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 服務地方建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從(cong) 市區出發,穿過閩江、烏(wu) 龍江,一路來到旗山腳下大學城深處,閩江學院坐落於(yu) 此。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農(nong) 田。
冬日的福州還很溫暖。陽光灑滿校園,學生結伴從(cong) 記者身邊走過,青春氣息撲麵而來。
校門入口一側(ce) 的石碑上,16個(ge) 字格外醒目——“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但求適應社會(hui) 需要”。這是習(xi) 近平同誌在福州工作期間兼任閩江職業(ye) 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理念,也是閩江學院長久以來堅守的辦學指導思想。
2021年3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根本任務,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hui) 需要設置專(zhuan) 業(ye) 、打好基礎,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閩江學院堅持應用型辦學宗旨,立足福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
立德樹人
為(wei) 學生成長把準方向
采訪的第一站,是一堂思政課。
還沒走進校史館,便聽到課堂上傳(chuan) 來陣陣笑聲。
走進一看,沒有桌椅、沒有傳(chuan) 統課件,校史館展板前,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陳東(dong) 與(yu) 學生們(men) 麵對麵,氣氛輕鬆活躍。
“身為(wei) 應用型高校的學生,每個(ge) 人都要學會(hui) 一技之長,同學們(men) ,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本領是什麽(me) ?”陳東(dong) 指著展板上“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提出問題。
“組織能力,我是學管理的。”很快有學生搶答。
“很好,要解決(jue) 為(wei) 誰組織的問題。作為(wei) 老師,我們(men) 的使命就是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陳東(dong) 說。
“講好故事,我是學新聞傳(chuan) 播的。”第二位學生接過問題。
陳東(dong) 略作沉吟,“要給誰講故事?”
“給人民講故事。”學生回答。陳東(dong) 接著說:“我們(men) 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就是要求我們(men) 有國際視野。”
“我們(men) 培養(yang) 的是應用型人才,為(wei) 什麽(me) 要上思政課?思政課關(guan) 係學校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如何培養(yang) 人以及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個(ge) 根本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陳東(dong) 繼續說道。
一節課的時間裏,沒有人玩手機、開小差,學生臉上滿是專(zhuan) 注。
陳東(dong) 介紹,閩江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有40多位老師,教學各具特長。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辦公樓裏,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慶守正忙著和教研室主任研究下學期的思政課該如何上。在學院老師新提交的教學計劃中,有一門麵向全校開設的思政公共必修課:每位老師都結合各自課程特色,將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每一堂課。
辦公桌上,有幾本包裝精美的畫冊(ce) ,張慶守自豪地介紹,這是學生的思政課作品集。一頁頁翻開,油畫、水彩畫、鉛筆畫,繪畫手法五花八門;“一帶一路”“探月工程”……畫作主題豐(feng) 富多彩。
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閩江學院的思政課別有新意,針對不同學院、不同專(zhuan) 業(ye) 精準施教,將專(zhuan) 業(ye) 特點融入思政課教學。比如,在美術學院,學生以專(zhuan) 業(ye) 作品匯報思政課的學習(xi) 成果;在人文學院,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教育的目標,既要塑造學生的理想信念、價(jia) 值觀、使命感,更要增強他們(men) 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信心與(yu) 底氣。思政課正是一個(ge) 重要抓手,辦好思政課,我們(men) 責無旁貸。”張慶守說。
麵向市場
培養(yang) 應用型人才
行走校園,美景很多。但最美的風景,在課堂與(yu) 實驗室裏。
閩江學院工科樓A座一共5層,計算機與(yu) 控製工程學院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學生科創平台、專(zhuan) 業(ye) 實驗室位於(yu) 這棟樓裏。走廊很靜,一間間實驗室在走廊兩(liang) 側(ce) 一字排開。
推開數字福建智能化生產(chan) 物聯網實驗室的大門,約莫30平方米的空間,擺放著幾張方形工作台,轉換器、主芯片、電機等就散落在工作台上。
在中間的工作台,3名同學圍著一台電腦,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複雜的線路圖。計算機與(yu) 控製工程學院學生趙毅華介紹:“我們(men) 3人是一個(ge) 項目團隊,正在討論的這項課題已經開展一年了,是學校和企業(ye) 合作的產(chan) 學研項目,需要為(wei) 企業(ye) 設計出一套康養(yang) 智能化係統。”
360度旋轉的攝像頭,通過藍牙實現一鍵呼叫。在趙毅華的演示下,通過小小一台攝影儀(yi) ,便可實時觀察家中老人的相關(guan) 情況。
“從(cong) 最初的構想,到一點點推算、落地、完善,產(chan) 品的每一次完善,都是無數次討論和反複試驗出來的。”趙毅華說,隻要沒課,大家幾乎都泡在實驗室裏。
提起項目進展,3名主創人員不約而同地翹起嘴角。趙毅華回答:“企業(ye) 很認可,產(chan) 品已進入小批量生產(chan) 階段。”一旁的團隊成員補充道:“開心得睡不著覺。”
