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情暖高原 愛播教育——記青海師範大學原校長史培軍

發布時間:2023-02-16 11:15:00來源: 青海日報


史培軍(jun) 。青海師範大學供圖

  常常穿著一件顏色洗淡了的襯衫,臉上布滿了高原生活的痕跡,雷厲風行說走就走,所有時間用在了工作中,這是記者初識史培軍(jun) 留有的印象。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8年7月,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史培軍(jun) ,積極響應國家對口援青號召,參加“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投身青海教育,擔任青海師範大學校長。

  組織令下,義(yi) 無反顧,遠赴青海。“這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分內(nei) 之事,我沒什麽(me) 可多說,更沒什麽(me) 可多問的。”帶著輕便的行囊,花甲之年的史培軍(jun) ,開啟了奉獻高原教育的新征程。

  “從(cong) 一名教育學家的角度來說,史校長深知青藏高原教育發展的薄弱之處,這些薄弱之處解決(jue) 與(yu) 否關(guan) 係到高原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作為(wei) 一名教師的初心與(yu) 使命。對一名地理學家而言,青藏高原是地理學研究的高地,更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讓科研成果服務於(yu) 生態安全是一名地理學專(zhuan) 家的職責擔當。”這是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曉華心目中的史培軍(jun) 。

  四年來,史培軍(jun) 無數次走到教學樓裏聽課,與(yu) 一線教師溝通交流,聽取他們(men) 的意見建議;與(yu) 學校的教師、科研工作者一同參與(yu) 、一同研討,親(qin) 手帶領大家提升科研創新和服務社會(hui) 的能力。

  四年來,在學校黨(dang) 委的全力支持和史培軍(jun) 的帶領下,青海師範大學的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顯著提升,學校全國排名從(cong) 2018年的525位躍升到2022年的259位,學校躋身地方高校的一流行列,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優(you) 化布局

  築起教育豐(feng) 碑

  有一名好校長,才會(hui) 有一所好大學。史培軍(jun) 的到來,讓青海師範大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師範類高等院校最核心最本質的工作就是培養(yang) 高質量師範生,進而推動地方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史培軍(jun) 常說的話,也是對學校教師寄予的期望。

  2018年之前,青海師範大學的辦學定位是應用型綜合大學,學校開設了包括師範類在內(nei) 的很多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師範大學核心的師範類專(zhuan) 業(ye) 並未出新出彩。

  史培軍(jun) 到任後走訪調研座談,並經省政府同意,對學校的發展作出重新定位,確定為(wei) 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水平師範大學。

  “青海省近600萬(wan) 人口,每年有數萬(wan) 學生參加高考,但高考錄取分數線比相鄰省份,特別是比內(nei) 地發達省份相差很多。師範大學作為(wei) 教師的母機,培養(yang) 高質量的師範生是職責所在。”史培軍(jun) 堅信,隻要培養(yang) 出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青海的教育水平就會(hui) 有所提升。

  史培軍(jun) 從(cong) 培養(yang) 教師搖籃的教育學院入手,親(qin) 自聯點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從(cong) 建章立製、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對學院的發展進行全方位指導。同時,調動全校資源,從(cong) 資金、人才、教學設備等各方麵支持教育學院的發展,激發了學院教師幹事創業(ye) 的激情。

  “原先,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在全國排不上名次,這幾年,教育學在校友會(hui) 的排名達到了30名,這種變化,與(yu) 史校長的鼓舞與(yu) 調動全校資源的支持密不可分。”李曉華說。

  成績有目共睹。2019年,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了青海省首批國家級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2022年上半年,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了國家級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從(cong) 全校層麵來說,具有兩(liang) 個(ge) 國家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的學院並不多。

  2019年,史培軍(jun) 立足高原高海拔、多文化、欠發達的特點,針對教育學院科學研究的方向提出了高原教育的概念,主張從(cong)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高原智慧教育、高原兒(er) 童腦認知等方麵開展廣泛的科學研究。

