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同奏和諧曲 共譜團結歌

發布時間:2023-06-27 09:49:00來源: 西藏日報

  今年以來,林周縣教育係統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在全縣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係統工程總體(ti) 規劃下,通過黨(dang) 建品牌創建、開展示範宣講、傳(chuan) 承民族文化、促進交往交流交融、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等方式,紮實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麵鑄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發揮黨(dang) 建核心引領作用。製定《林周縣教育局黨(dang) 委黨(dang) 建品牌創建工作方案》,根據不同學段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各學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黨(dang) 建元素和德育內(nei) 涵,打造黨(dang) 建品牌創建促民族團結建設新格局。

  機關(guan) 支部突出民族團結辦實事,幼兒(er) 園和小學黨(dang) 支部突出民族團結啟蒙教育,縣中學黨(dang) 組織突出感性體(ti) 驗和理論知識學習(xi) ,通過各種方式、各類活動,積極引導各族師生準確認識把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實現由信念升華到行動自覺的重要轉變;局黨(dang) 委著力在黨(dang) 建引領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學校創建上下功夫,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掘師生身邊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召開教育係統強團結行動先進事跡巡回宣講報告會(hui) ,引導全係統各族師生從(cong) 小事做起、從(cong) 身邊事做起,形成人人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人人爭(zheng) 做民族團結模範的風尚,激發師生參與(yu) 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學校、家庭創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今年以來,全縣教育係統開展各類民族團結宣講18場次,受教育群眾(zhong) 5.3萬(wan) 餘(yu) 人次。

  深入實施文化“築基”工程。大力實施“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在著力開展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堂教育中,逐步形成朗瑪堆諧、紮念等一批林周本土特色課後服務品牌,切實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潤澤各族青少年學生心靈。同時,積極發掘中國傳(chuan) 統節日、“3·28”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等重大節慶日、重要紀念日文化內(nei) 涵,結合升國旗、開學典禮、入團入隊儀(yi) 式等,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chuan) 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學習(x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禮敬父母師長,堅定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高度認同。

  同時,結合全縣寄宿製學校實際,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行動。林周縣中學結合寄宿生占比92%實際,動員廣大教職工擔當“臨(lin) 時父母”,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和民族聯誼活動,形成各族師生互相關(guan) 心、互相愛護、互相學習(xi) 、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有序構建互嵌式學習(xi) 生活環境,各族師生學在一起、玩在一起、住在一起,促進共同成長。

  此外,推進“蘇州—林周”學校結對共建。深化教師異地培訓研修合作和學生雙向研學旅行,林周縣與(yu) 蘇州13所中小學結對,廣泛開展教師異地培訓活動,成效顯著。下一步,將大力推動學生間線下冬(夏)令營活動,積極探索線上兩(liang) 地課程資源整合,以同上一節班會(hui) 課、同上一節語文課、同上一節思政課、同過傳(chuan) 統節日、同讀一本書(shu) ,不斷推進兩(liang) 地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強化學生教育力度。以學校為(wei) 重點強化各學段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銜接,統籌推進國家統編教材全覆蓋,持續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目前,全縣中小學90%以上學生統一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在第四屆中華經典誦寫(xie) 講大賽中,林周縣蘇州小學於(yu) 年初榮獲由教育部、國家語委頒發的優(you) 秀組織(團體(ti) )獎,“接班人”群體(t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得到全麵普及。

  強化幹部群眾(zhong) 培訓。持續發揮各鄉(xiang) 中心小學教師業(ye) 務優(you) 勢,開展村幹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輔導工作。今年以來,阿朗鄉(xiang) 、鬆盤鄉(xiang) 、邊林鄉(xiang) 、江夏鄉(xiang) 等學校開展村幹部培訓100餘(yu) 人次。縣教育係統通過開展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際行動,幫助村幹部堅定“五個(ge) 認同”,鑄牢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夯實了全縣民族團結教育根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