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認識美 愛好美 創造美 美育為何成為新時代青年的剛需課程

發布時間:2023-03-02 15: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廈門大學美育課程《古琴演奏與(yu) 美學》上,師生們(men) 於(yu) 伴庭芳學堂無事茶屋之中,輕撫瑤琴,並伴以琴簫、琴歌、琴舞。

  作為(wei) 一所百年名校,校園裏的一幢樓房、一座亭子、一段曲徑、一塊石頭、一聲鍾鳴,都可能隱藏著一段曆史故事,也正是這樣一段段故事、一處處風景共同構成了校園裏濃厚的美育氛圍。

  “美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學校的曆史和文化積澱的,因此尋找文化典故,發現和挖掘這些精神力量,成了每一位廈大人義(yi) 不容辭的責任。”美育與(yu) 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樓紅英一直在思考廈門大學美育課程的核心文化內(nei) 涵應該是什麽(me) 。

  早在20世紀20年代,林文慶校長在任時所撰的《廈門大學校旨》開宗明義(yi) :本大學之主要目的,在博集東(dong) 西各國之學術及其精神,以研究一切現象之底蘊與(yu) 功用,同時並闡發中國固有學藝之美質,使之融會(hui) 貫通,成為(wei) 一種最新最完善之文化。

  這段話讓樓紅英深受觸動。在她看來,通過藝術形式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中國精神,可以向青年勾勒出一種“盡善盡美”的人格品質,使他們(men) 能夠在情感交融中形成自己的價(jia) 值塑造。

  用美育塑造新時代青年的人生美學,這一點也獲得哲學係主任朱菁的讚同。他認為(wei) ,美育不僅(jin) 能夠對人們(men) 看待事物的角度、格局等方麵產(chan) 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也能提升青年創造美的能力。如今,隨著新媒體(ti) 以及網絡技術發展,人們(men) 對生活中美的鑒賞需求在不斷提升,美學的概念不斷發展,美育也逐漸變成了新時代青年的一門“剛需”課程。

  “學校向來高度重視美育與(yu) 通識教育工作,注重將通識教育理念和美育要求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我們(men) 匯聚全校優(you) 質教育資源,為(wei) 學生創造一個(ge) 迭代升級的美育與(yu) 通識教育,全力打造跨學科交叉融合育人平台,努力構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廈門大學副校長、美育與(yu)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周大旺介紹。

  用藝術創作重返曆史現場,向青年講述時代偶像的故事

  “校史劇不隻是在講成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用鏡頭展現一個(ge) 人最為(wei) 真實的精神世界,讓年輕人感受劇中人物麵對困境時的勇氣和精神。”李龍琪是廈大材料學院本科生,在話劇《哥德巴赫猜想》中扮演陳景潤。

  如今在舞台上遊刃有餘(yu) 的他,最初也是一位被學業(ye) 難題困擾的“小白”。那時,剛剛步入大學的李龍琪經常會(hui) 麵臨(lin) 實驗進展不順甚至失敗的迷茫和困惑。他看完這部講述傑出校友陳景潤用幾大麻袋演算紙,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往前推進一步的校史劇後,決(jue) 定以演繹者的身份,在理解和“成為(wei) ”陳景潤的過程中感受勇攀科學高峰的力量,“劇中的陳景潤一定要把所有的路全部都試一遍,才知道哪一條最好,再去走那一條”。

  “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同身受”是這部劇的導演王根給青年演員上的第一堂課。在他看來,戲劇是美育的一種形式,一部又一部校史劇傳(chuan) 遞的是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在年輕人心中種下一顆關(guan) 於(yu) 愛國和奮鬥的種子,也許在某一天就能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劇中最打動李龍琪的一幕是,哥德巴赫猜想“1+2”難關(guan) 被突破的情節,舞台上滿天撒紙的畫麵直擊眼球、震撼心靈,“這是屬於(yu) 陳景潤透支生命、為(wei) 科學獻身所換來的高光時刻,更是中國數學研究的理想之巔,指引著台上台下無數的青年勇敢邁向自己的那條道路”。

  像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廈門大學校史劇的舞台上還有很多。電影學院副教授王曉紅是《哥德巴赫猜想》《遙望海天月》《陳嘉庚》等校史劇的編劇,在她看來,通過細節的精巧設定、兼具美學的情景打造,不僅(jin) 能更好地呈現人物內(nei) 心世界,還能呈現出時代背景和氛圍,進而與(yu) 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產(chan) 生共鳴。

  “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年輕人能夠重返曆史現場,感受一段又一段崢嶸歲月。”講述廈門大學原校長王亞(ya) 南故事的原創話劇《遙望海天月》中,當劇中的王亞(ya) 南在戰火紛飛裏,與(yu) 革命戰友郭大力以共同的信念完成《資本論》首部中文全譯本翻譯工作時,舞台上出現了兩(liang) 段白綢飛躍大會(hui) 堂。這兩(liang) 段寫(xie) 滿《資本論》的大白綢是全劇組花了整整兩(liang) 天親(qin) 手畫出來的,意味著屬於(yu) 王亞(ya) 南和郭大力的革命勝利,也代表著全劇組克服萬(wan) 難終有收獲。