  為(wei) 此,他邀請教育學界專(zhuan) 家學者,召開了第一屆高原教育高峰論壇,聽取專(zhuan) 家學者建議意見。至今,高原教育高峰論壇已連續舉(ju) 辦了四屆,高原教育這一概念已經在國內(nei) 學術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22年,教育學院教師在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領域分別拿到了國家級課題,教師科研能力和水平邁上了新台階。

  史培軍(jun) 持續優(you) 化調整學校專(zhuan) 業(ye) 布局,9個(ge) 專(zhuan) 業(ye) 獲批國家級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7個(ge) 專(zhuan) 業(ye) 獲得青海省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點,3個(ge) 師範專(zhuan) 業(ye) 通過教育部師範專(zhuan) 業(ye) 二級認證,3門課程入選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實現了17個(ge) 師範專(zhuan) 業(ye) “卓越教師培養(yang) ”項目全覆蓋,學校師範教育的主體(ti) 地位和規模優(you) 勢得到鞏固和發展。

  培養(yang) 人才的關(guan) 鍵在於(yu) 不斷加強學科建設,這也是史培軍(jun) 的聚焦點。短短幾年,學校獲批曆史學、地理學2個(ge)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學科建設取得曆史性突破。新增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外國語言文學等4個(ge)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學科實力進一步提升。

  史培軍(jun) 情係青海基礎教育發展,全力推動學校與(yu) 北京市教委、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首都師範大學四方共建的附屬玉樹實驗學校落成啟用,托管機製運行順暢,開創了高原民族地區現代化基礎教育發展新模式,推動基礎教育改革邁出了新步伐。

  開拓創新

  繪製科研藍圖

  史培軍(jun) 有很多“頭銜”,他是聽黨(dang) 話的好黨(dang) 員,他是滿懷深情的好校長,他也是繪製高原科研藍圖的領路人。他關(guan) 注的焦點是青藏高原地理學科的建設與(yu) 發展。

  其實,史培軍(jun) 來青海師範大學任職前,就始終關(guan) 注著青藏高原。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史培軍(jun) 作為(wei) 科考組專(zhuan) 家參與(yu) 其中。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是由中科院與(yu) 西藏自治區合作的院地項目,開始,青海省並未參與(yu) 其中。

  2018年7月,史培軍(jun) 擔任校長,走訪了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後,堅定了一個(ge) 想法,青海要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青藏高原是地理學科研究的高地,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怎麽(me) 能沒有青海的參與(yu) 呢?”史培軍(jun) 很詫異。

  他第一時間向省政府有關(guan) 領導匯報情況,表達青海省一定要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意願,並積極與(yu) 中科院協調對接,最終,青海省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副組長單位參與(yu)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超半數教師參與(yu) 科考項目。

  “科學研究走不到前沿,教學工作就無法走到前沿。”這是史培軍(jun) 經常用來鼓勵教師的一句話,他鼓勵大家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緊抓科學研究,將科學研究的論文寫(xie) 在高原大地。

  “科研的成果最終要體(ti) 現在服務社會(hui) 的能力上。”史培軍(jun) 常說:“作為(wei) 高校教師要主動進位,用科研成果更好服務社會(hui) 。”

  2021年果洛瑪多地震、2022年海北門源地震,史培軍(jun) 第一時間帶隊深入震區,調查搜集一線數據,第一時間形成了《2021年5·22瑪多地震災害損失評估與(yu) 恢複重建報告》《2022年1·08門源地震快速和綜合評估報告》,為(wei) 政府決(jue) 策提供智力支撐。

  成果不止於(yu) 此,史培軍(jun) 作為(wei) 國內(nei) 環境演變與(yu) 自然災害研究領域的一流專(zhuan) 家,統籌推進青海應急管理學院籌建,緊扣“生態強省”建設,開展青海生態係統服務價(jia) 值與(yu) 生態資產(chan) 評估。

  史培軍(jun) 認為(wei) ,青海具有高原的特色和優(you) 勢,科學研究一定要立足高原,開拓創新,在特色領域科學研究上要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史培軍(jun) 緊扣國家和青海經濟社會(hui) 發展,聚合高原研究優(you) 勢,瞄準高原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經他多方協調和努力,於(yu) 2018年10月促成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師範大學共建高原科學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簡稱“高科院”。