在閩江學院,這樣的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還有很多。據介紹,學校鼓勵老師積極“走出去”,與(yu) 企業(ye) 建立合作課題,並通過課題把學生帶到團隊中,從(cong) 低年級到高年級,從(cong) 小項目到大項目,逐步提升學生的研發能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企業(ye) 的研發有了更多的靈感,用人需求也得到了極大擴充。
“要讓我們(men) 的學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長。”計算機與(yu) 控製工程學院院長林文忠說,“課題的合作加深了企業(ye) 與(yu) 學生的雙向了解,不少同學就在這樣的合作過程中被企業(ye) 點名招走了。”
立足福州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
從(cong) 計算機與(yu) 控製工程學院出來,拐個(ge) 彎就是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剛體(ti) 驗了理工類專(zhuan) 業(ye) 的嚴(yan) 謹,又迎麵感受到濃濃的時尚氣息。
學院走廊櫥窗裏,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學生作品,就像走進了一場時裝秀。臨(lin) 近期末,幾乎每間實驗室內(nei) 都有學生。
第一間紡織實驗室,一團棉花經過一道道工序,實現了由團到片,由片到線的形態變化;第二間實驗室,棉線織成的布料被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再往前走,第三間實驗室傳(chuan) 來“沙沙”的作業(ye) 聲,學生正忙著完成學期末作業(ye) ,剪刀與(yu) 布料交錯間,一條裙褲誕生了。
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院長李永貴介紹,不同於(yu) 一般大學以服裝設計為(wei) 主,閩江學院的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圍繞產(chan) 業(ye) 鏈開設專(zhuan) 業(ye) 、設計課程,製定實現了覆蓋紡織原材料、服裝設計、成品製作的全流程培養(yang) 方案。
“立足福州,麵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閩江學院是這麽(me) 規劃的,也是這麽(me) 做的。
福州紡織服裝業(ye) 發達,擁有相關(guan) 企業(ye) 近千家。依托福州市紡織工程學會(hui) 秘書(shu) 處單位,學校組織老師通過調研、日常交流了解企業(ye) 和行業(ye) 一線需求,並從(cong) 市場需求出發,與(yu) 企業(ye) 共同申報課題;引導學生畢業(ye) 論文立足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倡導真題真做;通過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與(yu) 企業(ye) 在人才培養(yang) 、課程設置上深度共建。
“企業(ye) 有新材料、創意設計等方麵的需求,通過密切交流,我們(men) 能第一時間掌握企業(ye) 真實需求,與(yu) 企業(ye) 合作申報課題,幫助其解決(jue) 發展難題。同時,一線的交流成果也反哺了教學,我們(men) 的課程都是根據企業(ye) 和行業(ye) 發展實際設置的。”李永貴說。
這裏,不得不提到一個(ge) 特別的班級——“長源班”。
班如其名,“長源班”是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與(yu) 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共建的班級,從(cong) 學生選拔,到課程設計、考核,雙方深度參與(yu) 。“一方麵立足企業(ye) 真實運作情況培養(yang) 人才,另一方麵也能促進企業(ye) 發展。”學院老師柯惠珍介紹,目前,服裝與(yu) 藝術工程學院已與(yu) 3家企業(ye) 開展深度共建,均是福建省紡織與(yu) 服裝界的龍頭企業(ye) 。
柯惠珍手頭上正在忙的一項課題,就受到了這種深度共建的啟發。“傳(chuan) 統紡紗以棉線為(wei) 主。但近兩(liang) 年國際形勢對我國棉製品造成一定影響,不少企業(ye) 訂單下滑。”柯惠珍說,在與(yu) 長源公司反複溝通中,雙方合作申報了福州市“揭榜掛帥”科技重大項目,項目內(nei) 容便是共同開發棉纖維的替代產(chan) 品,“一旦新型纖維研製成功,將是紡織服裝業(ye) 原材料的一項重大突破。”柯惠珍信心滿滿。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閩江學院,前身是福州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和閩江職業(ye) 大學,前者的創建是為(wei) 順應國家教育事業(ye) 需要,後者則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多年來,閩江學院深化產(chan) 教融合,突出開放辦學,積極推進人才培養(yang) 模式多元化,堅定不移走應用型辦學之路,實現了從(cong) 高職高專(zhuan) 向應用型本科大學的轉變。
學院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未來,閩江學院將不斷探索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培養(yang) 模式,通過組建“訂單班”“創新班”等,引入企業(ye) 導師,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推進產(chan) 教融合向深向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就業優先 青海打造特色勞務品牌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2萬人
2月1日,記者從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該省著力打造優勢特色勞務品牌,引導農牧區勞動力有組織有規模轉移就業。持續提升就業服務效能,全力做好重點企業用工服務,不斷增強職業技能培訓針對性實效性。[詳細] -
西藏少兒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稱號
日前,自治區劇協在藏戲藝術中心小劇場舉行“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獲獎作品頒獎活動。[詳細] -
日喀則擬對高層次人才分類評價認定
日喀則市委人才辦組織召開《日喀則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評價認定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專家討論會,廣泛聽取日喀則市教育、科技、生態環境、農業等領域專家人才意見建議。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