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以博物館之“美”涵養文化自信

發布時間:2023-05-22 09:48:00來源: 西藏日報

  文化興(xing) 則國興(xing) ,文化強則國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和文物保護活化利用工作高度重視。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博物館,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黃金期。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博物館大有可為(wei) 。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強調“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指出“搞曆史博物展覽,為(wei) 的是見證曆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要求“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博物館社會(hui) 教育活動,建立在館藏文物、標本等基礎上,並按一定的形式分不同主題開展,具有鮮明、直觀的特點,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博物館應當主動作為(wei) ,做好文化育人、涵養(yang) 全社會(hui) 文化自信這篇大文章。

  博物館是典藏、展陳人類文化遺產(chan) 和自然博物的場所,人們(men) 走進博物館,欣賞曆史、自然和人文的精華,既可一飽眼福,也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博物館是文明的課堂,讓人能夠在曆史現場感受文明的偉(wei) 大足跡;博物館還是一種精神脈絡的展示,逛一次博物館,可以感受國家、民族和城市的文化底蘊。在博物館,我們(men) 能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ti) 驗,深刻感受到從(cong) 曆史深處流淌而來的親(qin) 切感。可以說,一個(ge) 地方的博物館,就是當地專(zhuan) 屬的文化家園、精神家園。讓博物館為(wei) 曆史研究、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提供更好條件和服務,真正成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大學校、大舞台,是各級黨(dang) 委、政府涵養(yang) 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yi) 。

  用好博物館資源,需要不斷創新,讓博物館裏的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恰如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所言:“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要在文物的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館藏文物作為(wei) 民族文化的載體(ti) 、曆史的忠實見證者和記錄者,需要以鮮活的姿態出現在人們(men) 麵前,以更加溫暖的方式走進大眾(zhong) 的心靈。“博物館的價(jia) 值不隻在於(yu) 擁有什麽(me) ,更在於(yu) 做了什麽(me) 。”要通過深入研究曆史,解讀文物故事,讓文物說話、把曆史智慧告訴人們(men) ,激發我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ti) 人民振興(xing) 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jue) 心。讓每一件文物都能像《國家寶藏》那樣,開口述說著屬於(yu) 自己的前世今生,才能使那凝固的曆史,如一幅畫麵徐徐展現在現代人的麵前。武漢盤龍城的數碼全景複原、河南省博的文物“AR彈幕”服務等,為(wei) 博物館在傳(chuan) 承創新、科技賦能上進行了寶貴探索。可以說,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為(wei) 博物館工作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乘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東(dong) 風”,博物館工作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製,讓文物以及文物背後所蘊藏著的文化擺脫高冷、落後的成見,成為(wei)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可觸可感、能解能悟的鮮活事物。

  若問古今興(xing) 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一所所保存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遺存、積澱和豐(feng) 碩成果的“大學校”,就是我們(men) 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的根脈所在。讓我們(men) 共同努力,把博物館做好做大,守護好文化根脈、記錄好文明進程、發揮好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作用,以博物館之“美”涵養(yang) 文化自信,從(cong) 中汲取磅礴力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