  高科院以“匯聚人才智力,服務高原發展”為(wei) 宗旨,開創性地設立高原教育、高原地理與(yu) 環境、高原生物、高原曆史與(yu) 文化等九大研究領域,建有5個(ge) 研究中心、64支科研團隊,匯聚500多位省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開展係統的科研創新、人才培育和智庫谘詢工作。

  如今,高科院已與(yu) 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國企等37個(ge) 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guan) 係,連續四年舉(ju) 辦“高原科學與(yu) 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打造了在國內(nei) 外高原科學研究領域聲譽顯著的學術品牌。

  截至目前,高科院獲批國家級、省部級等各級各類項目12項,牽頭完成1項省級重大專(zhuan) 項。各科研團隊共發表科研論文527篇,其中SCI論文177篇,EI論文37篇,CSCD論文52篇,CSSCI論文43篇,北大核心32篇。出版學術著作45部,多篇智庫報告得到省部領導的批示。

  築巢引鳳

  建強人才隊伍

  史培軍(jun) 受命“教育援青”任青海師大校長之後,希望帶一支團隊共同為(wei) 學校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做貢獻。於(yu) 是,他動員北京師範大學5個(ge) 學科的8名教授,通過申請“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和受聘青海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從(cong) 2019年4月19日開始了在青海師範大學“築巢引鳳”的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葛嶽靜教授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4月,葛嶽靜教授欣然受聘擔任青海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院長,上任後的葛嶽靜著眼於(yu) 地理科學學院的現狀,瞄準學院學科發展的短板,把引進的四位知名教授安排在教學和學術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的關(guan) 鍵崗位,為(wei) 地理學科的發展藍圖問診把脈。

  回憶到青海師範大學任職的初衷,葛嶽靜說:“這就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為(wei) 史校長來到青海師範大學任職,需要這樣一支團隊。必然是作為(wei) 地理人,都會(hui) 有一種高原情,一直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xi) 和工作,也希望在西北,特別是青藏高原的一段工作經曆,能把書(shu) 本的理論知識帶到廣闊天地去具身體(ti) 驗。”

  全校首批組團引進的8名知名專(zhuan) 家中,地理科學學院擁有“半壁江山”。其中,4名地理學教授以柔性工作方式,各自“承包”1個(ge) 學科專(zhuan) 業(ye) ,與(yu) 相關(guan) 學科負責人協調推進本學科專(zhuan) 業(ye) 的謀篇布局,讓更多年輕有為(wei) 的學者參與(yu) 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具體(ti) 構想,融合老中青三代專(zhuan) 家學者的智慧與(yu) 經驗,為(wei) 學科“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北京師範大學組團式傾(qing) 力援助下,地理科學學院依靠人才工作引來了更多全天候的“鳳”和“凰”。四年間,16名青海省“傑出人才”“領軍(jun) 人才”和緊缺人才落戶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17項,這在地方師範大學地理學院中位居前列。

  葛嶽靜常說:“我深知西部對人才的需求,希望可以傾(qing) 盡自己的全力,把更多的項目、經驗、團隊帶到青海師範大學,同時,把教師帶出去,開闊眼界,提升水平,為(wei) 青海師範大學增添學術聲譽。”

  不僅(jin) 如此,史培軍(jun) 緊緊抓住“教育援青”曆史機遇,不斷拓展和豐(feng) 富對口支援、交流合作的範圍和內(nei) 容,構建了由北京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山東(dong) 大學、蘭(lan) 州大學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對口支援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9所地方高校戰略合作共建的新格局。

  四年來,學校選聘對口支援高校9名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擔任青海師範大學二級學院院長、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主任,61人被聘為(wei) 研究生導師,72人被聘為(wei) 各類兼職教授,40人入選青海省人才計劃,78名專(zhuan) 家學者組織或參與(yu) 高科院科研團隊。

