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創新工程教育培養更多優秀工程師

發布時間:2022-12-08 16:3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我國工程教育體(ti) 係應是一種什麽(me) 狀態,才能應對大變局下的各種挑戰?近日,“大變局下工程教育治理體(ti) 係研究”校長論壇在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舉(ju) 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1所高校校長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yu) 會(hui) 。論壇聚焦學生實踐、工科教師、質量評價(jia) 和工程師治理等工程教育瓶頸性、關(guan) 鍵性問題,共謀工程教育治理體(ti) 係改革與(yu) 發展。

  優(you) 秀工程人才是“中國製造”的製勝密碼之一,也是打造一個(ge) 個(ge) 國之重器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工業(ye) 界轉型升級急需大批高素質工程師。而當前我國工程教育麵臨(lin) 治理體(ti) 係不夠健全、理論與(yu) 現實脫節、高水平師資匱乏、學生培養(yang) 質量有待提升等挑戰。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不少工科學生無法進廠實習(xi) ,理論與(yu) 實踐脫節,也使其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受到影響。因此,亟待推動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切實解決(jue) 人才培養(yang) 與(yu) 工程產(chan) 業(ye) 脫節的問題,持續提升工程教育質量。

  在論壇上,多所高校校長暢談工程教育治理體(ti) 係改革與(yu) 發展。從(cong) 這些討論可以看到,真正做好工程教育,需要進一步明確工程教育目標,強化校企合作辦學,推動工程教育數字化,並讓更多有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師走上講台。

  工程教育不同於(yu) 理科、文科等學科,要確立獨特的工程教育目標,特別是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工程思維、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在工程教育培養(yang) 方案中進一步聚焦培養(yang) 學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如果隻是停留在課堂講授和課後複習(xi) ,而同現實中的工程製造相去甚遠,那麽(me) 他們(men) 就隻能紙上談兵。因此,在考查學生的學業(ye) 成績時,要更加突出學生對工程原理的活學活用和實操技術的嫻熟應用。

  辦好工程教育離不開工業(ye) 界的深度參與(yu) ,單靠學校自身還遠遠不夠。與(yu) 工程相關(guan) 的各類製造業(ye) 處於(yu) 技術應用前沿,能夠為(wei) 學生提供一手的鮮活實用知識,使他們(men) 在接觸一線操作的同時真正達到融會(hui) 貫通和學以致用。這也意味著要打通教育界和工業(ye) 界的“任督二脈”,使工程人才在工與(yu) 學的交互中脫穎而出。要創新產(chan) 學研合作體(ti) 製機製,打造一批學生樂(le) 於(yu) 參與(yu) 和學有所成的實訓基地、實習(xi) 車間、工程坊等合作教育平台,使政府、學校與(yu) 企業(ye) 建立更為(wei) 緊密的人才培養(yang) 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讓更多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工程知識並提升工程能力。

  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大背景下,當前全球工程界都在經曆一場深刻的範式轉換。工業(ye) 4.0、工業(ye) 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概念深入人心,全麵重塑工業(ye) 界的運作模式,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這意味著要加快推動工程教育數字化,實現工程教育全過程的數字化轉型,打造全新的數字工程教育體(ti) 係。要在工程教育的各個(ge) 環節引入新一代數字技術,全方位重塑教育模式,帶動工程教育體(ti) 驗改善和工程教育效能提升。

  物聯網、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數字科技將使工程教育加速數字化,並為(wei) 教師和學生提供全新的教育體(ti) 驗。比如,人們(men) 在虛擬現實中可以更加逼真地模擬真實場景,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立體(ti) 資訊的魅力,並更加真切地探索知識的海洋。與(yu) 此同時,工程教育的數據化和智能化,也會(hui) 增強教育的科學性、互動性和精準性,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xi) 需求。因此,要在工程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案中融入更多數字化元素,探索“數字+工程”教育路徑,使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生能夠勝任未來數字工業(ye) 時代的職場工作。

  工程教育要創新師資培養(yang) 模式,使真正懂工程的教師走上講台。當前不少工程專(zhuan) 業(ye) 教師屬於(yu) 從(cong) 校門到校門,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對工業(ye) 界的前沿進展也不夠重視。目前高校對工程專(zhuan) 業(ye) 教師的考核評價(jia) 仍然重科研輕教學,並以論文為(wei) 主。這使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工程實踐成果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線教學的師資投入也不夠。因此,要改革工程專(zhuan) 業(ye) 教師培養(yang) 、招聘和考核管理製度,吸引和激勵既懂理論又會(hui) 實踐的“雙棲”教師。要調整工程專(zhuan) 業(ye) 教師的考核“指揮棒”,推動他們(men) 更加注重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yang) ,到工廠車間“接地氣”,引導學生增強工程思維和實踐能力。與(yu) 此同時,創新和做實雙導師製、導師組製等指導模式,使有豐(feng) 富實戰經驗的工程師參與(yu) 學生培養(yang) 。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