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回報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3-02-24 11:04:00來源: 青海日報

  在夏日青海的草原上、河穀間、田野中散發著嘹亮寬廣、悠揚綿長的山歌牧歌,漢族小調、藏族拉伊、土族安昭、回族宴席曲、河湟花兒(er) 、蒙古族長調,悠揚高亢、精彩紛呈,時不時還能聽到勞動號子,看見歌舞相諧的鍋莊、街頭巷尾的社火……可以說,青海這個(ge) 多民族聚居區是藝術的寶庫。

  就青海花兒(er) 而論,明代儒學高弘在《古鄯行吟》詩中說:“青柳垂絲(si) 夾野塘,農(nong) 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er) 斷續長。”到今天青海民歌的花繁葉茂,離不開曆代文藝工作者和民歌愛好者的辛勤勞動!

  從(cong) 重慶青木關(guan) 音樂(le) 學院畢業(ye) 的作曲家王雲(yun) 階搜集、由石殿峰改編填詞的《四季歌》到“西北民歌之父”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從(cong) 張亞(ya) 雄的《花兒(er) 集》、萌竹的《青海花兒(er) 新論》、朱丁填詞的《金瓶似的小山》、陳毅通的《青海民歌搜集經驗點滴》、朱仲祿的《花兒(er) 選》(整理)、華恩的《青海民間歌曲集》(整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青海花兒(er) 曲選》、劉凱的《青海民歌探寶》、趙宗福的《花兒(er) 通論》、張穀密的《西海樂(le) 論》、劉凱的《西部花兒(er) 散論》到今天青海花兒(er) 會(hui) 成為(wei) 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等,青海花兒(er) 的傳(chuan) 承人才輩出,理論研究碩果累累。

  在青海音樂(le) 史上,朱仲祿先生在學習(xi) 、傳(chuan) 承、研究、創作和創新方麵的巨大成就,人人皆知。朱仲祿先生是青海同仁人,他從(cong) 小愛唱花兒(er) ,鑽研花兒(er)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青年時期就在西北地區的花兒(er) 會(hui) 上享有盛譽。

  朱仲祿先生有很多個(ge) 第一。1952年,他在電影《太陽照亮了紅石溝》中配唱了三首花兒(er) ,這是青海花兒(er) 第一次被搬上銀幕,讓花兒(er) 這個(ge) 民間有演唱禁忌的“下裏巴人”成為(wei) 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陽春白雪”。1953年,他作為(wei) 西北地區的文藝家代表,第一次在中南海為(wei) 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dong) 、周恩來等演唱花兒(er) 。中國唱片出版社刻錄並發行了他演唱的花兒(er) 《上去個(ge) 高山望平川》和酒曲《尕老漢》,這是第一張花兒(er) 唱片。他也是第一個(ge) 讓花兒(er) 登上中央音樂(le) 學院的講壇的歌唱家。1954年,他最早搜集整理並出版了《花兒(er) 選》。1956年,他與(yu) 作曲家呂冰、舞蹈家章新民等人創作了歌舞《花兒(er) 與(yu) 少年》,第一次參加了在北京舉(ju) 行的全國專(zhuan) 業(ye) 音樂(le) 舞蹈匯演。1957年,朱仲祿作為(wei) 花兒(er) 歌唱家代表,第一次參加了在莫斯科舉(ju) 辦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

  2007年,中國唱片公司出品了朱仲祿專(zhuan) 輯唱片《西北“花兒(er) ”王》,榮獲了青海花兒(er) 的首張中國“金唱片”獎,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花兒(er) 王”。著名歌唱家胡鬆華曾到西寧專(zhuan) 程拜訪朱仲祿先生,並邀請他一同采風、研究和探討中國民歌。

  在青海音樂(le) 界,朱仲祿先生是大師級的人物,他淡泊明誌,在花兒(er) 搜集、整理、傳(chuan) 承、研究和創作的道路上,一絲(si) 不苟,兢兢業(ye) 業(ye) ,用開拓進取的敬業(ye) 精神,專(zhuan) 心致誌,最終成就了他輝煌璀璨的藝術人生。

  在青海這片民間音樂(le) 的富礦區,先輩們(men) 前赴後繼,為(wei) 青海音樂(le) 事業(ye) 開辟了一條文化自信的道路,我們(men) 要加強對青海本土音樂(le) 、少數民族音樂(le) 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le) 的認知、傳(chuan) 承、研究和創新,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創作出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優(you) 秀作品,創作出無愧於(yu) 時代的藝術作品,講好河湟故事,講好青海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