  同時,青海師範大學的一批專(zhuan) 家也在對口援助高校的相互合作中,快速成長,培養(yang) 了一批“本土型”優(you) 秀專(zhuan) 家團隊,實現了一流高校與(yu) 青海師範大學人才培養(yang) 合作的高位交流、能力提升和資源反哺。

  實幹擔當

  凝聚拚搏力量

  “工作上一絲(si) 不苟、精益求精,生活上卻要求不高,一個(ge) 雞蛋一個(ge) 饅頭就是一頓飯。”青海師範大學教職工眼中的史培軍(jun) 就是這樣的一個(ge) 人。

  史培軍(jun) 先後7次參與(yu) 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每次十幾天,去的地方都是條件艱苦的高海拔地區。總計100多天,行程4萬(wan) 多公裏。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永貴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海師大聯絡人,史培軍(jun) 參與(yu) 的七次科考都有馬永貴參與(yu) 。

  馬永貴回憶,每次外出科考,他想要幫史培軍(jun) 拎行李時,史培軍(jun) 總是會(hui) 說,“照顧好其他人”。每天清晨集合時,史培軍(jun) 總是第一個(ge) 到達車跟前,等待其他人。

  2019年初,第一次外出科考結束時,史培軍(jun) 交待當晚就召開科考總結會(hui) 。晚飯後,包括馬永貴在內(nei) 的所有人員帶著小本子參加了總結會(hui) 。

  會(hui) 上,史培軍(jun) 想要看科考人員寫(xie) 的科考日誌,翻開一看,大家的科考日誌本上隻是寫(xie) 了幾頁,史培軍(jun) 拿出了自己的科考日誌。隻見一本科考日誌全部寫(xie) 完,日誌上清清楚楚標注著日期地點,還畫上了山脈埡口的地形地貌圖以及海拔及周邊環境。

  看到這一幕,馬永貴震驚不已,他將史培軍(jun) 的科考日誌作為(wei) 模板,讓參加科考的老師和學生學習(xi) 。

  2022年科考時,馬永貴勸史培軍(jun) 不要再去了,但史培軍(jun) 卻堅持要去。

  “史校長之前做了心髒搭橋手術,我們(men) 每天平均要走500多公裏,長時間坐在車裏,我們(men) 怕他身體(ti) 吃不消。”一路下來,馬永貴提心吊膽,但史培軍(jun) 堅持了下來,讓他敬佩不已。

  很多時候,史培軍(jun) 忙著顧不上吃飯,其他老師就從(cong) 食堂打包飯菜送到辦公室,中午吃不完的飯菜,史培軍(jun) 又拎回宿舍,就是晚飯。

  “有一次,校長要去外省學校走訪學科建設的事情,我問校長機票訂到什麽(me) 時候,他說我自己都訂好了,早上7點飛。等他要返程時,我再問他訂票事宜,他還是說,自己已經訂好票了,晚上11點半的飛機。”說起這件事,校辦工作人員張付宏記憶猶新。

  時間就是金錢,為(wei) 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史培軍(jun) 每次從(cong) 北京返回時,要麽(me) 乘坐最早的航班、要麽(me) 乘坐最晚的航班,犧牲休息時間來換取更多的工作時間。

  史培軍(jun) 身上表現出的這種對事業(ye) 的執著和追求,影響了身邊的一大批人。

  教育學院院長李曉華說:“捧著一顆奉獻心來,不帶半根利益草去,史校長點燃了我的激情,提升了我對職業(ye) 的敬畏感和自信心。”

  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周強說:“史校長讓我們(men) 忙活了起來,讓我們(men) 從(cong) 按部就班搞教學的學院占據了青藏高原地理學科研究中的一席之地。”

  ……

  如今,史培軍(jun) 雖然卸任青海師範大學校長,但他留下了為(wei) 追求事業(ye) 殫精竭慮,缺氧不缺精神的精氣神,留下了廣闊的思路和發展事業(ye) 的平台。同時,他也為(wei) 青海師範大學乃至青海省留下了豐(feng) 碩的科研成果和熠熠生輝的精神財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