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一論述和部署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對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內(nei) 在規律的新認識,體(ti) 現了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必將開創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新局麵,為(wei) 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和強大推動力量。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賦予高校在現代化建設中新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本國發展中成長起來的,高校必須擔當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時代責任,全麵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全麵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全麵提升現代大學治理水平,為(wei) 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人才支撐,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作出高校應有的貢獻。
一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充分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規律以及對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規律的新認識,充分體(ti) 現了新形勢下提升綜合國力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新要求,必將有力驅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進程。
人類現代化曆程表明,教育、科技、人才具有不可割裂的內(nei) 在關(guan) 聯性,三者統一於(yu) 創新。其中,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而教育是培養(yang) 人才的第一環節。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水平決(jue) 定一個(ge) 國家的創新發展能力。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有101個(ge) 經濟體(ti) 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但目前隻有十多個(ge) 經濟體(ti) 進入高收入階段,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是多數國家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進步沒有跟上時代要求,勞動生產(chan) 率提升緩慢。可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與(yu) 人才強國建設是深度關(guan) 聯、不可割裂的。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jue) 深層次矛盾,根本出路在創新,關(guan) 鍵靠科技,歸根結底靠人才,基礎在教育。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夯實人力資源深度開發基礎,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獨立自主開拓創新,堅持人才引領驅動,鞏固發展優(you) 勢,贏得競爭(zheng) 主動。
科教興(xing) 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體(ti) 現了教育與(yu) 科技、教育與(yu) 人才、科技與(yu) 人才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guan) 於(yu) 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jue) 定》,強調堅持教育為(wei) 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科教興(xing) 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確立了科技和教育是興(xing) 國的手段和基礎地位。在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的基礎上,我們(men) 黨(dang) 相繼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0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個(ge) 五年計劃綱要》將人才戰略確立為(wei) 國家戰略。200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hui) 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實踐證明,科教興(xing) 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是緊密聯係、相互支撐的。唯有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才能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涵養(yang) 源頭活水;唯有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才能充分釋放科技這個(ge) “第一生產(chan) 力”、激活創新這個(ge) “第一動力”;也唯有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才能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二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充分體(ti) 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對於(yu) 新時代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具有重大意義(yi) 。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實現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必然要求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進一步增強和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曆史性躍升,其中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發揮了事關(guan) 全局的重要作用。10年來,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穩居同期全球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ti) 係。每年職業(ye) 院校和高等學校向社會(hui) 輸送數以千萬(wan) 計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後備力量,從(cong) 業(ye) 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培訓上億(yi) 人次,推動我國成為(wei) 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力資源大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從(cong) “科技自立自強”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cong) “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必然要求進一步重視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增強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其中,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在全國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級三大科技獎勵項目中,高校參與(yu) 比重和貢獻份額均超過60%,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0%以上的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反映出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我國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是2012年的1.7倍,居世界首位,人才事業(ye) 發展有了明顯進步。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建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深刻揭示了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對於(yu)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躍上一個(ge) 大台階,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成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將有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性、安全性和競爭(zheng) 力,推動建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形成新發展格局。
三
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走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是增強國際人才競爭(zheng) 力、增強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根本舉(ju) 措。人才是推進現代化進程、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的戰略資源。當今時代,誰能培養(yang) 和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誰就能加速現代化進程,在競爭(zheng) 中占據優(you) 勢。加速人才自主培養(yang) ,應把重心放在提升培養(yang) 質量上。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是由教育、產(chan) 業(ye) 、社會(hui) 等各個(ge) 方麵因素決(jue) 定的,必須不斷完善政府主導、教育支撐、科技推進、產(chan) 業(ye) 支持、社會(hui) 參與(yu) 的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體(ti) 係。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zheng) 的比較優(you) 勢。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人才支撐和推進現代化建設,重在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重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麵,繼續擴大人才吸引力,不斷集聚海內(nei) 外高層次專(zhuan) 家人才;另一方麵,不斷完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為(wei) 人才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一是提升教育公平化程度,加快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優(you) 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讓全體(ti) 人民享受同等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同等可及的教育機會(hui) 、同等有效的教育過程。二是提升教育普惠化程度,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ti) 係,讓政策支持普遍惠及不同學段、不同類型學生。三是提升教育的協同化程度,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健康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增強各類受教育者的獲得感。四是提升教育數字化程度,加快建設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和內(nei) 容體(ti) 係,為(wei) 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年齡受教育者提供廣泛、有效的教育資源。
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黨(dang) 的二十大確立的重大戰略舉(ju) 措。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包括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一是壯大國家戰略人才隊伍,努力培養(yang) 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不同類型戰略人才同步增長、協同提質。二是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特別是科技評價(jia) 改革,形成支持戰略人才創新引領的基礎製度和體(ti) 製機製。三是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優(you) 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國家實驗室係統的定位、布局和配置,統籌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科技設施、國家人才中心、國家創新基地與(yu)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耦合與(yu) 匹配,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機構、設施和人才的協同效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努力培養中國基礎教育“四有”好老師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北師大全校掀起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熱潮。中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為中小學培養更多的好老師,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詳細] -
盛德勵耘 譜寫新華章——北京師範大學師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日前,由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舉辦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二十講”首場講座舉辦。中國文藝評論(北京師範大學)基地揭牌儀式暨“文化自信自強與中華美學精神”學術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詳細] -
紮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中國共產黨曆來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進入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對學校思政工作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