  從(cong) 廈門走到北京、上海、澳門……如今,廈門大學的很多校史劇在校內(nei) 外輪番上演。剛開始,王曉紅還存在顧慮:講述廈大校園故事的話劇能否引發校外觀眾(zhong) 的共鳴?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過程中,她發現在全國任何地方,劇中人物的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總能讓人心潮澎湃,“很多年輕人可能隻聽過這些裏程碑式人物的名字,之前沒有途徑去了解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偉(wei) 大。如果有一個(ge) 好的途徑、一種好的藝術手段去講述偉(wei) 人的故事,年輕人就能明白什麽(me) 才是真正的偶像”。

  “美育是一種廣泛的教育,帶領學生從(cong) 生活的方方麵麵尋找美”

  “每一部校史劇都是在回答一個(ge) 時代問題,也試圖讓青年學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在創作過程中,王曉紅為(wei) 不同的劇本設定了不同的主題:《遙望海天月》在回答“馬克思主義(yi) 如何在中華大地傳(chuan) 播”,《哥德巴赫猜想》在回答“中國如何培養(yang) 出一位數學科學家”,《陳嘉庚》在回答“海外華僑(qiao) 如何心懷祖國,傾(qing) 資教育”……

  經濟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樓帥舟是話劇《遙望海天月》中王亞(ya) 南的扮演者。初登舞台時,由於(yu) 缺少表演經驗和對人物的理解,總是被導演批評為(wei) “隻會(hui) 讀台詞的朗誦機器”。為(wei) 了觸碰人物的內(nei) 心,樓帥舟大量閱讀王亞(ya) 南的曆史資料,經常獨自來到廈大的白城沙灘,想象著王亞(ya) 南當年把自己綁在船上讀書(shu) 的故事,麵對波濤起伏、奔流不息的大海練習(xi) 台詞。樓帥舟漸漸開始蛻變,學會(hui) 與(yu) 劇中人物共情也來自那段劇組生活。

  “學生的成長不僅(jin) 需要基礎課程和專(zhuan) 業(ye) 知識,還需要有對事物的審美判斷和價(jia) 值追求。”樓紅英認為(wei) ,一部又一部校史劇就是美育最重要的實踐課堂。“校史劇可以帶領學生對校史產(chan) 生一種敬重,當他們(men) 看到先輩為(wei) 國家民族、為(wei) 科學教育事業(ye) 作出的貢獻,自然而然地會(hui) 形成一種力量。隻有帶領他們(men) 了解曆史,才會(hui) 產(chan) 生更深的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是指引他們(men) 選擇人生道路很重要的一方麵。”

  到底何為(wei) 美育?這種教育與(yu) 基礎教育有何不同?

  2021年,廈門大學成立“美育與(yu) 通識教育中心”,並製定了每位本科學生須修滿美育與(yu) 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學分的要求,其中美育課程須修滿兩(liang) 學分。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係統性、係列化的美育課程。知識進階係列主要帶領學生領略各個(ge) 學科的魅力,進而對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產(chan) 生好奇心和探索欲;通用技能係列,重點培養(yang) 學生的交流與(yu) 寫(xie) 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甚至還有人工智能、大數據挖掘等技術素養(yang) 。第三個(ge) 係列則是通常意義(yi) 上的素質拓展,包括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藝術賞析等內(nei) 容。

  在一間陳列著數千件玩具的數學與(yu) 智力玩具空間,擺放著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華容道、魔方、魔尺、魔盒……這是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林亞(ya) 南在美育與(yu) 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的“益智遊戲和數學”課程。他希望通過這門課,讓大家看到數學並不隻是冷冰冰的概念、定理而已,它也是有趣,可以玩的。

  “青年學生未來要適應社會(hui) ,要與(yu) 各種人、各種事、各種困難打交道,特別需要健康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美育就是培養(yang) 真善美的過程。”在樓紅英看來,美育不僅(jin) 隻存在於(yu) 藝術領域,還有生活美育、科技美育、學科美育,甚至還包括日常社交禮儀(yi) 、職場管理以及服飾搭配等生活的方方麵麵。

  “美育不是簡單掃盲式的藝術欣賞課,除了培養(yang) 學生對美的形式的認識和理解,還逐漸上升到‘大文化’範疇之內(nei) ,這是一種環境氛圍教育。”這幾年,藝術學院院長劉赦總會(hui) 帶領來自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們(men) 走進音樂(le) 廳、藝術展、博物館等“網紅點”打卡,甚至還開設了現場體(ti) 驗課,在專(zhuan) 業(ye) 演奏廳的舞台上為(wei) 學生演出。

