歡輕鬆、可愛的萌寵形象,我在設計之初,就有意添加了幽默元素。比如,銅奔馬彎折的後腿仿佛在跳舞,‘飛燕’一本正經像是在生氣,二者的互動更加有趣。”王偉(wei) 說。

  “基於(yu) 萌、潮等審美趨向創作的文創產(chan) 品,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馬踏飛燕’玩偶正是切中了這個(ge) 點。”蘭(lan) 州大學絲(si) 綢之路文化創意產(chan) 品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沈明傑說。

  “第一眼,這是什麽(me) ?第二眼,好可愛,趕緊入手!”在甘肅省博文創中心社交媒體(ti) 賬號下,許多網友被玩偶逗笑並點讚,賬號粉絲(si) 數也從(cong) 不到100人增長至8萬(wan) 多人。

  崔又心曾與(yu) 團隊分析,除去產(chan) 品自帶的文化屬性和設計因素之外,新穎有趣的外觀更容易激起年輕人的分享欲,兼具社交屬性。

  為(wei) 進一步擴大知名度,文創中心編排“銅奔馬”說唱單曲、舞蹈,積極與(yu) 網友互動,並進一步開發出微縮掛件等產(chan) 品。6月27日,上線兩(liang) 周後,“馬踏飛燕”玩偶一天銷售額近70萬(wan) 元,創下該館日銷售紀錄,截至目前已經賣出近8萬(wan) 件,銷售額近800萬(wan) 元。

  尋找創意靈感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現有工作人員近40人,其中設計師團隊15人,90後占80%。“年輕人更了解年輕人,對流行趨勢更能心領神會(hui) ,這對啟發文創設計靈感很有幫助。”王偉(wei) 說。

  2015年至今,甘肅省博物館已推出1000多件文創產(chan) 品。1000多個(ge) 創意的背後,是設計人員對館藏文物的細心探察和深入理解。

  崔又心說,文創產(chan) 品從(cong) 一個(ge) 點子到最終成品,平均需要3到6個(ge) 月。點子或者創意,常常是靈光一閃、稍縱即逝。因此,“團隊每個(ge) 人都可以提建議、說感受,力爭(zheng) 製作出最滿意的產(chan) 品。”設計師在開發文創產(chan) 品時,既要實地觀摩體(ti) 驗,也會(hui) 看書(shu) 、查資料或者看電視劇、紀錄片來尋找靈感,有時,同一件文物要聽七八名講解員反複講解。

  “從(cong) 產(chan) 品角度看,一切皆可文創,無非是載體(ti) 的區別。從(cong) 文物角度看,要考慮恰當的呈現方式。”談及創意來源,崔又心表示,有時是設計師提出想法,大家進行頭腦風暴,有時是項目製,一個(ge) 任務分配給2到3名設計師同時創作,擇優(you) 確定最終呈現方式。

  在文創產(chan) 品孕育過程中,產(chan) 品經理也會(hui) 介入。麵對設計師們(men) 天馬行空的創意,產(chan) 品經理王紅把自己比作“拽韁繩的人”。“比如,用什麽(me) 材質呈現,是塑料、金屬、樹脂,還是毛絨?尺寸多大,顏色如何搭配?這些細節都由產(chan) 品經理把關(guan) 。”她說,即使到了試產(chan) 環節,發現問題仍會(hui) 與(yu) 設計師溝通,直到完善。

  拓展文物生命力

  “馬踏飛燕”玩偶熱銷,設計師們(men) 高興(xing) 之餘(yu) ,又靜下心來思考。

  崔又心說,文創產(chan) 品讓承載厚重曆史的文物走向大眾(zhong) ,一方麵大眾(zhong) 通過產(chan) 品進一步了解文物,另一方麵也會(hui) 向博物館反饋,甚至希望提供個(ge) 性化定製產(chan) 品,“這正是我們(men) 期待的,通過博物館與(yu) 觀眾(zhong) 的雙向互動,進一步拓展文物的生命力。”

  為(wei) 此,博物館更要嚴(yan) 格把關(guan) 文創產(chan) 品質量。“哪個(ge) 產(chan) 品能火,在上市銷售之前無法準確判斷,所以隻能小批量生產(chan) 。但是,許多工廠不接這種數量少卻品質要求高的小單。”王紅坦言,此前推出的一款首飾產(chan) 品,設計出來後兩(liang) 年才麵市,“我到外地考察了二三十家工廠,最終選定了廣東(dong) 一家企業(ye) ,在廠裏住了1個(ge) 多月,既要把設計師的想法傳(chuan) 達給工人,又要把實際生產(chan) 中出現的問題反饋給設計師。”

  “文物文創產(chan) 品更要注重品控,做到品質與(yu) 顏值並存。我們(men) 更注重銅奔馬這個(ge) IP的生命力,而不是單獨的一件產(chan) 品。”崔又心說。如今,團隊仍在積極開發新產(chan) 品。

  文創產(chan) 品的“外皮”可以輕鬆有趣,但最終展示的是古色古香的“瓤兒(er) ”。“要用現代方式詮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沈明傑說,通過接地氣的方式讓人們(men) 對文物產(chan) 生興(xing) 趣,繼而才能走近文物本身,去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曆史。

  “文物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通過精美靈動的文創產(chan) 品,能讓原本不說話的文物走進日常生活,傳(chuan) 遞出古老文明的聲音。”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表示,甘肅省博物館將以紅色文化、黃河文化等為(wei) 主題,深入挖掘館藏文物資源的價(jia) 值內(nei) 涵和文化元素,設計開發更多的文創產(chan) 品,推動文物活化利用,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