  管弦樂(le) 、民樂(le) 、聲樂(le) ,琴、箏、簫、笛、琵琶……每件樂(le) 器在樂(le) 團的位置是什麽(me) ?功能是什麽(me) ?發出的聲音在整個(ge) 旋律裏起到什麽(me) 作用?這門“特殊”的音樂(le) 課經常會(hui) 吸引來自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學生而場場“爆滿”。在劉赦看來,藝術是最能激活人類創造性思維的一門學科,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美育課程中很大一部分,通過美育可以激活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實現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再認識,“美育是一個(ge) 永遠在路上的工作,加深青年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具有很重要的意義(yi) ”。

  “在互聯網時代,帶領學生尋找中國語言之美”

  “在網絡媒體(ti) 和碎片化閱讀盛行的今天,保持中文的嚴(yan) 謹與(yu) 寫(xie) 作規範,成了一道難題。”近幾年,曆史與(yu) 文化遺產(chan) 學院教授刁培俊發現:很多大學生存在提筆忘字、錯別字頻出、標點符號亂(luan) 用、大量使用網絡用語等問題。在他看來,漢語寫(xie) 作與(yu) 使用是美育課程的關(guan) 鍵一環,“隻有具備合格且良好的漢語寫(xie) 作能力,才能在世界上彰顯和提升中國青年的智慧”。

  去年,“美育與(yu) 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寫(xie) 作課,刁培俊負責講授學術寫(xie) 作。他以小班授課的形式,根據不同專(zhuan) 業(ye) 學生的具體(ti) 需求來設計課程內(nei) 容,兼顧對學生的寫(xie) 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yang) ,試圖改進學生麵對“交一篇論文”的作業(ye) 要求卻不知“何為(wei) 論文”的懵懂。他始終堅持要求學生用手寫(xie) 的形式交作業(ye) ,“很多學生習(xi) 慣電腦打字之後,反而忽略了中國的書(shu) 法藝術。在互聯網時代,培養(yang) 學生發現漢字之美尤為(wei) 重要”。

  表意準確、言簡意賅、謀篇布局合理……除了將中文表達的優(you) 勢告訴學生,進而訓練學生的書(shu) 麵表達能力,刁培俊還特別重視培養(yang) 學生遵循學術規範與(yu) 批判性寫(xie) 作能力。什麽(me) 是論文?什麽(me) 是合格的學術論文?什麽(me) 才是創新型的學術論文?刁培俊認為(wei) ,學術寫(xie) 作需要充分提煉觀點,具有嚴(yan) 密的行文邏輯和充實的論據支撐,以清晰簡潔的方式傳(chuan) 達複雜思維,這就要求培養(yang) 學生概括歸納和分析比較的能力、鑒賞能力等。

  “這門課教會(hui) 我首先要學會(hui) 挑選合適的文獻,其次是在閱讀過程中樹立批判意識,結合自己的反思衍生原創內(nei) 容。”英語專(zhuan) 業(ye) 本科生袁婷即將麵臨(lin) 畢業(ye) 論文寫(xie) 作任務,在這門寫(xie) 作課上,她與(yu) 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同學共同閱讀不同領域的前沿論文,不僅(jin) 找到看待問題的多元視角,還深挖到了自己的興(xing) 趣點。

  公共事務學院教師郝文傑主要負責講授公文寫(xie) 作部分,在他看來,中文表達講究邏輯嚴(yan) 謹,而公文寫(xie) 作又要求簡潔精煉,對於(yu) 學生來說這門課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也是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之美的過程。

  寫(xie) 作課不隻需要一張紙和一支筆,更需要用於(yu) 檢驗理論的實踐。對法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劉豔清來說,寫(xie) 作課也是參與(yu) 校園治理的一次寶貴機會(hui) ,“我們(men) 的課程考核是從(cong) 貼近我們(men) 學生生活的切實問題出發,例如電動車管理、學生線上麵試等,借助采訪調研等方式,撰寫(xie) 相關(guan) 問題的建議提案,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後實際蘊含著社會(hui) 治理的大道理”。

  “希望每一門美育課程聚焦的內(nei) 容都能成為(wei) 青年學生的人生習(xi) 慣,全麵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美、漢語言之美以及人生哲學之美,從(cong) 而為(wei) 國家貢獻自己的智慧。”刁培俊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南京大學:續寫留學報國的新時代華章

    江南春早,萬物複蘇,生意盎然。日前,在南京大學校園裏,一場群賢畢至的重磅盛會——“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譜寫留學報國新時代華章”主題論壇備受關注。[詳細]
  • 教育部:學校要有序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

    為切實做好當前疫情形勢下學校體育工作、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日前,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當前疫情形勢下學校體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詳細]
  • 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